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桃源洞,劉阮仙緣巧。
相逢快一時,須臾百歲了。
又聞說廬山,云煙深繚繞。
仿佛夢中游,恍惚不可考。
孰如東海上,孑孑劉公島。
十里絕塵埃,清遠嘩囂少。
飄搖水上浮,鯨載無傾倒。
……
這首名為《劉公島》的佳篇,乃清朝詩人王蘭生所作,詩中充滿了對劉公島的贊美與向往。
劉公島,大自然遺留下的一塊瑰寶,鑲嵌在美麗的威海灣里,內靠富庶的膠東半島,外連浩瀚的渤海黃海。從島外的古陌嶺上俯瞰,劉公島就像漂浮在威海灣里的一葉扁舟,民間傳說劉公島即為古代三仙山蓬萊、方丈、瀛洲之一的“方丈”。其面積退潮時3.15平方公里,漲潮時3.14平方公里,接近π值,故昵稱“π島”。
自島外乘舟船,一刻鐘可抵劉公島。島上峰巒迭起植物繁密,生長著黑松以及槐、楊、樸樹、銀杏、三角楓等珍貴樹種,樹茂蔽日,蒼翠濃郁;林中生長著梅花鹿、鳥類等數十種野生動物,可謂梅花鹿的樂園,鳥類的天堂。島上地勢北陡南緩,北部的海蝕崖陡峭險峻如刀削斧劈,南部海灘綿緩迤邐似彩筆繪就。清新的空氣、宜人的氣候、優美的自然風光使得劉公島素有“海上仙島”和“世外桃源”的美譽。
劉公島不僅有優美的自然風光,更有豐富的人文景觀。從數千年前的戰國遺址,到百年前的清朝北洋海軍提督署、丁汝昌寓所、水師學堂、鐵碼頭、古炮臺等文物遺跡,還有英國租占時期留下的大量歐式建筑,以及近年建起的文化景觀,使劉公島成為獨特的天然歷史博物館。
1978年在劉公島東溝發現了古代人類遺址,考證得知早在戰國時期島上已有人居住,人們墾荒耕種、漁獵、馴化圈養山雞野豬等野禽野畜,編制草鞋草席、織網、養蠶、制絲、縫制簡便圖案的服飾,以及制作擊斗器具等。據史料記載,“漢末劉氏皇族一支徙此而居始稱劉公島”。“劉氏皇族一支”是指漢少帝劉辯之后,劉辯被逆臣董卓毒死,其家人逃出中原,幾經曲折落居劉公島。劉公名民,字大義,號仁善子,生于東漢末年,卒于西晉武帝咸寧年間。他一生賑危濟困,行善義,其善舉在民間廣為流傳,民間稱之為“海圣”。
劉公島被官府重視始自唐朝天授年間,其時武則天稱帝,欲“察巡東隅海疆”,登州府所轄威海一帶均在察巡之域。為博得武皇歡心,登州刺史在近海處大造行宮離苑,以劉公島上的望海樓最為突出。望海樓共筑四層,高九丈許,坐北面南,雄踞現旗頂山東坡坡頂。樓以優質磚木構建,翹角飛檐,雕梁畫棟,富麗堂皇。樓內各層設廳,廳冠祥號,一至四層分別叫做“春福廳”“夏祿廳”“秋壽廳”“冬禧廳”。每登一廳,所觀景象有異,及至四層“冬禧廳”,憑欄眺望,可將島海山川、舟楫鷗鷺盡收眼底,妙不可言。
望海樓自建成起,便為膠東東部沿海的名景。其矗立七百余年,一直是劉公島上的最高建筑,就連山下龍王廟里漁民朝拜的鼓樂聲也聽得清,故古人有“音韻傳聞望海樓”的詩句。可惜明朝永樂年間,望海樓被倭寇焚毀。
劉公島古來即為兵家必爭之地。明嘉靖年間,一支農民起義軍占領劉公島,聲震朝廷,后遭官兵鎮壓。萬歷末年,登州知府招民進島種田,軍隊進島戍守,并在山上建墩臺,筑堡壘。明朝統治者迫于東部海疆之需,于洪武三十一年設立威海衛,至清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此間威海曾三遭倭寇侵擾,其中兩次與劉公島相關。
據清乾隆《威海衛志》記載,明永樂四年倭寇進犯威海衛及劉公島,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衛城外被害得“幾無噍類”!守城官兵和全城民眾同仇敵愾,抗擊倭寇堅守衛城,倭寇敗走。清道光三十年夏,一股倭寇勾結海盜,聚匪千余眾,劫船數十條,殺氣騰騰駛抵威海衛,守軍官兵于劉公島外奮力抗敵,捐軀者四十一人,最終擊退敵寇。
清朝光緒五年,屢遭海上欺辱的清政府開始設立水師,因北洋處京畿門戶要地,朝旨先創設北洋水師,終以威海衛的劉公島為艦船常泊之處,島上先后筑設了工程局、機器局、屯煤所、魚雷修理廠、電報局、鐵碼頭、炮臺等軍用設施及提督衙門官署,及至十四年,北洋水師升級為北洋海軍,在劉公島正式成軍,擁有大小戰艦四十余艘,其實力時居亞洲之首、世界第四。清廷及北洋大臣李鴻章對此頗為躊躇滿志,加之慈禧太后挪用巨額海軍經費修建頤和園,為自己祝壽,致使北洋海軍成軍后未再絲毫發展。而日本明治政府則舉全國之力發展海防,到光緒二十年,日本的海軍實力已趕超了北洋海軍,為其發動戰爭奠定了基礎。
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日本侵略者終于挑起了震驚中外的中日甲午戰爭,大清國一敗涂地,劉公島作為北洋海軍成軍及覆滅的見證,默默地畫上了沉痛的句號。以民族英雄鄧世昌為代表的北洋海軍將士,表現了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和視死如歸的大無畏精神,前十位高級將領有八位以身殉國,其英雄壯舉感天地、泣鬼神。1898年5月7日,在英國倫敦,清政府借英國的錢付清日本所謂“甲午戰爭賠款”,被迫答應了英國強租劉公島和威海衛的要求。5月24日,是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生日,英軍在劉公島舉行了占領儀式,在一片歡呼聲中完成了強租威海衛及劉公島。
劉公島于1940年英租到期,卻又落入日本人手中,偽國民政府在劉公島設立的華北要港司令部,即為日軍所控制。1944年11月5日,司令部下轄練兵營愛國官兵舉行起義,打死日偽官兵四十余人,投奔了膠東八路軍,被授予“膠東軍區海軍支隊”番號,從此成為革命隊伍中的一員,著名偵察英雄楊子榮即參加這支部隊。日寇投降后,海軍支隊奉命進軍東北戰場,追殲頑寇,清剿土匪,所向披靡屢立戰功,書寫了《林海雪原》英雄故事。
素有“東隅屏藩”之稱的戰略要地劉公島,先后被日本侵略者占據、英國強迫租占、日軍再度侵占,前后長達四十余年之久。1945年8月23日,日軍逃離劉公島,而后國民黨軍入島。直到1948年12月人民解放軍解放劉公島,重新掌管了自己的土地。
長期作為軍事禁區的劉公島,1985年正式對外開放,這里的人文景觀無疑是最主要的看點,但自然景觀也別有情致,除了“劉公龍柏”“日島海市”“釣魚臺”“鹿鳴谷”“聽濤崖”“荷花灣”“板礓石”“旗頂山”古八景外,還有劉公泉、五花石、貝草嘴等都是美妙的去處。劉公泉傳說是當年劉公挖掘的,泉水晶瑩清澈,甘甜可口,南來北往的漁商舟船皆在此補充淡水,劉公泉因此聲名大振。五花石位于劉公島的北部,由于海水億萬年的浸泡,現出紅、黃、灰、白、黑等不同色彩,在藍天碧水的映襯之下更顯色彩斑斕,蔚為壯觀。貝草嘴是島北端一處突兀的山嘴,因盛長貝草而得名,山嘴外視野開闊,明清時曾是官兵設立瞭望哨之處。據記載當年海盜進犯劉公島,白天藏身于茂密的貝草中,以圖夜間行動,不料被守島官兵發現,遂借助風勢,點燃了貝草,燒得海盜狼狽逃竄,大敗而去。
這些古老的自然景觀,連接著劉公島的古與今。一處景觀,一段故事,一支海與山合奏的小曲,令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站在劉公島的最高峰舉目遠眺,但見煙波浩淼,天海一色,海鷗翱翔,百舸爭馳。環視四下,可見劉公島四周小島拱衛,狀若環星,黃島、日島、大小泓島及黑魚嶼等等,正可謂“海上蒼茫島嶼浮”。在這里,可看到迷人的海色天光,看到秀美的海岸風景,還能盡覽海島的綠色畫卷。劉公島是國家林業部命名的全國首個海上森林公園,樹高草盛,植被茂密,三季花香,四季常綠。林內生眾物,林梢鳴萬鳥,這些自然界可愛的生靈,委身于大自然最純樸最具生命力的綠色之中,是何等的愜意,何等的歡樂!
比起古老的八大景觀、優美的海島風光帶給人們心靈上的那份溫馨與愜意,凝固在風光中的提督署、鐵碼頭、保育院、將軍樓等近代歷史遺留下的烙印,則引起人們的沉思。風光旖旎的劉公島是一部厚重的史書,戰國遺址上破碎的陶片,向人們透露著先人刀耕火種的生活的信息;劉公手中高高舉起的點燃了一千八百年的火把,永遠把漁人的心胸照亮;望海樓是盛唐的一件奢侈品,同時也是倭寇海盜侵犯我海疆的力證。靜穆的海軍衙門、沉默的百年古炮,仍在哀思著那場令人心痛的中日甲午戰爭。教堂、保育院、將軍樓等英式建筑似乎還在回味米字旗飄揚的情景。目睹千百年來留下的一處處遺跡,仿佛還能聽到古人的漁歌號子,看到劉公手中通紅的火把。觸摸那銹跡斑斑的百年古炮,仿佛還能嗅出尚有余溫的硝煙,仿佛還能聽到鄧世昌、丁汝昌等民族英雄保家衛國的吶喊……小小劉公島為什么每年會有數以百萬的炎黃子孫紛至沓來?答案就在屹立于海邊瞭望著前方海面的北洋海軍將領巨型塑像,就在提督署后山頂上那座似一把利劍刺向天空的北洋海軍忠魂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