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大量展演,在項目比拼中展現當下中國AI前沿科創成果。
快速迭代發展的人工智能技術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尖端科技背后蘊含哪些生活化應用場景?
東方衛視科學競演節目《未來中國·AI季》近日播出,聚焦國內人工智能發展和應用,通過大量項目展演,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技術原理,為觀眾展現中國AI技術研發方向及落地嘗試。
本季slogan(口號)為“以AI之名,奔赴美好未來”。節目總制片人、東方衛視主持人陳辰表示,AI浪潮已經來臨,希望觀眾通過本季節目,看到人工智能技術與生活化場景連接的可能性,了解中國人工智能領域的優秀項目。
具象化呈現科技成果
首期節目,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通用人形機器人開源公版機“青龍”驚艷亮相。作為主持人陳辰的助理,“青龍”熟練地泡好咖啡,與她分享當天錄制的嘉賓信息,甚至走進演播廳“反客為主”主持節目……
本季《未來中國》以“生成式AI創新應用”為主題,邀請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多個專業高校團隊,以及大量頂尖科創企業,在項目比拼中展現當下中國AI前沿科創成果。
陳辰介紹,選擇人工智能作為本季創作方向,一方面因為“這是近年來大眾關注的前沿科技,作為一檔具備‘科普’屬性的科技類節目,《未來中國》有必要通過形象的影視內容,為觀眾進行知識普及”;另一方面,得益于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與應用,相關展演項目已經足夠支撐節目創作體量,“這也是本季選擇圍繞單一科技項目展開拍攝的原因之一。”
節目采用競演形式,每期邀請高校或者企業團隊展示成果,用生動形象的案例、直觀的演示、通俗易懂的講解,讓科技愛好者和普通觀眾都能輕松地踏入人工智能的奇妙世界。陳辰表示,《未來中國》并非嚴格的科技競賽,而是由人工智能領域專家、學者,企業界代表,以及明星嘉賓組成的用戶意見領袖,共同對項目進行點評,每期評選一個最具未來感的項目。“更像是‘舞臺秀’,由科研團隊盡可能多樣、直觀地展示各自應用成果。節目內容形式的調整能夠讓人工智能相關技術更為形象立體,讓科技以具象化形式與觀眾見面。”
“讓人眼前一亮”
“讓人眼前一亮”是節目組選擇AI項目的重要標準。陳辰介紹,導演組先從全國范圍篩選100個人工智能項目,再通過專家評委打分等形式,綜合考量項目的實用性、創新性、科技成熟度、未來前景等維度,從中選取30多個目標拍攝項目。拍攝階段,節目組專門設置“啊哈時刻”:由參與拍攝的嘉賓選出能夠讓自己眼前一亮的功能應用場景。
每期設置一個主題——本季《未來中國》用8期節目8個主題探索中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現狀。如第3期以“AIGC”為主題,聚焦AIGC領域,許多展演項目令人贊嘆:“方塊交大”數智虛擬校園建設項目把現實搬進虛擬世界;合成現實技術不僅讓嘉賓呼蘭換臉成濟公,還能“用魔法打敗魔法”,檢測AI換臉詐騙;工業級高精度3D數據資產庫作為《黑神話:悟空》背后的“黑科技”,把文物保護數字化變為可能。
節目組邀請不同領域專業人士作為嘉賓參與錄制,多視角解讀新技術的應用與影響。如首期嘉賓周鴻祎、黃鐵軍、王佳梁,作為投資和科研領域的專家代表,他們更多關注技術層面的突破;呼蘭、張泉靈、韓雪、詹青云等則是意見領袖代表。陳辰表示,專家視角下的技術創新和意見領袖的“眼前一亮”,是對技術專業性和商業性兩個層面的解構,從不同視角論證人工智能技術前景。
科技背后的人文思索
新技術帶來新看點,節目組也面臨新挑戰。陳辰表示,全新技術領域的新知識、新內容,需要團隊高強度學習、破壁。
此外,節目在籌備和創作階段,需集結國內前沿人工智能項目進行選拔。為此,節目組采用最原始的發掘方式——地毯式海量匯總國內同類項目,通過大量公開資料,與全國各高校逐個對接相關項目組,向他們發出邀請;還與國內知名基金項目合作,由他們推薦頭部創業項目。同時,節目組拜訪大量人工智能領域專家,邀請他們參與后期項目篩選工作。
“我們大概是全中國最懂人工智能的節目組了。”陳辰笑稱,通過本季籌備和錄制,主創團隊打破影視制作和人工智能領域的屏障,從專業視角發掘有質量、有前景,同時離觀眾很近的項目——“這是本季最大挑戰,也是最大收獲。”
《未來中國》致力于讓硬核科學知識“落地”,本季節目不僅帶領觀眾共同見證中國在AI領域的突破與創新,還在聚焦科技發展的同時,融入對于社會人文的思考,展開關于科技倫理的思辨。人工智能究竟是幫助人類發展的工具,還是會取代人類?以自身成長為首要優先級的算法模式,是否會制造人類危機?各行業如何才能駕馭人工智能?節目不避諱這些伴隨技術發展而不斷生發的議題,從不同角度展開討論,為觀眾提供技術之外的多維觀察視角。
陳辰表示,節目核心探討的是“人機共生”話題。人工智能作為新興科技產物,在影視、醫療、教育等行業均有所涉及,眾多議題的根本,就是人機如何共生。“未來已至,我們應主動了解這項新興技術的發展和未來應用趨勢。只有了解,才不會恐懼,才能夠和諧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