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選育適宜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種植的藜麥新品系,為天祝縣藜麥品系選育和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供數據參考。以隴藜1號、隴藜5號為對照,對5個藜麥新品系在天祝地區的生長、產量及品質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5個藜麥品系均能正常成熟,生育期為130~139 d。株高、莖粗、穗形、葉片形狀、籽粒顏色等性狀各品種(系)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其中2068-10、2068-12、2068-13的生育期(130、134、139 d)、株高(177.0、200.0、169.6 cm)、莖粗(17.3、16.3、16.3 mm)、千粒重(3.42、3.36、3.68 g)均具有明顯的品種優質特性。藜麥折合產量以2068-13最高,為5 090.55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藜1號增產20.90%、隴藜5號增產135.10%;2068-10折合產量為4 694.55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藜1號增產11.50%、隴藜5號增產116.81%。對品質進行分析發現,2068-10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最高,2068-12蛋白質和粗纖維含量最高,2068-13粗纖維含量較高。綜上所述,2068-10、2068-12、2068-13在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的表現良好,可在該區域及其他類似生態區推廣種植。
關鍵詞:藜麥;新品系;試種比較;品質;產量
中圖分類號:S512.9"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7-2172(2025)02-0129-05
doi:10.3969/j.issn.2097-2172.2025.02.006
Comparative Experiment of 5 New Quinoa Varieties in
Cold and Arid Mountainous Areas
WANG Bo, DANG minxia, YU Lushou, LI Bin
(Wuw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Wuwei Gansu 733000,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breed suitable quinoa varieties for cultivation in Tianzhu Zangzu Autonomous County of Wuwei City, providing data for the selection of quinoa varieties in Tianzhu and expanding income channels for farmers. Using Longli 1 and Longli 5 as controls, the growth, yield, and quality of 5 new quinoa varieties in the Tianzhu area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5 quinoa varieties could mature normally, with a growth period ranging from 130 to 139 days.There were varying degrees of differences in characters such as plant height, stem diameter, ear shape, leaf shape, and seed color among the different varieties. Among them, 2068-10, 2068-12, and 2068-13 had distinct superior characteristics with growth periods (130, 134, 139 days), plant heights (177.0, 200.0, 169.6 cm), stem diameters (17.3, 16.3, 16.3 mm), and 1000-grain weights (3.42, 3.36, 3.68 g) performed ideally. The quinoa variety 2068-13 showed the highest yield of 5 090.55 kg/ha, an increase of 20.9% over the control variety Longli 1 and an increase of 135.1% over Longli 5. The yield of 2068-10 was 4694.55 kg/ha, showing an increase of 11.50% over Longli 1 and 116.81% over Longli 5. Analysis of quality revealed that 2068-10 had the highest moisture and ether extract contents, 2068-12 had the highest protein and crude fiber contents, and 2068-13 had relatively high crude fiber content. In conclusion, 2068-10, 2068-12, and 2068-13 perform well in Tianzhu Zangzu Autonomous County, Wuwei City, and could be promoted for cultivation in this region and other similar ecological zones.
Key words: Quinoa; New variety; Comparative experiment; Quality; Yield
藜麥(Chenopodium quinoa Willd)為一年生莧科藜亞科藜屬四倍體雙子葉草本植物,別名南美藜、印第安麥等,是一種未經人工改良的假谷類作物,有5 000~7 000年的種植歷史[1 - 4 ]。藜麥的發達根系使其具有很強的耐干旱、耐低溫、耐鹽堿等特性,宜種植于土壤貧瘠、鹽堿化高、干旱缺雨及海拔較高地區[5 - 7 ]。藜麥既可作為糧食作物增加農牧民收入、調整地區種植結構,又可作為生態作物改良鹽堿土壤質地,具有多種開發利用價值[8 ]。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地處河西走廊東端,是典型的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適宜藜麥種植,被譽為“中國高原藜麥之都”,因此藜麥已成為天祝縣的重要經濟作物[9 - 10 ]。據統計,2020年天祝縣藜麥播種總面積穩定在7 333.33 hm2以上,藜麥種植已帶動63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植2 813 hm2,目前,在全市藜麥主產區天祝縣已培育2家龍頭企業[11 ]。然而在天祝寒旱山區以單一的隴藜系列為主栽品種,同質性較強,存在相互換種、自繁留種的現象,導致藜麥品種一致性差、適應性不強、產量不穩定、品質良莠不齊,嚴重制約著藜麥的發展[12 ]。隨著人們對藜麥認識的逐漸深入,國內學者對藜麥的研究也逐漸增多。韓彥龍等[13 ]對16種藜麥材料的主要農藝性狀、產量及生育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頂凌播種技術能夠有效增加遼北地區藜麥種植的產量。楊釗等[14 ]研究發現,甘肅藜麥(隴藜4號)與云南藜麥品質相近,且在加工、功能成分提取及相關產品的開發等方面具有與云南藜麥(LM2)、內蒙古藜麥(蒙藜1號)相似的潛力。但由于我國藜麥種植區域差異較大,除楊發榮等[15 ]在河西地區以2個藜麥品種為材料進行評價,篩選出了更適合該地區種植的品種外,對于在自然條件下篩選適宜武威市天祝縣寒旱山區種植的高產優質的藜麥品種(系)研究還相對較少。鑒于此,我們在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開展藜麥品系比較試驗,研究不同品系的性狀和產量及品質,以期為天祝縣藜麥品系引種鑒定提供數據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于2023年4 — 10月在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松山鎮中大溝村(103° 336′ 53″ E,36° 941′ 274″ N)進行。試驗地平均海拔3 150 m,年均氣溫為1.3 ℃,年均降水量約280 mm,年蒸發量約1 703 mm,無霜期127 d,屬大陸性高原季風氣候。試驗地光照充足,土壤類型為壤土,土壤肥力良好。
1.2" "供試材料
供試藜麥品種(系)共7個,其中以隴藜1號、隴藜5號作對照,各藜麥品種(系)及來源見表1。
1.3" "試驗方法
試驗采用隨機區組設計,每個品種(系)為1個處理,重復3次,小區面積32.0 m2(5.0 m×6.4 m)。播前人工一次性撒入磷酸二銨(含P2O5 46%、N 18%)375 kg/hm2、硫酸鉀(含K2O 50%)150 kg/hm2、尿素(含N 46%)120 kg/hm2,不施有機肥。施肥后機械旋耕、耙地。采用人工穴播,每小區16行,行長5 m,行距40 cm,株距33 cm,保苗75 000株/hm2。田間管理與當地生產一致。
1.4" "測定項目及方法
按任永峰[16 ]對藜麥生長階段的劃分,將其劃分為出苗期、分枝期、顯穗期、開花期、灌漿期和成熟期。以田間50%以上植株進入相應生長階段作為標準,從播種開始,將嚴格按照標準記錄不同藜麥品種生長的6個階段的生長情況。采用卷尺測量由地表至植株最高處的距離為株高;游標卡尺測量莖基部上方1 cm處的直徑為莖粗;卷尺測量成熟期植株主莖上生長的穗長記為主穗長度;記數單株成熟期植株上具有籽粒的穗的數量記為小穗數;天平稱量出隨機選取的1 000 粒種子重量記為千粒重;單株粒重是進行室內脫種后有效穗的重量。產量利用單株粒重和小區成熟株數折算。以上指標均進行3次重復。采用凱氏定氮法(GB/T 5009.5 — 2016)測定蛋白質含量[17 ],采用直接干燥法測定水分含量,采用索氏抽提法(GB/T 5009.6 — 2016)測定脂肪含量[18 ],采用酸堿洗滌法測定粗纖維含量(GB/T 5009.88 — 2016)[19 ],采用550 ℃灼燒法(GB/T 5009.4 — 2016)測定灰分含量[20 ]。
1.5" "數據處理
用Excel 2010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分析整理,使用SPSS 17.0軟件進行數據方差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生育期
由表2可知,參試的7個藜麥品種均能在天祝縣成熟。各品種(系)的出苗期一致,均在播種后12 d出苗。各品種(系)的分枝期均早于CK1,其中2068-12和2068-13為6月15日,其余品種(系)均為6月14日。2068-10、CK2、2069-1進入顯穗期最早,為7月7日;其余品種(系)為7月8 — 9日。各品種(系)開花期均早于CK1,主要集中在7月中旬,其中2068-10、隴藜5號、2069-1進入開花期最早,為7月16日;2068-15較晚,為7月19日。各品種(系)均在開花期14~15 d后進入灌漿期。各品種(系)均早于CK1進入乳熟期,為8月16 — 17日。各品種(系)均在9月中旬成熟,較CK1早熟,其中12068-10、CK2成熟最早,為9月12日;2068-12、2069-1成熟較早,為9月16日;2068-13、2068-15成熟較晚,均為9月21日。不同品種(系)生育期為130~144 d,其中12068-10、CK2較短,均較CK1早14 d;其次是2068-12、2069-1,均為134 d,較CK1早10 d;2068-13、2068-15較長,均為139 d,較CK1早5 d;CK1最長。
2.2" "農藝性狀
藜麥成熟期的農藝性狀直接影響藜麥的質量和品質。由表3可知,參試品種(系)的株高以2068-12最高,為200.0 cm,較CK1增加8.0 cm,較CK2增加58.2 cm;其次是CK1,為192.0 cm,較CK2增加50.2 cm。2068-12、CK1均與CK2差異顯著,與其余品種(系)均差異不顯著。穗長以2068-15最長,為50.4 cm,較CK1增加16.0 cm,較CK2增加23.2 cm;其次是2068-12,為49.0 cm,較CK1增加14.6 cm,較CK2增加21.8 cm。2068-15、2068-12差異不顯著,與其余品種(系)差異均顯著。穗粗以2068-12最粗,為16.2 cm,較CK1增加7.2 cm,較CK2增加6.6 cm;其次是2068-13,為11.8 cm,較CK1增加2.8 cm,較CK2增加2.2 cm。2068-12與其余品種(系)穗粗差異顯著,其余各品種(系)間差異不顯著。2069-1和CK1的穗色均為黃色,其余品種(系)均為土黃色。莖粗以2068-15最粗,為18.2 mm,較CK1增加6.1 mm,較CK2增加4.5 mm;其次是2068-10,為17.3 mm,較CK1增加5.2 mm,較CK2增加3.6 mm,2068-10、2068-15、2069-1均與CK1和CK2差異顯著,與其余品種(系)差異不顯著。CK1和2069-1的葉片形狀均為戟形,2068-12為戟形又缺刻,其余品種(系)均為長戟形。2068-15粒色為白色,其余品種(系)均為灰白色。
2.3" "產量
由表4可見,各藜麥品種(系)的千粒重均低于CK2,其中以2068-13較高,為3.68 g,較CK1增加8.24%,較CK2減少7.07%;2068-10次之,為3.42 g,較CK1增加0.59%,較CK2減少13.64%;2069-1最低,僅2.91 g,較CK1減少14.41%,較CK2減少26.52%。CK2與2068-13之間差異顯著,均與其余品種(系)差異顯著。單株產量以2069-1最高,為56.47 g,較CK1增加56.73%,較CK2增加173.20%;2068-12次之,為42.63 g,較CK1增加18.32%,較CK2增加106.24%;2068-15排第3,為41.11 g,較CK1增加14.10%,較CK2增加98.89%。2069-1與其余品種(系)均差異顯著;2068-15與2068-12之間差異不顯著,均與其余品種(系)差異顯著。藜麥的折合產量以2068-13最高,為5 090.55 kg/hm2,較CK1增產20.90%,較CK2增產135.10%;2068-10次之,為4 694.55 kg/hm2,較CK1增產11.50%,較CK2增產116.81%;2068-12、2068-15較CK1分別減產12.27%、2.75%,較CK2分別增產70.6%、89.11%;2069-1最低,僅2059.35 kg/hm2,較CK1減產51.09%,較CK2減產4.89%。對產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顯示,2068-13與2068-10、CK1、2068-15、2068-12差異不顯著,與2069-1、CK2差異顯著;2069-1與CK2差異不顯著。
2.4" "品質
對供試藜麥的主要性狀和產量較好的3個品種(系)進行品質檢測分析,由表5可知,藜麥籽粒水分含量以2068-10最高,為95.1 g/kg ,較CK1增加2.6 g/kg;其次是2068-12,為93.7 g/kg ,較CK1增加1.2 g/kg,2068-10與其他品種(系)差異顯著;2068-12與2068-13差異不顯著,均與CK1差異顯著。蛋白質含量以2068-12最高,為158 g/kg ,較CK1增加3 g/kg;2068-10和2068-13均為154 g/kg,較CK1減少1 g/kg。2068-12與其他品種(系)差異顯著;2068-10、2068-13、CK1間差異不顯著。粗脂肪含量以2068-10最高,為61.5 g/kg,較CK1增加5.8 g/kg。2068-10與其他品種(系)差異顯著;2068-12和2068-13均顯著低于CK1,且兩者差異不顯著。粗纖維含量以2068-12最高,為33 g/kg,較CK1增加3 g/kg;2068-10和2068-13均低于CK1,且兩者差異不顯著,2068-12與CK1差異不顯著,與其他品種(系)差異顯著。總灰分含量均低于CK1,為31~33 g/kg,且各品種(系)間差異不顯著。
3" "討論與結論
藜麥的栽培歷史較為久遠,不同品種的藜麥性狀表現不一[21 ]。隴藜系列品種由甘肅省農業科學院選育,在甘肅部分地區種植表現出較為良好的適應性,但農藝性狀和產量均有不同[22 ]。魏玉明等[23 ]研究表明,地理位置和海拔導致的光照、溫度等因子的不同,會導致藜麥生長發育以及生理生態機制發生變化。不同種植密度是影響作物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趙暉等[24 ]研究表明,通過合理密植可以有效提高具有耐密特性的飼用玉米產量。孟麗娟等[25 ]研究表明,適宜的品種對產量及效益有顯著的提高作用。本研究中,不同品系的藜麥農藝、產量等性狀方面存在差異,選育的5個藜麥品系和對照品種隴藜1號、隴藜5號均能完成生育期,正常成熟。在同一生態環境和栽培條件下,5個藜麥新品系的物候期不盡相同,其中2068-10的生育期最短,為130 d;2068-13和2068-15藜麥品系的生育期最長,均為139 d。對產量和千粒重等主要產量特性通過分析比較發現,不同藜麥品種(系)的農藝性狀存在顯著差異(P lt; 0.05),表明不同的藜麥新品種(系)形態多樣。以2068-12的株高最高,2068-15的莖粗最粗,但單株產量以2069-1最高,而王艷青等[26 ]報道的株高和莖粗與藜麥單株產量呈極顯著正偏相關,其結果與本研究結果不太一致,這可能與試驗材料、土壤條件、肥料施用不均等因素有關。
本試驗對7個藜麥品種(系)的生育期、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進行分析發現,藜麥品系2068-10、2068-12、2068-13的生育期(130、134、139 d)、株高(177.0、200.0、169.6 cm)、莖粗(17.3、16.3、16.3 mm)、千粒重(3.42、3.36、3.68 g)等主要農藝性狀具有明顯的品種優質特性。藜麥的折合產量以2068-13最高,為5 090.55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藜1號增產20.90%,較對照品種隴藜5號增產135.10%;其次是2068-10,為4 694.55 kg/hm2,較對照品種隴藜1號增產11.50%,較對照品種隴藜5號增產116.81%。藜麥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對產量性狀排列前三的品種(系)進行品質檢測分析比較發現,2068-10水分和粗脂肪含量最高,2068-12蛋白質、粗纖維含量最高,2068-13粗纖維含量較高。綜上所述,2068-10、2068-12、2068-13藜麥品種(系)可作為優勢種在天祝藏族自治縣栽培,建議在該類區域及其他類似生態區推廣種植。
參考文獻:
[1] 楊發榮,黃" "杰,魏玉明,等." 藜麥生物學特性及應用[J]." 草業科學,2017,34(3):607-613.
[2] 劉" "洋,熊國富,閆殿海,等. “糧食之母”、“超級糧食”—藜麥“落戶”青海[J]." 青海農林科技,2014(4):95-98.
[3] 王黎明,馬" "寧,李" "頌,等." 藜麥的營養價值及其應用前景[J]." 食品工業科技,2014,35(1):381-384;389.
[4] 申瑞玲,張文杰,董吉林,等." 藜麥的營養成分、健康促進作用及其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J]." 中國糧油學報,2016,31(9):150-155.
[5] 楊" "珍,趙" "軍,李" "斌,等." 10個藜麥品種在武威市引種篩選比較試驗研究[J]." 農業科技通訊,2019(8):204-206.
[6] 張" "梅,喬" "旭,張" "惠,等." 隴南高寒干旱區藜麥引種試驗初報[J]." 寒旱農業科學,2023,2(11):1042-1045.
[7] 趙" "軍,唐峻嶺,李" "斌,等." 藜麥品種引進篩選比較試驗[J]." 中國種業,2021(3):54-57.
[8] 魏玉明,黃" "杰,顧" "嫻,等." 甘肅省藜麥產業現狀及發展思路[J]." 作物雜志,2016(1):12-15.
[9] 包振萍." 甘肅天祝地區4個優選藜麥品種種植密度篩選[J]." 農業科技與裝備,2023(5):11-14.
[10] 天祝全力打造區域農產品品牌體系[J]." 甘肅畜牧獸醫,2021,51(1):79-80.
[11] 李" "斌,王" "博,張國龍." 藜麥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武威市為例[J]." 甘肅農業,2023(10):54-57.
[12] 丁德志,雷成軍,王" "耀,等." 不同藜麥品種(系)在寒旱山區的種植表現[J]." 寒旱農業科學,2023,2(4):323-325.
[13] 韓彥龍,姜" "薇,吳" "昊,等." 遼北地區頂凌播種條件下藜麥品種篩選試驗研究[J]." 中國種業,2024(3):90-94.
[14] 楊" "釗,黃" "杰,魏玉明,等." 不同地區主栽藜麥品種品質分析與評價[J]." 寒旱農業科學,2024,3(7):605-610.
[15] 楊發榮,劉文瑜,黃" "杰,等." 河西地區2個藜麥品種引種試驗研究[J]." 草地學報,2018,26(5):1273-1276.
[16] 任永峰." 內蒙古陰山北麓藜麥生長發育、水肥利用和產量形成特性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18.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蛋白質的測定:GB/T 5009.5 — 2016[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6.
[1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脂肪的測定:GB/T 5009.6 — 2016[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6.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 植物類" 食品中粗纖維的測定:GB/T 5009.10 — 2003[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
[20]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灰分的測定:GB/T 5009.4 — 2016[S]."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 2016.
[21] 王" "偉,杜崇武,馬" "原,等." 干旱半干旱山區不同栽培方式對藜麥農藝性狀及產量影響的研究[J]." 農業與技術,2023,43(18):13-18.
[22] 黃" "杰,楊發榮,李敏權,等." 13個藜麥材料在甘肅臨夏旱作區適應性的初步評價[J]." 草業學報,2016,25(3):191-201.
[23] 魏玉明,楊發榮,黃" "杰,等." 海拔和經緯度對藜麥生長及品質的影響[J]." 甘肅農業科技,2022,53(2):42-47.
[24] 趙" "暉,李尚中,樊廷錄,等." 種植密度與施氮量對旱地地膜玉米產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質的影響[J]."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21,39(5):169-177.
[25] 孟麗娟,趙桂琴." 國外引進紅三葉種質在甘肅中部地區的生長特性及生產性能初步評價[J]." 草業學報,2015,24(9):30-42.
[26] 王艷青,李勇軍,李春花,等." 藜麥主要農藝性狀與單株產量的相關和通徑分析[J]." 作物雜志,2019(6):156-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