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依據在望江縣吉水街道清泉村新發現的何俊養母劉太夫人墓志以及在田野中散落的石像生,對劉太夫人的生平事跡、家族背景、道德品質及其對后世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與分析。通過解讀墓志銘,還原了劉太夫人作為一位傳統女性的賢良淑德與堅韌不拔,還揭示了其在家族發展、子女培育及地方公益等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貢獻,為研究望江吉水何俊一脈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最后,對文物保護如何助推地方經濟發展這一課題進行分析思考,提出了修復劉太夫人墓園、發展地方文旅資源的建議。
關鍵詞:劉太夫人;墓志銘;清代女性;家族影響;傳統美德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05
2023年9月,望江縣博物館在籌備歷史名人展期間,意外在吉水街道清泉村王家下屋發現一塊清道光年間的墓志石碑—皇清誥封太夫人顯妣何母劉太夫人墓志(圖1、圖2)。在古代,墓志主要是記錄逝者簡要生平并置于墓穴里的石刻,明代徐師曾在《文體明辨》中謂墓志:“勒石加蓋,埋于壙前三尺之地,以為異時陵谷變遷之防。”
劉太夫人是清道光九年(1829)進士何俊之養母。太夫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十二月十二日辰時,卒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七月十八日午時,享年82歲。母以子貴,因何俊時任清直隸大順廣兵備道,正四品,朝廷旌表其養母節孝,誥封太恭人,覃恩晉封太夫人。不知何故,這篇何俊親自撰寫的墓志并沒有收錄在何氏家譜中,何氏家譜中收錄了時任戶部郎中梅曾亮所作的《皇清誥封一品太夫人何母劉太夫人墓志銘》,其中“誥封太恭人又以皇太后覃恩晉封太夫人”,對誥封一事說得稍詳細些。清朝的婦人封號,一品二品都叫夫人,至于是幾品夫人,梅曾亮所撰的墓志銘標題上已點明,是一品夫人無疑。
據墓志提供者王小生(清泉村人,88歲,是該村最長者)說,“何家當年是用船運來石頭,在他們村的祠堂雕刻石碑和石像生等,用來建何俊養母劉太夫人的墓。此墓是石頭堆砌的,呈螺旋式上升,上面有一個頂,墓前是長長的向下傾斜的墓道,墓道兩邊有華表(應為石望柱)和石像生(圖3),是一對一對的,相向而立,華表是長毛軍(太平軍)來時毀掉的,一九五幾年墓被挖掉,石像生有的鋪橋面,有的碼在吃水井下面,有的拉去做層基。墓志是在水塘里挖到的,是一個盒子形狀,上面有個蓋子,寫了四個繁體字,底下墓志是紅色的字,當時非常清晰,現在蓋找不到了。”墓志被放在他家院子里豬食槽上面,現在字跡已看不到紅色,而且有的地方磨損嚴重。碑長102厘米,寬47厘米,厚6厘米。經專家拓印,還原了墓志原文,共896個字。
此外,在清泉村王家下屋田野中,尚存有文官石翁仲一具、石馬(圖4)、石羊(圖5)、石虎(圖6)各一只,以及一只被砌在農家院墻腳下殘缺的赑屃(形似龜,但有齒,頭部已毀)(圖7)。
何氏后人多年來對散落于田野的這些石像生非常痛心,雖知其源自何家墓前,但一直沒有確鑿證據。按照清朝葬制,唯二品以上官員死后才可配石翁仲(石人)及“龜馱碑”(即赑屃馱著石碑)。如今墓志的重現,再與殘存石像生相互佐證,更確定了其原為劉太夫人墓前配置。昔日墓道兩側應有文武石翁仲各一,石望柱、石馬、石羊、石虎等成對排列,立有“龜馱碑”(又名神道碑)。
1 劉太夫人家族背景與生平概述
1.1 孝行鄉里,情深似海
劉太夫人出身于書香門第的邑處士劉奏亭公之家,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教,這也是她日后力促丈夫和養子讀書不輟的原因。及笄之年,嫁入何家,成為通奉大夫碧山府君(何光第,何俊的伯父,后何俊入繼)之妻。二人伉儷情深,相敬如賓。
何光第是廷爵公(何懋糈)長子,后出繼于聲聞公(何懋音,何懋糈堂兄)。何懋音辭世后,太夫人仍盡心侍奉舅舅何懋糈及舅姑姚氏(當地風俗,出繼子稱生父為舅,稱生母為舅姑),以孝行著稱鄉里。然而,命運多舛,何光第早逝,據家譜記載,享年僅27歲,不久,幼子阿學剛滿周歲亦夭折,太夫人悲痛萬分,欲以身相殉。家譜載:“姚宜人窺其志不欲生也,曰:‘弟有子,先為汝后。’七年而夫弟生子,如前言。”姚氏發現劉太夫人有死志,便勸她說等夫弟(何光策)有了兒子,先過繼給她。舅姑的勸說讓她強忍悲痛,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七年后,何光策生了兒子何俊,如前約定過繼給了劉太夫人。劉太夫人視如己生,竭盡所能,供其讀書,悉心培養,使何俊入仕成才,光大了何氏門楣,延續了丈夫一脈香火,這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時代,其孝行足以告慰先祖。
1.2 撫育后代,恩重如山
面對喪夫失子之痛,劉太夫人沒有沉淪,反而將全部的愛傾注于繼子何俊身上。她不僅親自料理其生活起居,更延請名師,悉心教導。家譜載:“方舅卒時,姑年衰而夫弟幼,營、繕、喪、祭極勞苦,及夫弟成力,乃一以家事歸之。”何懋糈去世時,因姚氏年老,夫弟何光策年紀又小,營、繕、喪、祭等事務都由劉太夫人一人操辦,極其勞苦。等到何光策成人后,劉太夫人以家族利益為重,把持家大權全部交給了他。何懋糈在世時,何家家境尚殷實,然到了何光策時,因他“善施貧而丁日增”又接連遭遇何俊親生母彭太夫人、繼母朱太夫人之喪,家道中落。“或勸分產為活”(家譜記載),有的人勸劉太夫人分家為活,被她拒絕。何光策辭世后,家境更是日漸貧寒,劉太夫人依然堅持教育之重,鼓勵何俊勤學不輟,最終科舉及第,步入仕途。對于夫弟留下的侄兒、侄女,她亦關懷備至。何俊諸弟生活困頓,劉太夫人對何俊言:“皆是你親弟,你若不能兼顧,何以慰我心,何以對先人?”于是,當佶(何光策側室葉氏生)、倬(何光策側室葉氏生)經濟拮據時,命何俊資助,當偉(何光策續弦朱氏生)粗知讀書時,命何俊撫養并教育,當兩妹到了及笄之年,命何俊操持出嫁事宜。后來,夫侄佶等相繼在何俊南河任上離世,劉太夫人悲痛之余,命何俊厚撫遺孤。后來,何俊侄兒秉铦、秉鑒以國子監生應京兆試,保鈞、啟錕亦以州縣佐貳官候選,何太夫人欣慰道:“汝教養諸侄有方,我心甚慰。”展現了非凡的家族責任感。
1.3 教子有方,家國情懷
劉太夫人十分注重培養后代的家國情懷。何俊入仕后,劉太夫人并未因此放松對他的要求,常以書信勉勵他盡職盡責、勿念家事。何俊調任南河同知,迎養劉太夫人于任所,更是時時教誨其以公帑為重,慎修河防。壬寅(1842)年春,東河祥符工程告竣,何俊蒙恩賞戴花翎,不久擢升桂林知府,甲辰(1844)年,籌備天雄兵力,劉太夫人告誡:“官居高位,責任更重,應加倍努力,不可懈怠。”桂林毗鄰衡永、天雄,是古代魏博的所在地,形勢不穩定,盜匪出沒,當時官府的首要任務是抓捕鎮壓盜匪,劉太夫人諄諄教誨,尤其要重視“勿枉良民”之訓。
劉太夫人還非常注重慈善事業,何俊頻年往返于淮、粵、燕三地,途經故鄉,必遵母命置辦祭田、修繕學宮、捐贈學租、修筑長堤,為地方發展貢獻力量,雖耗資巨大,亦不吝惜。家譜記載:“鄉有善事命捐金以倡,曰:‘汝科舉得官,鄉人皆榮之,以為喜,其厚意宜有報也。’”戊申(1848)年秋,江南水災,劉太夫人又命捐五千金助賑,獲朝廷嘉獎。家譜記載劉太夫人曰:“汝之祿皆朝廷賜之,今助公家,費固宜復厚,賚汝(賞賜你)宜若何而報之?”
1.4 節儉持家,德高望重
劉太夫人性喜節儉,非節慶之日不著華服,她認為節儉是惜福之道,也是家風傳承的重要體現。言:“非矯情也,乃惜福之道。且我目睹先代家風如此,豈可因一時為官而改之?”春秋家祭之時,則誠心備辦祭品,以表對祖先的敬畏與懷念。曰:“子孫感念祖考,唯在誠心,稍有懈怠,則心不可問。”她的這種生活態度與高尚品德,贏得了家族內外的廣泛尊敬與贊譽。
1.5 節孝流芳,青史留名
劉太夫人的一生是充滿坎坷與輝煌的一生。她以孝行著稱鄉里,以慈愛撫育侄兒成人成才,以節儉持家樹立良好家風,以家國情懷教育后代。她的懿行苦節,被大清朝廷旌表節孝,誥封為太恭人,又晉封太夫人。劉太夫人在下葬前就被封為一品夫人的稱號,并以一品葬制下葬,在望江境內應獨此一份。
2 劉太夫人的家族貢獻
劉太夫人以身作則,弘揚了節儉、孝順、仁愛等家風,對何俊及其后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望江吉水何氏家族連續五代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出現了頗有影響的人物:第一代何俊,清道光九年(1829)以三甲第一名進士入選翰林院,官至江蘇布政使,正一品封典;第二代何維鍵,光緒年間由湖北漢黃德道監督江漢關官任上隱退,約140年前,在揚州市修建了寄嘯山莊,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晚清第一名園—揚州何園”;第三代何聲灝,光緒十六年(1890)以二甲第六名進士選翰林院,同祖父何俊同享“祖孫翰林”之美譽,后在紫禁城內軍機處任章京。洋務運動中,隨領軍人物張之洞探索了“實業救國”的道路;第四代何世楨,是追隨孫中山先生的愛國民主主義者,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潛入日偽內部的高層進行諜報工作;第五代是王承書和何祚庥表姐弟二人,均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前者是何世璜之女,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核燃料工程的女功臣,何祚庥則被譽為“雙棲院士”,成就斐然。
3 結論
劉太夫人一生以孝道為本,以教育為要,以家族興衰為己任,以地方公益為樂事,展現了非凡的品德與智慧。她的生平事跡不僅為后人樹立了榜樣,也為研究清代社會結構、家族倫理及望江吉水何氏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望江縣吉水街道清泉村發現的劉太夫人墓志及石像生,正是對這一歷史記憶的珍貴見證與傳承。相對周邊地區,望江縣在追尋文化根脈、挖掘文化特色、以文化促發展方面還很落后。如何將文物保護利用置于全縣社會經濟發展全局,圍繞鄉村振興,促進文化強縣建設,是我們文博工作新的課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深化教育宣傳,培育全民文物保護與文旅融合的意識。通過舉辦展覽、講座、鄉村研學游等形式,讓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文化傳承和文旅資源的理念深入人心,讓每一位居民都成為文化傳承的守護者和參與者。如鄉村的古樹、古井、古塔、古廟、古墓等古跡,就是這個地方的文化符號,是特色和資源,是文化促發展的基石。當前,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已經啟動,各地應積極申報,提升保護標準,讓每一份文化遺產都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呵護。
二是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內涵,活化利用文化遺產,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文物不僅是當地歷史文化的載體,也是維系當地民眾的感情紐帶,更是對外交流的媒介,文物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也能創造經濟價值。以何氏劉太夫人墓為例,此墓規制高,現存有墓志石碑及五具石像生,如能恢復墓園,集中保護這些散落的文物,既可為地方增添一處人文景觀,又可與揚州何園合作交流,提高望江縣知名度,增強吸引力。
三是打造文化品牌,激發社會資本和社會組織的能動性,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和文化強縣建設。在保護古跡、文物的基礎上,要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加強學術研究,形成一批優質學術成果,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以吸引高校、科研人員、民間資本流入,這必將促進望江縣社會經濟的發展,讓民眾加深對文物保護的理解與認同。
參考文獻
[1]何俊.皇清誥封太夫人顯妣何母劉太夫人墓志[Z].
[2]梅曾亮.皇清誥封一品太夫人何母劉太夫人墓志銘[Z].
[3]望江吉水.何氏家譜[Z].
附:墓志原文(896個字)
皇清誥封太夫人顯妣何母劉太夫人墓志
太夫人姓劉氏,邑處士劉奏亭公女,長歸通奉大夫碧山府君,府君為本生祖考廷爵公長子,出繼于祖考聲聞公。聲聞公卒,太夫人事廷爵公及祖妣姚恭人,竭盡婦職,以孝聞黨里;與府君相敬如賓,每自塾歸,必以力學勸。遭府君之喪、子阿學甫周歲旋殤,太夫人搶地呼天,欲以身殉。迫于舅姑之命,始隱泣強起。俊以胞侄入繼,愛如所生,稍長,知讀書,商之本生先大夫淡泉公,延名師訓課,親治館膳,務極腆潔。初,廷爵公生計頗裕,至淡泉公時,連遭本生母彭太夫人、繼母朱太夫人之喪,家遂中落,及淡泉公下世,本生弟遂各有饑寒之慮,太夫人語俊曰:“是皆爾弟,爾不能兼顧,無以慰我心,即無以對先人”。于是弟佶、倬食力不給,命俊資之;弟偉粗知讀書,命俊養而教之;兩妹甫及笄,命俊嫁之。俊雖以舌耕贍家,太夫人仍教以苦志力學,勉為有用之材,勿以境遇自餒。迨通籍得京職,常以手書勉勵盡職,毋懷內顧憂。既而改官南河同知,迎養工次,在在以重公帑、慎修防為訓。壬寅春,東河祥符工成,蒙恩賞戴花翎,旋擢守桂林。甲辰備兵天雄,太夫人曰:“官至方面,報稱益不易,益勉勵之,不稍寬假。”桂林接壤衡永、天雄,為古魏博,皆賊匪出沒之所,時政以捕務為急,太夫人則尤以勿枉良民諄諄戒焉。頻歲,自淮赴粵,自粵赴燕,道經故鄉,命以祿入之余置祭田、修學宮、捐學租、筑長堤,雖所費不貲,不使稍有靳惜。戊申秋,江南水災,太夫人復命捐五千金助賑,得旨嘉獎。弟佶等皆于官南河時相繼卒,太夫人痛念不已,命厚撫諸孤,不令稍失。所邇年侄秉铦、秉鑒,以國子監生應京兆試,保鈞啟錕以州縣佐貳官侯選,太夫人曰:“汝教養諸侄,漸見成立,我心益慰矣。”性復好儉,雖處官署,非慶節不服鮮衣,曰:“吾非矯情,以惜福耳。且吾目睹先代家風如此,如之何以一時之居官易之也。”至于春秋家祀,戒備祭品必誠心敬,曰:“子孫所以感格祖考者,惟此心耳,一怠忽則心不可問矣。”太夫人深知大義,苦節懿行不能殫述,此其最著者。太夫人生于乾隆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二日辰時,終于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午時,享年八十有二歲。旌表節孝誥封太恭人,覃恩晉封太夫人。子一,不孝俊,道光壬午科舉人,己丑科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改工部營繕司主事,歷官南河海阜海防同知,賞戴花翎,廣西桂林府知府,直隸大順廣兵備道。孫四,震,太學生,歿;維鍵,國子監典簿銜;維鑰,均業儒;維釬,幼。曾孫聲瀚,業儒。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葬于望江城西八里大陂沖王家下屋山,寅山申向。俊不孝,不獲顯揚萬分,謹敘大略,掩諸壙中,昊天罔極,嗚呼痛哉!男俊謹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