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書場,蘇州評彈的曲韻悠揚婉轉,身著長衫的藝人正在吟唱《一粒米》:“一粒米,啥稀奇?一粒米,哪算大事體?”書場內端坐的是紀錄片《田野之上》的導演們,他們此行前的籌備竟是數米——一粒一粒地數,數之不易,種之更難。他們深信,唯有“專注凝視”,方能揭示一粒米的“大事體”。正因如此,他們深入探訪中國近百個村落,歷經3年的深度調研與拍攝,真實記錄鄉村振興生動故事,全方位展現鄉村振興實踐中的新探索、新經驗、新成就。
《田野之上》由解讀中國工作室、騰訊視頻、上海廣播電視臺、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和學習出版社聯合出品,上海廣播電視臺真實傳媒有限公司承制。去年年底,《田野之上》國際版率先在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播出;近期,該片登陸東方衛視、東南衛視、騰訊視頻等主流媒體和新媒體平臺。
扎實調研 生動講述
《田野之上》總導演,上海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創制中心、真實傳媒導演秦博介紹,在深入全國百余村落拍攝之前,導演組和制片組已做好充足籌備。首要任務是團隊組建與培訓。他們組建了一支近20人的專業團隊,涵蓋導演、制片和調研員等,圍繞鄉村振興的海量案例展開深度調研。同時,通過組織政策解讀會、觀看紀錄片《臉龐,村莊》、閱讀《鄉土中國》等方式,確保團隊成員在知識儲備與創作理念上與拍攝主題高度契合。
在資料搜集與線路規劃方面,專項小組查閱大量官方統計數據和新聞報道,從中篩選上千個鄉村振興案例,初步確定數百個具有代表性的村落名單。這些村落涵蓋多樣的地理環境、經濟模式與文化特色。隨后,劇組派出前期調研小組對候選村落實地考察,最終選定100余個拍攝點,設計出緊湊高效的拍攝路線,確保拍攝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
秦博表示,“圍繞鄉村振興主題,我們從農業、生態、文化、產業、人才和民生六個角度出發,深入剖析美麗鄉村建設的成功案例,生動講述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通過全面展示鄉村振興的實踐成果,結合導演組近一年駐村拍攝的沉浸式記錄,完整呈現中國鄉村正在經歷的挑戰與變革。”
內外觀察結合
秦博感慨,3年攝制,創作團隊面對諸多困難與挑戰,其中最大的難題是鄉村發展日新月異,如何在這么長的時間跨度內,保持紀錄片主題與時代發展同步。為此,《田野之上》采用了全新的視角與拍攝手法,將觀察式紀錄片與走訪式紀錄片相結合,“以真實呈現中國鄉村振興的風貌與故事脈絡,打造有溫度的新時代鄉村影像。”
秦博介紹,作為外來者,導演組如何與鄉村生活中的人們建立聯系,是拍攝過程中必須解決的課題。為此,他們參考公路片,通過與拍攝對象共同生活、定格真實瞬間、贈送照片等方式,迅速融入鄉村生活,拉近彼此距離。
拍攝上,《田野之上》采取內觀察與外觀察相結合的策略。首先是內觀察,導演組圍繞11個重點選題,安排攝制組駐村進行長時間的沉浸式記錄。在充分理解選題的基礎上,團隊逐漸取得村民信任,以觀察式記錄捕捉真實且富有力量的內容。接下來是外觀察,攝制組駕駛標有“田野之上”的汽車,行駛數萬公里,探訪百余村落,記錄下被探訪者與攝像機介入后人物的反應,致敬普通人、放大普通人的故事,將鄉村生活的日常展現給觀眾。
此外,攝制組在上海地標建筑“東方明珠”舉辦了一場實驗性展覽,展示攝制組在鄉村數月蹲守所拍攝的長線故事,展出用“凝視”的目光記錄下的每一個日常生活片段。“這些照片的故事就像不同大小的珍珠,串起紀錄片的主題。攝制組將照片精心加工后當場打印裝框送給拍攝對象,既是謝禮,也是對這些平凡而偉大的普通人的致敬。”在秦博看來,內外觀察結合的拍攝方式使《田野之上》實現“自我反射式紀錄片”與“觀察型紀錄片”的深度融合,為觀眾展現更加真實、生動的鄉村振興故事。
以普適情感連接世界
在詳解《田野之上》拍攝方式時,秦博多次提到法國紀錄片《臉龐,村莊》,并坦言對其有所借鑒。“作為一部面向國際傳播的紀錄片,團隊更傾向于采用國際觀眾易于接受、浪漫化表達的語態,以呈現主題完整、價值觀念準確的作品。”
談及國際版與國內版的差異,秦博介紹,國際版精選國內版中的四個重要故事重新剪輯、串聯,全面展示我國在生態、產業、文化和藝術等領域的鄉村振興實踐。秦博認為,中國紀錄片要實現國際傳播,需注重尋找文化共鳴點。首先,在傳播過程中,應充分挖掘中國文化與國際文化的共通之處,例如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紐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等,這些都是全球共通的情感基礎。通過強調這些共鳴點,讓國際觀眾更易理解并接受中國的鄉村故事。在宣傳推廣中,可選取富有代表性的片段,突出其中蘊含的普適情感,進一步激發國際觀眾的情感共鳴。
同時,還需深入了解不同地區受眾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在國際傳播前,創作者應系統研究目標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發展狀況及觀眾對鄉村題材的關注點。例如,對于農業發達國家,作品可重點介紹中國在農業科技應用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經驗;對于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作品可著重呈現中國鄉村在城市化進程中保護傳統文化的成就。通過精準定位受眾需求,制作具有針對性的傳播內容,不僅能夠增強傳播效果,也能更好地展現中國鄉村振興的多元實踐。
秦博表示,“紀錄片的國際傳播,不僅是一次文化輸出,更是一場情感對話。通過挖掘共鳴點和精準定位內容,我們能夠讓中國故事在全球范圍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