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是當今文化生態中的關鍵要素,從展覽的籌備至落地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回溯至20余年前,當我初涉此行時,策展尚被視為邊緣學科,策展人的身份也未被確認。為了在公立機構的展廳中堂堂正正地署上“策展人”之名,我們經歷了漫長的努力與爭取過程。記憶猶新的是,2022年有幸為故宮博物院策劃一場書房主題的展覽,被稱為“院外策展人”,那一刻,我深切感受到策展人身份受到的認可。
想當年,原文化部領銜曾有意編纂一本關于美術館工作的手冊,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曹意強曾提出一版方案,強調展覽應圍繞策展人展開,明確策展人的權利與義務。然而,那時多數人認為這不太現實,最終那本手冊未能成書,實為遺憾。在我辭去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之職時,我們團隊決定自編一本實用的手冊,以問題為導向,記錄我們的實踐感悟。雖然北京畫院美術館規模不大、人員有限,但我們依然傾盡全力,力求手冊的實用性與針對性。
策展理念的普及與策展人身份的認同,離不開教育機制的推動。在策展、公共藝術等概念尚未被社會廣泛接受時,學校已成為這些新思想的搖籃。中央美術學院作為開創者,率先設立藝術管理學科教育,我有幸成為第一屆藝術管理研究生班的學員,見證了這一學科的成長與發展。不僅如此,文化和旅游部、高校、文聯、美協等也紛紛舉辦培訓班,推動策展教育的普及。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更是每年舉辦“策展在中國”“策展與未來”等項目,出版《策展學叢》。范迪安教授在2018年第一屆“策展在中國”論壇中首次提出“中國策展學”的概念,為策展學科的建構奠定了堅實基礎。
近日,與陸蓉之老師交流,她作為將“curator”翻譯為“策展人”的前輩,對策展有著獨到的見解。她如今將自己定位為“整策師”,強調跨界整合能力,將藝術、教育、數字科技、網絡營銷與金融投資等領域相融合,展現了策展人2.0版本的全新風貌。策展人不僅要具備深厚的藝術素養,還需擁有跨界的視野與整合能力,方能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展覽需求。
回歸策展的本質,其核心在于“策”與“展”。“策”如馬鞭,具有激勵與先鋒之意,需具備問題意識,引領時代潮流。“展”則是鋪陳與傳播,展覽即一套完整的傳播系統。策展人應首先關注當下,為附近的人、為今天的人策展,同時兼顧未來,使展覽具有時代性與前瞻性。展覽作為一種現代、民主的傳播方式,其獨特之處在于能在物理空間中匯聚眾多觀眾,共同感受藝術的魅力。策展人的工作便是引發觀眾的感悟,使展覽既易懂又引人入勝。
當今的展覽已愈發豐富多元,成為一個綜合的場域,需要調動所有手段完成系統集成。如何調動資源、建構共情,成為策展人必須面對的課題。展前研究不再局限于學術定位,還需涉及展覽空間、觀眾畫像、傳播學、管理學、心理學等多個領域。而展后研究則更注重展覽效果的評估與反饋,為未來的策展提供寶貴經驗。
在展覽行業中,讓觀眾產生情感共鳴、延長停留時間、激發購買意愿等,都是策展人的技術活兒。尤其是在當前,展覽行業面臨諸多挑戰,無論是私立機構還是公立美術館,都在探討如何吸引觀眾、提高點擊量與眼球經濟,排隊現象成為衡量展覽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我的經驗是,要想成為能夠拿到資源、調動資源乃至掌控資源的策展人,在以學術與研究為前提的展覽行業中,恐怕有時先做讓觀眾排隊的展覽,得到更多的信任,才有機會去做那些更具研究性的展覽。我曾策劃過如張光宇的展覽、齊白石與黃永玉的巡回展覽等,都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乃至經濟效益。當然,我也曾策劃過一些不以人流為目標的展覽,如蘇州博物館西館的開館展覽:糸。雖然不為觀眾數量所累,但展覽的風評還好,并且為蘇州博物館西館留下了一個獨特的咖啡廳名字:糸咖啡。
策展與展覽是創新的平臺,從線上的虛擬策展到線下的實體空間展示、從傳統藝術到當代藝術,策展人都在不斷探索新的可能。齊白石先生為中央美術學院成立寫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條幅,這也是策展人應秉持的理念。無論是當代藝術還是傳統藝術,展覽都應說“普通話”,讓更多人能夠看懂、喜歡并參與其中。
策展是現實主義的,也是魔幻現實主義的。它要求策展人既要腳踏實地、關注現實需求,又要敢于想象、勇于創新突破。創新不是目標,而是基礎。策展人應始終保持謙遜與敬畏之心,以學術與研究為基石,不斷探索新的展覽形式與內容,為觀眾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藝術體驗。
(作者系北京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策展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