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文章以鄧春澍山水畫的修復為例,在實際操作層面展示了修復過程中的具體策略和解決方案,針對畫作的不同損傷狀況,采取了針對性的修復措施,力求在保留歷史痕跡的同時,重現畫作的藝術魅力。推進了書畫修復領域的理論研究,也為同類作品的保護修復提供了實用參考,對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書畫修復;鄧春澍;山水畫;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10
1 研究背景與意義
中國傳統書畫藝術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藝術魅力,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民族精神。然而,由于歲月的侵蝕、保存條件的限制,眾多珍貴的書畫作品不可避免地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損壞。鄧春澍山水畫(圖1)作為中國近現代書畫藝術的瑰寶,其作品所展現的意境深遠、筆墨渾厚,對后世影響深遠。因此,對鄧春澍山水畫的保護與修復,不僅是對單件藝術品的搶救,更是在守護和傳承一種文化精神、一種藝術的活態歷史。通過對鄧春澍山水畫的修復實踐,探索出一套適用于類似狀況作品修復的策略,這不僅有助于提高修復工作效率與質量,也有助于提升我國傳統修復技術技藝的國際影響力,推動我國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播。此外,修復案例的成功也能引發人們對文物保護修復方法、傳統技藝傳承與現代科技結合的深入討論,對相關領域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操作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圖2)。
2 殘破書畫修復技術
2.1 拼接技術
在殘破書畫的保護修復過程中,拼接技術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步驟,尤其對于鄧春澍山水畫這樣構圖復雜、層次分明、筆觸細膩又極度殘破的書畫作品,拼接到位才能保證作品的整體性和修復效果。拼接的目標是將糟朽殘破散落的部分按照原畫的構圖位置盡一切可能拼接成一體,既要確保視覺效果,又要使畫面連貫,還要盡可能保留原作筆墨,體現作品的原汁原味。拼接前需要對破損部分進行細致的觀察,記錄下每個碎片的形狀、墨跡走向和色彩變化,以便于后續的拼接工作。這一步驟不但要求修復師具備極高的耐心和專注力,還要具備較高的藝術修為,只有充分理解原作的意境內涵,才能運斤成風。有時,修復師還需要借助顯微鏡和X射線等科技工具,確保對破損情況的全面掌握。拼接效果直接影響最終修復結果。修復師通常會在書畫干燥時先初步拼接定位,再將作品潤水浸泡,待紙張軟化后噴適量水,使紙張略微浮起,逐步調整使畫面完全合縫后用吸水紙或毛巾吸去水分,從上下任何一邊開始,慢慢地局部進行,直至完成整幅拼接。操作要輕柔,以免對畫面造成二次傷害(圖3)。拼接完成后,需要初步晾干,檢查拼接后的效果,因為書畫在濕潤和干燥狀態下表現的效果不盡相同。晾干過程中需不時檢查,避免紙張在干燥過程中起翹、碎片脫落。同時水分分布不均、干燥程度不一樣也會導致畫面變形,甚至撕裂。
2.2 清洗脫酸技術
清洗脫酸技術是書畫修復中的關鍵步驟,尤其對于受損嚴重、受酸性物質侵蝕的鄧春澍山水畫。在長時間的保存過程中,書畫作品的紙張會受酸性物質的侵害,導致顏色變暗酸化,不及時處理,紙張會脆化、粉化。清洗脫酸的目的就是盡可能使紙張酸堿度達到正常值,恢復紙張的強度,延長其保存壽命。
清洗主要是去除書畫表面的水漬、污漬、塵埃和微生物損害等,不同的病害需進行針對性清洗,清洗前先要對墨色進行掉色實驗,如墨色有脫落現象,要進行固色處理。水漬輕微處,用干凈的毛筆蘸純凈水將水漬處涂濕,用吸水紙吸去水分并將其壓平陰干;水漬嚴重處,將畫芯平展在塑料薄膜或有機板上,淋透純凈水,浸泡吸干,反復多次;微生物的清除,先用馬蹄刀輕輕刮去表面的微生物,特別注意不能損傷畫面,用毛筆蘸取酒精,順著一個方向輕微擦拭微生物損害處,稍后用純凈水過濾,反復多次直到去除。
脫酸旨在中和紙張內部的酸性物質。將書畫浸入弱堿性溶液中,如氫氧化鈣溶液、碳酸鈉溶液,讓其緩慢反應,中和酸性。脫酸過程需嚴格控制溶液的濃度、溫度和浸泡時間,以防止紙張膨脹或弱化。通常這一過程需重復多次,直至紙張的pH值達到中性或微堿性,達到理想的脫酸效果。在清洗脫酸過程中要極度小心,以避免對書畫造成二次損傷(圖4)。還可以利用現代科技,如pH電極和pH值檢測儀精確監測紙張酸堿度的變化,同時密切關注紙張的物理狀態,如纖維結構、吸水性和彈性,以確保清洗脫酸后的紙張仍盡可能保持原有的質感。
鄧春澍山水畫的清洗脫酸比較復雜,因其畫芯已經極度脆化又殘損嚴重,加上畫面墨色細膩、層次豐富,清洗脫酸過程中既要防止墨跡脫落,又要防止墨色洇化擴散和顏色變化,還要注意畫芯散碎,對于特別敏感的區域,采用局部清洗和反復多次的脫酸方法,以最小的干預恢復作品的原貌并保持時效性。
2.3 揭芯、隱補與貼折條技術
每件書畫作品狀態不同,具有唯一性、特殊性,只有依靠精湛的技藝才能使其恢復原有的風貌。其中揭芯、隱補與貼折條技術的作用舉足輕重。既體現修復師專業的技藝技巧,也展現對藝術的尊重和理解。
揭芯,又稱揭裱,是書畫修復中的核心環節。鄧春澍山水畫經歷歲月侵蝕,畫面殘破嚴重,原裱已經糟朽,無法保留,需要揭去所有裝裱,僅留畫芯部分,以便進行后續的修復和保護。揭芯過程需要極高的細致度和耐心,在不破壞畫面的情況下逐步剝離舊紙,同時確保畫面不受損害。在揭芯前,對裱件進行詳細的檢查,判斷紙張的粘連程度和墨色狀態,用純凈水充分浸泡畫芯,通過浸泡軟化糨糊和紙張,使其更容易分離。揭裱時,先從局部開始,找到命紙的順絲紋路,慢慢地揭去命紙。該幅鄧春澍山水畫褙紙已經脆化,揭裱時先在畫芯左下角順著一個方向輕輕揭去褙紙,揭命紙時因命紙已粉化,無法找到紙張紋理,可在畫面角落空白處輕輕搓去命紙,操作時應極度仔細,以免損害畫面。對特別脆弱的部位,如墨跡邊緣或有裂縫的部位,從縫隙反方向揭裱,還可以使用顯微鏡或拷貝臺進行操作。完成揭芯后,要對原作進行徹底的檢查,保證畫芯的清潔度,為后續修復打下堅實的基礎(圖5)。
隱補:隱補是修補畫面中被蟲蛀、磨損或破損的部分,一般糟朽和破損比較嚴重的采取此方法,需要高超技藝。對鄧春澍山水畫的隱補旨在恢復畫面的完整性,盡可能地保持原作風格,以免破壞整體和諧。選擇與作品原貌、質地相匹配的紙張作為命紙,在畫面破損處的命紙上按破口的形狀刷上濃稀合適的糨糊,按照破損部分的形狀補上配紙,盡量使補紙與原作的紋理走向一致,用棕刷刷實后再用馬蹄刀刮去多余的部分,再襯上塑料紙刷實,確保補紙與命紙原作緊密結合,避免產生突兀感(圖6)。
貼折條:貼折條是針對書畫折痕或斷裂進行修復的一種方法,折條貼不到位,會直接使修復的書畫出現新的斷裂,所有修復都將前功盡棄。鄧春澍山水畫貼折條的過程旨在加固折痕斷裂,防止其進一步惡化。選擇與原畫紙張質地相匹配的宣紙,視斷裂的大小情況,將其裁成合適的寬度,然后用適量的糨糊,貼在托好畫芯的背面裂縫處,芝麻小洞不必刮口,直接用手撕小塊貼補,畫芯邊緣和四角缺損處,用補料撕成直角補齊。初步貼完后,繼續觀察和詳細檢查一遍,以免有遺漏,確保折痕和斷裂完全得到加固。貼完折條的畫面盡量做到貼處不顯,畫芯氣象舒展,柔順平挺,卷放不會斷裂(圖7)。對于畫芯質地比較厚的書畫,需要采用多層貼折條的方法,但制式要采用疊塔制式,第一層稍寬,第二層比第一層略窄,也可以采用特殊的紙張,如棉絲紙、麻紙等,以增強折痕部位的強度。就目前來說,雖然貼折條能對書畫損折處進行加固,但同時也會加劇書畫受損程度,至今仍無可代替的方式方法來解決,這更要求操作時必須認真仔細,盡可能地減少書畫受損。
上膠礬技術:在書畫修復過程中,上膠礬技術直接關乎修復后的感官效果。因鄧春澍山水畫嚴重殘破,畫面復雜,對上膠礬技術的要求嚴格。在修復師的精心操作下,不僅應確保修復后的作品能夠抵御歲月的侵蝕,還應保留原作的藝術特色。上膠礬的核心是選擇優質的膠和礬,如明膠、骨膠或是樹膠,同時使用無酸的礬如明礬,按一定比例配制好膠礬水,均勻地刷在書畫上。膠礬比例的控制至關重要,膠礬水上不好,全色無從談起,太濃紙張表面會生成細微顆粒,紙張還會脆化,過多的膠會使畫面變灰變暗,影響墨色的層次及透光性。太稀則全色時會漏色漏墨,畫面斑斑點點極不協調。礬和膠的配制比例因季節、氣溫、濕度的不同,配制比例也不盡相同,修復師要考慮各種因素及作品的特性和損傷狀況,精確地調整膠礬比例,保證修復效果。在上膠礬前,要確保書畫表面的清潔,去除可能影響膠礬附著力的雜質,再一次檢查折條的牢結度,然后用柔順的排刷將配比合適的膠礬溶液均勻地涂布在貼好折條的書畫上。這一步驟需要極高的精度和耐心,以確保每一個部位都被均勻覆蓋到。待膠礬溶液干燥后,進行細致的檢查,確保沒有遺漏或過度涂刷的區域。對于一些特別脆弱的部位,如殘損處邊緣或折痕處涂抹不到位的地方進行局部加強,以增強其整體的穩定性。上好膠礬的書畫在全色前,借助電子顯微鏡觀察畫芯材質結構、殘缺狀況與墨色層次,選用匹配的顏色來調制與畫面協調的色度進行全色,結合光線的影響,從細微處入手,由淺到深,同時要兼顧整個畫面,不能盯小放大,要保證畫面的協調性和完整性。通過上膠礬和全色技術,鄧春澍山水畫得以保護修復,使這幅藝術品修復后不僅恢復了其原有的藝術魅力,也增強了其抵御時間侵蝕的能力(圖8)。
3 鄧春澍山水畫修復實踐
鄧春澍山水畫在修復前的狀況通常是歲月侵蝕后的典型表現,經歷了時間的沉淀,作品遭受了嚴重的損壞。首先,畫作紙張老化,出現變脆、變黃,甚至有局部破損、蟲蛀、霉斑和嚴重的斷裂、折痕等。鄧春澍山水畫墨色深厚,其墨跡因紙張老化而出現褪色、脫落、脆化的情況,使畫面的細節變得模糊,部分墨跡甚至完全消失。畫中的山水、樹木和云霧的層次感和生動性,因墨跡的損失而大打折扣。畫面上留有以往修復的痕跡,這些痕跡使用了不同的材料和技術,與原作的風格和材料不匹配,導致畫面產生不和諧的色彩和質感差異。修復時在分析這些痕跡的基礎上,決定是否需要清除并重新修復,以求在修復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人為干預,恢復原作的風格和統一性。再者,由于作品曾保存在不適宜的環境中,歷經溫度、濕度的頻繁變化,使畫作的結構變得不穩定,導致畫面變形模糊、畫芯殘缺破損。修復前需要對畫面的結構進行細致的檢查和評估,以便確定后續保護修復的步驟,確保修復后的作品能夠保持穩定的物理狀態,盡可能延長其壽命。在技術層面,修復師在分析破損狀況時,會借助顯微鏡和X射線等現代科技手段,對畫作的墨跡、紙張質地、墨色的滲透程度等進行深入檢測。有助于修復師了解畫作的內部結構和損傷程度,為后續的修復方案制定提供科學依據。通過詳細的狀況分析,制定出針對性的修復策略,確保在修復過程中尊重原作的風格,同時遵循最小干預的原則,盡可能地恢復畫作的原始風貌和藝術價值,為接下來的修復實踐奠定堅實的基礎。
4 結論
文章深入探討了古書畫修復的理論與實踐,以鄧春澍山水畫的修復為具體案例,展示了修復者如何在科技與藝術之間尋找平衡,重現作品的原貌和藝術魅力。修復過程不僅涉及拼接、清洗脫酸、揭芯、隱補、貼折條、上膠礬、全色等關鍵技術,還涵蓋了對原作風格、材料選擇和修復策略的深入理解與應用。通過對鄧春澍山水畫的修復,我們認識到書畫修復不僅是技術技藝的運用,更是藝術的再創造。修復師不僅恢復了畫作的物理完整性,還保留了歷史痕跡,使其藝術價值得以傳承,體現了修復工作的科學性,即通過現代科技手段盡可能地理解和減小修復過程對作品的影響;也體現了藝術性,即在修復中尋找和保持原作的韻味與神韻;亦體現合理性以及歷史責任感,即通過修復,讓后人欣賞到歷史的痕跡,理解藝術家的意圖,同時為歷史研究提供重要實物資料。鄧春澍山水畫的修復案例不僅能為修復同類作品提供重要參考,還推動了書畫修復領域的理論研究,提升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這種修復實踐也引發了對文物保護、傳統技藝傳承與現代科技應用的深入討論,強調了修復工作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重要地位。
參考文獻
[1]舒光強.傳統書畫裝裱修復技藝的傳習經驗及要領探究[J].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4(3):89-94.
[2]舒光強.中國書畫修復的現實困境與當代傳承初探[J].藝術評論,2024(4):100-108.
[3]楊利廣.書畫文物斷裂痕成因及修復裝裱方法[J].收藏,2024(1):61-63.
[4]王謙,盧雨婷.絹本書畫修復技藝中細補法的探究與實踐[J].美術教育研究,2023(20):40-42.
[5]邵譯萱.館藏書畫文物的保護與修復研究[J].收藏,2023(9):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