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民健身運動在全國范圍內的深入推廣,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關注并積極參與各類體育活動,此舉不僅有助于提升公眾的健康狀況,還能促進社會團結。在這一背景下,高等院校的體育資源在助力地方全民健身運動方面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作為培養人才的關鍵場所,高校不僅具備豐富的體育設施和專業的體育師資隊伍,還擁有科學的體育教學理念和方法。本文基于協同合作的視角,探討高校體育如何更有效地服務于地方全民健身運動,并提出一系列實踐探索策略,通過分析高校體育資源的優勢與地方全民健身運動需求的匹配,旨在為高校體育與地方全民健身運動的協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高校體育" 全民健身" 協同發展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5-007-3-ZQ
前言
將全民健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對增強國民體質、增進社會和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作為培育人才的關鍵場所,不僅匯聚豐富的體育資源和專業人才,還蘊含著為地方全民健身事業服務的巨大潛能。通過強化高校體育資源的開放與共享、構建協同合作機制、加強體育專業人才的培育與輸送,以及推廣科學的健身理念等舉措,高等院校能更有效地服務于地方全民健身事業,實現資源的共享與優勢互補,進而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深入發展。
1、高校體育資源與地方全民健身需求的對接
在眾多高等教育機構中,體育設施的配備極為完善,不僅涵蓋籃球場、足球場、游泳池、健身房等多種類型的體育場館,還包括排球場、網球場、田徑場以及室內體育館等多樣化的運動設施,為學生提供廣泛的選擇,滿足不同體育愛好者的需求。高等教育機構還擁有一支專業的體育教師團隊,不僅具備豐富的體育知識和技能,還能為學生提供科學的訓練和指導,助力他們在體育運動中取得進步和提高。學生們也積極參與各種體育活動,營造一個充滿活力的體育氛圍。無論是校內的體育課程,還是校際間的體育比賽,學生們都展現出極高的熱情和參與度,體育活動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還培養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和競爭意識。盡管這些豐富的體育資源在校園內的日常教學活動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應用,但是在日常教學活動之外,這些資源的利用率卻并不理想。許多體育設施在課余時間往往處于閑置狀態,專業的體育教師團隊也未能充分發揮其潛力,幫助學生在課外時間進行更多的體育鍛煉和技能提升。這不僅是一種資源的浪費,也錯失提高學生體質和健康水平的機會。與此同時,地方社區的全民健身需求卻在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群眾開始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迫切需要更多的體育鍛煉場地來滿足他們的健身需求。他們不僅需要科學的健身指導,以確保鍛煉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還希望能參與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以提升鍛煉的樂趣和動力。社區居民希望通過體育活動來提高生活質量,增強身體素質,同時也希望通過體育活動來增進鄰里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因此,高等教育機構與地方社區之間可以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充分利用現有的體育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健身機會,這樣不僅可以提高體育設施的利用率,還能促進社區居民的身心健康,同時也為學生提供更多實踐和志愿服務的機會,實現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既能讓高校的體育資源得到更充分地利用,又能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健身機會,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2、協同視角下高校體育服務地方全民健身的實踐策略
2.1、開放體育場館設施
高等教育機構應積極主動地對外開放其體育場館及各類設施,為周邊社區居民提供便捷的健身場所。為達成此目標,高校需通過合理規劃開放時段、制定適宜的收費標準等策略,確保場館及設施得到高效利用,此舉不僅能滿足高校的教學需求,亦能滿足社區居民的全民健身需求,實現雙方利益的共同提升。具體而言,高校應擬定詳盡的開放計劃,明確每日開放的具體時段,確保在不干擾正常教學活動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發揮這些資源的最大效用。例如,可在早晨及傍晚的非授課時間開放場館,以便居民在工作和學習之余進行體育鍛煉,高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開放時間,如在周末及法定節假日延長開放時段,以滿足更廣泛居民的需求。在收費標準上高校應制定合理政策,既覆蓋維護和管理成本,又確保價格合理,讓更多居民能夠承擔,可向周邊居民提供會員卡或優惠卡,享受長期或多次使用的優惠。高校亦可設立免費開放日或時段,讓更多居民有機會體驗和使用這些設施,可與社區合作,共同舉辦文化、體育活動,進一步促進資源共享,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不僅能更好地服務社會,還能提升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和形象。
例如,某高校與當地社區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每周六下午將籃球場、足球場等體育設施免費向社區居民開放,提升場館的使用率,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捷的健身場所,極大地滿足他們的健身需求,這種做法受到社區居民的熱烈歡迎,大家普遍贊揚高校的這一善舉,認為其不僅促進了居民的身體健康,還增強了社區的凝聚力和居民之間的互動。這種開放政策促使高校不僅能更好地履行其社會責任,還能提升自身的社會形象,進一步密切與周邊社區的關系,居民們亦能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高質量的健身資源,提高生活質量,這種雙贏的合作模式值得在更多高校和社區之間推廣,以實現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目標。
2.2、開展體育課程與活動共享
高等教育機構可實施開放政策,將部分體育課程及活動對外開放,實現資源的共享,以更有效地服務社會大眾。高等教育機構可以通過精心策劃一系列適合不同年齡層及健身水平的課程,如瑜伽、太極拳、舞蹈等,吸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進而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普及與提升。這些課程不僅包含多種運動形式,而且兼顧不同群體的需求,使年輕人、中年人及老年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鍛煉方式。例如,瑜伽課程有助于提升個人的柔韌性和平衡能力,各種體位的練習,增強身體的協調性和穩定性;太極拳則強調內在氣息的調節和身體的和諧,通過緩慢而有節奏的動作,幫助人們放松身心,達到身心合一的境界;舞蹈課程則讓人們在優美的音樂中享受運動的樂趣,通過學習不同風格的舞蹈,可以提升身體的靈活性和節奏感。這些多樣化的課程設置促使高等教育機構滿足社區居民的健身需求,還能增強他們的健康意識,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發展,課程的實施也有助于加強高等教育機構與社區之間的聯系,促進資源共享,共同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社區環境。開放合作的方式讓高等教育機構能更好地履行其社會責任,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多的福利,同時也為自身的發展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可能性。例如,某高等教育機構特別開設面向社區居民的周末體育課程,包括多種運動項目,如游泳、羽毛球、乒乓球等,這些課程由專業教師授課,不僅為居民提供學習和鍛煉的機會,還增強高等教育機構與社區之間的聯系,進一步促進社區的和諧發展。
2.3、聯合舉辦體育賽事與活動
高等教育機構與地方政府及各類體育組織緊密合作,共同籌劃并開展多樣化的體育競賽及健身活動。具體而言,可精心策劃一系列校際體育競賽,這些競賽不僅能點燃學生的運動激情,還能增進不同學府間的交流與合作,亦可邀請社區居民踴躍參與這些競賽,讓他們在觀賞與參與中體驗運動的愉悅與活力。可舉辦一系列面向所有年齡層的大眾體育活動,如馬拉松、自行車賽、健步走等,這些活動旨在滿足不同群體的運動需求,并吸引更多人走出戶外,參與體育鍛煉。例如,某高校與當地體育局及社區委員會攜手,共同舉辦“健康城市”馬拉松賽事。該賽事吸引眾多來自不同社區的居民參與,包括家庭組、學生組和專業組,賽事路線穿越城市主要景點,既展示城市之美,也鼓勵居民參與體育活動。高校還為參賽者提供專業的健康咨詢和運動指導,確保活動的安全性與科學性,通過聯合舉辦體育賽事與活動,高等教育機構不僅能展示其體育資源和專業實力,還能為社區居民提供一個展示與挑戰自我的平臺,這些活動亦有助于提升居民對體育運動的興趣與熱情,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進一步發展。
2.4、建立協同機制
高等教育機構應主動與地方政府及體育行政部門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打造合作機制,以便雙方能共同制定出一系列服務于地方全民健身的規劃和措施。為達成此目標,雙方可采取定期舉行協調會議、簽署合作協議、組建聯合工作組等多種措施,確保高等教育機構的體育資源與地方全民健身需求有效對接。高等教育機構的體育設施、師資力量及科研成果得以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并為自身發展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與應用場景,此類協同合作有助于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發展,提升公眾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高等教育機構可提供專業的體育指導和科學的健身方法,協助市民更有效地進行體育鍛煉,利用科研優勢開展全民健身相關研究,為運動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持。地方政府及體育行政部門則可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確保高等教育機構的體育資源更好地服務社會。此外,地方政府可通過宣傳推廣活動,提升市民對全民健身的認識和參與度,營造積極的全民健身氛圍,通過這種合作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發展,提升公眾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3、協同視角下高校體育服務地方全民健身的探索方向
3.1、建立體育健康咨詢與服務平臺
高等教育機構應充分利用其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專長,構建一個綜合性的體育健康咨詢與服務平臺,目的是向周邊社區居民提供科學和專業的健身指導以及健康咨詢,通過融合線上咨詢與線下活動的模式,高等教育機構能為居民提供定制化的健身方案建議,以滿足不同群體的特定需求。例如,一所高校憑借其在體育和健康科學領域的專業優勢,設立專門的體育健康咨詢中心,該中心通過建立線上預約系統,方便居民預約并咨詢專業體育教師和健康專家,從而獲得科學的健身指導和健康建議。中心還定期舉辦健康講座和健身知識普及活動,旨在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識,并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如何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居民不僅能獲得專業的指導,還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實踐科學的健身方法,從而提升整體健康水平。具體而言,高等教育機構可以利用其豐富的科研資源和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整合校內外的體育和健康資源,打造一個全方位的健康服務平臺,該平臺不僅包括線上咨詢服務,如在線咨詢、預約系統和健康檔案管理,還包括線下活動,如健身課程、健康講座和體質測試等。高等教育機構可以利用這些平臺為居民提供全面的健康管理和健身指導,幫助他們制定科學的運動計劃和飲食方案,高等教育機構還可以通過與社區合作,開展健康教育項目,提高居民對健康問題的認識,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
3.2、推動體育科技創新與應用
憑借其卓越的科研能力,高等教育機構能有效地促進體育科技領域的創新及其在實踐中的應用,進而為地方全民健身運動提供先進的技術支撐,這些高等教育機構通過研發智能健身設備、分析運動數據等技術手段,為公眾提供更為科學和便捷的鍛煉方式,從而提升他們的鍛煉成效。例如,一所高校成功開發了一款智能健身手環,該手環能實時監測運動數據,并根據用戶的鍛煉情況提供定制化的健身指導,這款智能手環在社區居民中獲得普遍使用,幫助他們更精確地掌握運動效果,進而提升他們的鍛煉成效。借助此類智能設備,居民能實時掌握心率、步數、卡路里消耗等關鍵指標,據此調整運動方案,確保鍛煉效果達到最佳。此外,高等教育機構還可以通過開展講座、培訓課程等形式,普及科學健身知識,進一步提升居民的健身意識和技能水平,高等教育機構不僅推動體育科技的進步,也為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3.3、建立長效合作機制
為確保高等教育機構能持續為地方全民健身事業貢獻力量,有必要在高校、地方政府及各類體育組織之間構建一種長期且穩定的合作機制,此類機制的建立,將促進雙方在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共同實現發展與進步。為保障合作的持續穩定,雙方應通過簽訂長期合作協議,明確各自的權利與義務,確保合作順利進行。此外,雙方應定期舉行協調會議,及時解決合作中出現的問題,進一步強化溝通與協調,通過該合作機制,高校可充分利用其體育資源和專業人才優勢,為地方全民健身事業提供科學指導和技術支持。例如,高校可派遣體育專業的教師和學生參與地方全民健身活動,為公眾提供專業的健身指導和運動建議,高校亦可利用其科研優勢,開展全民健身相關研究項目,為地方全民健身事業提供理論支持和技術保障。地方政府及各類體育組織則可借助高校的資源和人才優勢,推動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地方政府可與高校合作舉辦各類體育賽事和健身活動,吸引更多市民參與,提升公眾健康水平。此外,地方政府亦可利用高校的專業知識,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全民健身政策,促進全民健身事業的健康發展。
4、結論
在協同合作的視角下,高等教育機構的體育資源在服務地方全民健康活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對外開放體育場館設施、輸送體育專業人才、聯合舉辦體育賽事與活動以及構建協同合作機制等具體策略,能實現高等教育機構體育資源與地方全民健康活動需求的有效銜接。展望未來,高等教育機構應進一步創新體育課程體系、推廣體育科技的應用,并建立長期合作機制,為推動全民健康運動的深入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陳新華.協同視角下高校體育服務地方全民健身的實踐與探索[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3(17).
[2]陳常增.協同視角下高校體育服務地方全民健身的實踐與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20).
[3]劉小靜,鐘秉樞,蔣宏宇.協同治理視角下我國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發展中的問題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45(2).
[4]黃雨露.體育治理視角下北京市全民健身“示范街道”的建設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23.
作者簡介:曹慶華(1962-),男,朝鮮族,山西平順人,碩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體育教育訓練學;
馬英(1990-),女,漢族,四川資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運動與健康、體育教育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