

摘要:2020年以來,諸暨市融媒體中心按照“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要求,堅持“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目標導向,緊緊圍繞“主流輿論陣地、綜合服務平臺、社區信息樞紐、精神文化家園”的功能定位,通過打造品牌欄目、運用新媒體平臺、優化社會服務,不斷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著力打造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縣級區域新型主流媒體。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中心 新型主流媒體 媒體融合 品牌建設
2020年4月,諸暨日報社與諸暨市廣播電視臺合并,組建諸暨市融媒體中心(諸暨市傳媒集團)。諸暨市融媒體中心采用“黨媒+國企”雙屬性運營模式,構建起黨委統一領導下的“媒體+公司”一體化運行架構。經過五年的融合發展,截至2024年12月,集團資產總額達到40億元,2024年營收近5億元,穩居全國縣級媒體前列。諸暨市融媒體中心精心策劃主題報道與品牌欄目,筑牢影響力根基,借助新媒體平臺有效拓展影響力邊界,通過持續優化社會服務顯著提升影響力深度,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提供了有益參考。
一、做好主題策劃和品牌欄目,夯實影響力基礎
在全媒體時代,內容建設始終是媒體核心競爭力的基礎。諸暨市融媒體中心精心開展主題宣傳策劃,增強主流輿論的引導效能;同時打造品牌欄目,有力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廣泛傳播,讓黨的聲音傳入千家萬戶。
1.做好主題宣傳,提高輿論影響力。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要挺進主戰場,全力增強自身主流輿論的影響力。在全媒體蓬勃發展的當下,充分運用視頻、圖片、文字、H5、跟帖等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能使主題宣傳報道更具吸引力和參與感。近年來,諸暨市融媒體中心先后策劃推出《致敬!諸暨力量!土耳其震區插上五星紅旗》《花開中國——百家融媒體“楓橋經驗”60周年調研行》《向“新”行——探尋諸暨新質生產力全媒體特別報道》等大型媒體融合報道,取得了較好的傳播效果。2021年,諸暨市融媒體中心西施眼APP推出重磅融合產品——《建黨百年華誕12整點·100年正青春》,致敬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該產品于2021年7月1日上線,從早上8點至晚上7點的12個小時,以整點為節點發布原創產品,共計推出12個不同形態的融媒體作品。其中包括《H5|今天,我們都是升旗手》《VR瞻仰|請銘記這千余位諸暨人》《越劇快閃|錢惠麗新編越劇〈唱支山歌給黨聽〉》《紅色電波|原創廣播劇〈家國情〉》《現場連線|黨支部百年對話》《彈幕互動|深深祝福獻給黨》等。這些內容以“百年黨史諸暨印記”為主要脈絡,回望中國共產黨在暨陽大地的奮斗歷程。該策劃凸顯四大亮點:一是形式獨特,以12個整點為時間軸,全視角回溯黨在諸暨的百年輝煌歷程;二是媒體深融,統籌報紙、電視、電臺、新媒體資源,形成了12個涵蓋影像、VR、動漫、快閃、海報、廣播劇等10多種傳播樣式的系列作品;三是同頻共振,在生動展示中國共產黨百年偉業的同時,將諸暨百年黨史的光輝征途、暨陽兒女的英雄事跡等充分結合;四是強化互動,每一個整點作品都以激發用戶情緒不斷遞進為隱形主線,在當晚7點收尾,具有較強的“共情力”。該產品總點擊量達25萬人次,留言達1100多條,點贊超1.4萬次,還吸引了央視頻、新華網、學習強國客戶端等媒體的關注和轉發。
2.打造品牌欄目,傳播黨的創新理論。品牌欄目因創新性強、體量大等特點,成為媒體破圈的重要途徑。諸暨市融媒體中心策劃推出的《金句接力》品牌欄目以小見大,以身邊人的故事、身邊人的解讀,探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宣傳模式,打通理論進萬家的“最后一公里”。為此,融媒體中心在報紙、電視、移動客戶端三大主要傳播平臺開設了專欄專題,全媒體采制播發。例如,在《諸暨日報》頭版開設《金句接力》專欄,分為金句、故事、感言三塊內容,以金句引出故事,以感言總結點評,并附以《金句接力》視頻二維碼,實現與受眾的互動,讓受眾在互動中精準解讀思想內涵。《金句接力》同步在諸暨電視臺黃金檔《民情直播》欄目頭條播出,由主持人串詞帶出金句故事,讓黨的理論深入淺出,潛移默化地深入群眾。在西施眼客戶端開設《金句接力》專題,根據諸暨行政區劃圖制作H5頁面,設置鎮街接力排行榜和接力人氣TOP排行榜,以榜單排名實時更新的形式吸引用戶在線參與接力。這一理論宣傳模式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邃理論與基層實踐相結合,將嚴肅的理論學習與沉浸體驗互動相結合,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參與人數達數十萬。該品牌欄目有效破解了黨的創新理論“傳不開,傳不遠”的難題,很好地把理論宣傳正能量轉化為網絡傳播大流量,集中展現了全媒體時代理論宣傳的融合傳播力。
二、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展傳播新形態
短視頻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傳媒格局,也在深層次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文化形態,以及審美判斷和價值判斷。在新媒體時代,縣級融媒體需要充分利用各種視頻類新媒體,不斷創新宣傳報道方式,提升自身的影響力。諸暨市融媒體中心充分利用短視頻、慢直播兩種視頻形態,拓展其影響力。
1.利用短視頻展現專業水準。近年來,諸暨市融媒體中心緊緊抓住短視頻風口,抽調精兵強將,組建專門團隊,進行短視頻創作,成果豐碩。2020—2021賽季CBA聯賽在諸暨舉行期間,融媒體中心在決賽之夜第一時間制作、發布了《決勝》《紅星閃閃亮,照我去戰斗》《疫情下的CBA》等新聞短視頻,獲得了人民網、新華網、央視頻等中央媒體的轉發。在非新聞性短視頻制作方面,講述鄉村小學孩子足球故事的《足球加油!》,獲得杭州亞運會短視頻大賽三等獎;2022年,在共青團成立百年之際,推出有關共青團創始人俞秀松的微視頻《您走后的故事》,成為團中央展播作品。這些作品被用戶廣泛轉發,提升了媒體的美譽度和影響力。
2.做強慢直播宣傳地方形象。慢直播是一種具有很強紀錄性的直播形態,它不需要主持人,只要監控攝像頭就能實現。作為直播的一種,慢直播沒有剪輯、編輯等制作痕跡,為廣大喜歡紀實作品的用戶所青睞。諸暨市融媒體中心西施眼客戶端是國內最早上線慢直播的縣融客戶端之一。融媒體中心充分發揮有線電視網絡自有優勢,精選點位,精心策劃,對城市地標、重點景區等多個熱門點位24小時在線直播。無論用戶身在何方,只要打開西施眼客戶端,就能看到日新月異的諸暨城、風霜雨雪的浣紗溪。這種新的直播形式,吸引了數十萬用戶的觀看。慢直播的使用充分發揮了媒體宣傳地方形象的優勢,為諸暨市的地方形象建構和城市影響力的提升創造了優勢。
3.策劃融合創意活動增強用戶黏性。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的創新表達能煥發文化蓬勃的生命力、傳播力。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諸暨市融媒體中心西施眼客戶端策劃推出的大型互動活動“新春好彩頭”,借助傳統文化中新春發紅包、送祝福、討彩頭等習俗,通過技術開發,實現在手機端搶紅包送祝福。每年除夕到正月初五,每天送出上萬個紅包,送去新春祝福,為廣大群眾增添幸福感。參與者除了能收到紅包,還能收到一份由融媒體中心旗下的電視主播、電臺主播出鏡錄制的真誠祝福。活潑的形式、喜慶的氛圍,吸引了廣大用戶踴躍參與,2024年參與“新春好彩頭”活動的人數已達20多萬人次。
三、優化服務內容,提升影響力廣度
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服務群眾,這是當前媒體面臨新的媒介環境和用戶環境而做出的全新變革。加強服務功能的開發,既可以提高辦事效率,服務群眾;又可以提高用戶黏性,增強媒體影響力;還可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諸暨市融媒體中心通過打造線上服務聚合平臺為用戶提供便捷服務,增強自身黏性;還通過直播助力楓橋經驗推廣,通過策劃開展“村BA”來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1.以平臺聚合優化群眾服務。諸暨市融媒體中心西施眼客戶端十分重視服務功能的優選、加載,并持續開設一些服務性專題、專欄,如聚焦諸暨獨特文化的“西施”“籃球”,服務萬千學子與家長的“幸福教育”,關注在外諸暨人的“天下諸暨人”等。融媒體中心還將“繳黨費”“參醫保”“覽史志”等納入其中。通過“繳黨費”不僅可以在線繳費,還有繳費記錄可查詢,相當便捷;“覽史志”每年上線多部地方志書、政府年鑒、重要文選等,用戶可以在線翻閱、查詢,具有很強的資料性、實用性。西施眼客戶端還通過技術開發,將電視、報紙、廣播三大傳統媒體原汁原味上線,廣大用戶可以在客戶端讀報紙、看電視、聽廣播,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深度融合。
2.以直播助力經驗推廣。作為“楓橋經驗”發源地,諸暨市融媒體中心十分注重做好“楓橋經驗”文章。由諸暨市融媒體中心聯合市委宣傳部和諸暨公檢法機關共同打造的“1963法潤”直播平臺就是成功案例。該直播平臺2018年開播,每周四播出,已播出節目300余期,有近200名宣講人到“1963法潤”直播平臺演講宣傳,累計觀看人次達4200多萬,成為諸暨市創新發展網上“楓橋經驗”的重要品牌。該平臺還圍繞憲法日、禁毒日、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等重要普法時間節點,常態長效開展線上普法宣傳教育,同時緊扣當下社會熱點以及網友關注度高的時事,制作安排黨史學習教育、民法典講解、文明實踐、暑期防溺水宣傳、網絡安全反詐知識等豐富的內容。平臺一方面邀請浙江省博物館研究館員蔡乃武、空軍指揮學院教授陳洪、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蕭袤等專家學者走進直播間進行直播宣傳;另一方面又讓主播們走進村、社、企業、學校等場所,線下線上聯動,吸引更多群眾觀看。在運營好直播平臺的同時,還出版了書籍《創新發展網上“楓橋經驗”普法讀本》,開設了視頻號,不斷增強社會輻射效應。中央網信辦等領導在實地調研中對“1963法潤”直播平臺的做法表示肯定。2023年,由中國記協支持指導、諸暨市融媒體中心發起、全國百家縣級融媒體中心聯合策劃實施的“花開中國——百家融媒體‘楓橋經驗’60周年調研行”大型新聞調研行動火熱開展。諸暨市融媒體中心作為發起單位,由全體班子成員分頭帶隊,分赴上海、內蒙古、新疆、云南、海南等地的縣域基層一線,與兄弟縣市融媒體中心聯合調研采訪。新聞調研行每到一地,都深入公安基層站所、社區村委會、工廠地頭、村民家中,與當地干部群眾展開座談,提煉好經驗、好做法。100多家縣級融媒體參加新聞調研活動,共推出85個縣市的全媒體報道200多篇,全媒體閱讀量超億次。人民日報、新華社、學習強國等對這一新聞活動進行了報道。“花開中國”系列報道獲評第34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3.以比賽促進鄉村振興。諸暨素有“籃球之城”的美譽。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籃球在全縣廣泛興起,出現了“泥腳打球,光腳看球”的盛況。2000年,諸暨被命名為首批全國籃球城市,諸暨市融媒體中心旗下的諸暨市傳媒集團承辦了2020—2021賽季CBA全賽季賽事和全明星周末賽。2023年開始,由諸暨市傳媒集團聯合諸暨市教體局策劃的“村BA”持續火爆。2024年的“村BA”有311支球隊在70天時間里進行了780場比賽,共有4246人參賽,線上線下觀賽人數超1.2億,全網點擊量超2億次。該比賽獲得了15家央媒和省媒的全方位報道。“村BA”不僅大大促進了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增收,而且以其獨特魅力成為展示鄉村風貌、傳播鄉村文化的窗口,為鄉村發展注入新活力。“多一個籃球場,少一張麻將桌”,有力促進了鄉村和美、鄉風文明,提升了城市美譽度。
四、結語
媒體融合,移動優先。用戶在哪里,我們的媒體就應該在哪里。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主要任務是依托新聞主業引導群眾、服務群眾。新聞仍是重點,內容仍然為王,做強內容仍是媒體的根本。只有抓住內容生產這個重點,順勢而為,媒體融合發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寬。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不能停留在傳統媒體資源的簡單整合上,而要扎實推進全媒體資源的深度融合。這種融合,不僅是新聞融合,還包括技術融合、功能融合、服務融合、品牌融合、經營融合等,涵蓋媒體的方方面面。只有媒體融合不斷破圈,深度推進,才能迸發新活力,提升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殷陸君.媒體融合發展十年的成果與未來[J].傳媒,2023(23).
[2]李慶英.把理論宣傳正能量轉化為網絡傳播大流量——北京日報理論宣傳融合傳播的實踐探索[J].中國記者,2024(01).
[3]何杰.短視頻:紅利期結束后的走向與思考[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22(09).
[4]黃楚新,薄曉靜,蒼淑珺.重大主題報道中主流媒體可視化傳播的創新策略[J].新聞戰線,2023(08).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