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球在印度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全民信仰。這項起源于英國的運動,經過數百年的演變,已成為印度民族團結和文化認同的象征。
|“印度的運動”|
印度政治心理學家阿希斯·南地曾有言:“板球本質上是印度的運動,只是恰巧被英國人學了去。”國際板球理事會在2018年的一項調查中也持相似看法。調查指出,全球十億板球迷中,超過九成集中在印度次大陸。
板球在印度的首次亮相可追溯至1721年。彼時,英國水手們在坎貝灣(今稱肯帕德灣)或更南方的坦卡里班達爾村舉行了一場比賽。據說,當時船只因海水漲潮需要在附近的濕地停留兩周。盡管確切的地點尚有爭議,但普遍認為,為了打發時間,這些船員在當地居民的圍觀下展開了一場板球比賽。“我在報紙上讀到過這件事,我父親和祖父也曾對我提起。小時候我就知道,1721年,英國人在我們這兒打過板球。印度板球正是在坦卡里班達爾誕生的。”村長蘭吉特·辛格自信滿滿地說。
英國人似乎無意向當地人傳授這項規則復雜的運動,但在19世紀,板球卻在印度的精英階層中悄然興起。這些精英希望靠板球來贏得殖民者的青睞。在他們的推崇下,板球逐漸在印度廣泛傳播。至19世紀末,板球不再是上層階級的專屬運動,低種姓和貧困社區的球員也開始嶄露頭角。
其中一位球員是帕爾萬卡爾·巴魯,他出身于印度社會最底層的達利特階級,家族世代從事制革工藝。巴魯自1896年開啟職業生涯,后成為印度板球史上的首位明星人物,被后世視為傳奇。然而,盡管技藝高超,他卻長期遭受嚴重的歧視,始終未能獲得應有的平等待遇。巴魯在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板球場初次登場時,只能用一次性杯子飲茶,無法與其他球員同桌共飲。他只能獨自一人用餐。若需洗臉,低種姓助手會在旁邊為他端水。巴魯在職業生涯結束后,與印度憲法主要起草人、達利特領袖比姆拉奧·安貝德卡爾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如今,在北方邦密拉特市一家板球用品制造廠的墻上,懸掛著安貝德卡爾的畫像。這家工廠的工人大多來自社會底層,安貝德卡爾的畫像時刻提醒著他們,板球為社會底層創造了階級躍升的契機。
| 歷史的變遷 |
事實上,板球運動從一開始就未曾局限于精英階層。19世紀末,孟買的帕西社區率先組建了印度首支本土板球隊,還與英國殖民者帶領的球隊展開了激烈對決。緊隨其后,印度教社區也建立了自己的球隊。這些比賽吸引了大批觀眾,因為它們不僅是體育競技,更象征著民族主義的力量。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孟買紡織業的蓬勃發展催生了一個新興的工人階級,他們雖然收入有限,但手頭有些許可支配的金錢,足以投入并支持板球運動的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板球深深植根于印度文化,擺脫了大英帝國的影響,還演變成反抗殖民統治的象征。在和平非殖民化的進程中,板球是表達獨立訴求的競技場。印度人組織比賽,對抗殖民者,喚起了民眾的團結意識。1947年印度獨立時,部分反英民族主義者曾主張板球應與殖民者一同退出印度的歷史舞臺。英國人的確離開了,但板球卻在印度深深扎根,成為了國家精神的一部分。
最初的板球比賽沒有時間限制,后來漸漸縮短為五天制,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有了新的變革。1975年,首屆一日制板球世界杯在英國舉行。1983年,印度奪冠,在整個次大陸引發了前所未有的狂熱,激發了無數民眾對板球的熱情,這種熱情延續至今,絲毫未減。
21世紀初,英格蘭和威爾士板球委員會推出了一種新的比賽形式——“二十20”。相比傳統板球賽,這種形式賽程更短、節奏更快,類似于足球等其他團體運動,比賽時間只有三個小時。這一創新增添了板球賽的娛樂性和觀賞性,從而推動這項運動進入一個全新的輝煌時期。
借助“二十20”浪潮,印度板球管理委員會于2008年創立了板球超級聯賽。聯賽采用特許經營模式,以城市為基礎,最初創建了八支球隊,這些球隊為私企、電影明星以及其他富有的投資者所有。印度板球超級聯賽迅速崛起,一躍成為全球最具吸引力和盈利能力的板球賽事之一,吸引了眾多頂級球員的參與。聯賽不斷發展,球隊數量也經歷了多次調整,在某些賽季中,參賽球隊一度增加到十支。
順應時代潮流,再加上敏銳的商業眼光,這項曾屬于殖民精英的運動如今已蛻變為印度全民追逐的體育盛事。在走向板球超級大國的進程中,印度曾兩次贏得世界杯冠軍。這種對板球的熱情,甚至可以說是執念,實則源于印度人對社會凝聚力的渴望。在一個宗教、派別、社區和語言多元且復雜的國家,板球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團結所有人的紐帶。
| 更大的舞臺 |
殖民時期,為防法國襲擊,英國曾在孟買南端的一片廣闊綠地設立炮臺。由于城市的快速發展,這片綠地逐漸被城市基建吞噬,如今只剩下幾處開放的馬丹(用于閱兵和體育活動的空地)。這些場地現在主要用于板球訓練,是孕育未來板球天才的搖籃。“印度許多優秀的板球運動員都出自孟買,這歸功于孟買延續已久的傳統:老球員和新生代相互扶持。前輩們經常在訓練場上親自指導,他們傳授技術,還分享獨門秘訣。”馬通加體育俱樂部的教練拉梅什·瓦茲格說。
進入板球圣地馬丹時,印度人心中往往懷有一份敬畏。許多球員每次經過馬丹的大門都會鞠躬并輕觸球場,以示敬意。“在印度,板球不但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信仰。幾乎每兩人中就有一人在玩。”年輕球員汗詹笑著說道。
板球是唯一一個起源于西方,但其全球中心卻轉移到印度次大陸的運動。也正因如此,2023年11月19日,印度國家板球隊在主場不敵澳大利亞,痛失世界杯決賽時,上億觀眾備感痛苦。板球迷認為,“藍衣軍團”(印度國家隊的昵稱)的表現未能達到人們的期望。



在2023年10月于孟買舉行的會議上,國際奧委會正式批準將板球列為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主辦方提議安排六支球隊參賽,但最終的參賽隊數量和資格標準尚未敲定。其實,比賽本身不是最重要的,關鍵在于引入板球項目,奧運會有望吸引更多觀眾。“在南亞,人們對奧運會的興趣不大,他們只知道博爾特。”英格蘭斯勞鎮板球俱樂部的球員亞什說道,他曾在印度生活了18年。“在印度,只有富人才會關注奧運會。不過,現在板球入奧了,百分之百的印度人會開始關注這場體育盛事。”
破曉時分,各個年齡段的板球迷們齊聚馬丹、朱胡海灘和各大公園,孜孜不倦地演繹著印度裔人類學家阿瓊·阿帕杜萊所描述的“板球本土化”現象,生動詮釋了板球是如何經過文化改造,最終演變為印度精神象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