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是一種批判性的知識生成活動,關注如何通過展覽的形式批判性反思知識及其傳播,在特定的場域與觀眾形成互動和對話的更大可能性。在當代藝術和美術館的發展推動下,“策展”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成為一種重要的當代文化實踐形式。策展的模式隨著時代的發展呈現出動態的發展脈絡,其機制的形成既得益于西方經驗的引入,也和其與本土文化的深度結合密切相關。中國策展機制和邊界正從單一的展覽形式向更復雜的文化生產模式轉型,包括跨領域合作與技術賦能。
本世紀以來,在跨文化研究的視域下,策展在不同維度的探討使大家對其產生了全新的思考,全球化力量和數智化的發展催化了藝術家和場所、公眾和展覽之間深入對話的可能性空間。近10年,隨著數智化時代的快速更迭,策展模式發展為一種不斷交互的知識活動,通過特定的場域激活了策展、觀眾和展品之間的可能性和能動性,所有的觀眾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由策展形成一種積極參與的“知識交互”。在當代的文化實踐中,策展能夠打破“認識邊界”,以展覽的形態成為跨學科交流的重要載體,并作為一種超越學術和文化領域邊界的反思性實踐。策展人作為多領域的整合者,通過策展工作連接科學與文化、理論與實踐,提供展示和生成、交互知識的多重價值。
全球視野下,隨著數智時代各學科間的快速交融,策展研究不僅僅局限于藝術史和歷史學,還涉及社會學、文化研究、科技等領域。在數智時代,數字技術與智能技術相互結合,共同推動社會的進步和數智時代的策展邊界、實踐和多元文化的拓展。通過跨文化交流,策展人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展示跨文化視域下的多元文化。策展是對文化差異的客觀和尊重態度,展覽作品所呈現的不僅是“物品”,更是其背后的文化價值、歷史和社會結構。不同的文化背景為策展帶來挑戰,也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多樣性生態系統。通過策展邊界的融合,形成了視覺展示、知識傳播的互動性和教育性,綜合跨學科和公眾參與的知識生產特點。
中國策展學的發展不僅以全球典型的展覽實踐為研究對象,更是以一種反思與批判的視角來審視中國當代藝術既有的策展實踐。在這個研究及實踐的進程中,主要針對四個方面拓展了對策展邊界的多元化認知。
第一,對策展媒介、場所和功能的邊界拓展。突破了過去由“白盒子”主導的展覽空間的話語權塑造,尋求更多以公共性為核心價值的社會空間,作為多元化知識生產和對話的特定場域,同時對策展加載了更為廣泛的教育、研究、推廣、交流等功能。
第二,強調策展方法的開放性和實驗性,跨越策展邊界,實現跨學科協作和知識體系的連接。通過具有臨時性和試驗性的藝術項目,突破固有的展覽空間,利用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為觀眾提供更豐富且具互動性的參觀體驗。技術促使虛擬公共空間的邊界不斷被拓展,將策展和作品的意義擴展至社會公眾和社區層面,建立兼具傳播與對話的“無墻美術館”開放平臺。
第三,策展的核心從“以物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越來越強調觀眾的參與和對話。策展人通過特定的展覽場域,更為準確地呈現藝術家的創作與在地語境的深刻關聯,作品與空間的關系服務于本土經驗和對話的深入,由此而重塑策展的獨立風格,使中國當代藝術與西方當代藝術能夠進行有價值的對話。
第四,策展即研究,學術即藝術,整合成更為多元的價值評價系統和相互融合的策展理念。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數字藝術、沉浸式體驗等新型媒介成為策展的重要內容或方法,改變了策展的傳播和展示方式。將展覽場域作為整個藝術體驗和對話的一部分,打破過去展覽中作品與作品、空間與空間的界限。數智時代策展邊界的拓展首先是理論與實踐形成了動態聯系,在策展實踐的所有環節都將體現策展人對文化復雜性及學術深度的理解。不僅強調對作品本體的展示,更關注作品與觀眾、社會語境的互動。
數智時代更加需要在全球視野下,大力拓展國際合作和資源整合,實現跨學科協作和知識體系的連接,拓展技術賦能的潛力空間。通過國際間更加廣泛的合作,共享資源、交流經驗、提升多元文化的對話層次,為未來策展方法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作者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