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博物館兼具公共性與專業性,是我國博物館體系的新興力量。高校博物館講解員肩負著傳播大學精神與博物館文化的重任,學生講解員是高校博物館講解員隊伍的重要組成,但學生講解員隊伍普遍存在穩定性欠佳、人員流動性較大等問題。文章以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為例,深入剖析高校博物館學生講解員隊伍穩定性方面的現存問題,并積極探尋強化其穩定性的優化策略,以期為高校博物館建立高質量學生講解員隊伍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校博物館;學生講解員;穩定性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3.029
0 前言
高校博物館兼具公共博物館的共性以及隸屬于高校的專業特性,作為我國博物館體系里的新興力量,憑借其獨特鮮明的辦館風格,成為社會公共博物館的有力補充。高校博物館講解員肩負著傳播大學精神與博物館文化的重任,相較于社會公共博物館的講解員,高校博物館講解員隊伍主要為在校師生,其中學生講解員是高校博物館講解員的主力軍。然而,學生講解員隊伍普遍存在穩定性欠佳、人員流動性較大等問題。因此,本文以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為例,深入剖析高校博物館學生講解員隊伍穩定性方面的現存問題,并積極探尋強化其穩定性的優化策略,以期為其他高校博物館建立高質量并具有高校特色的學生講解員隊伍提供參考。
1 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概述
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于2021年11月建成,建筑總面積近7100平方米,館藏各類藏品23000余件(套)。以豐富的實物、標本、圖片、音視頻等資料,綜合利用現代化、信息化、藝術化的手段,立體展現貴州山地的鮮明特點和貴州師范大學關于貴州山地文明研究的成果。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不僅是學校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的重要場所,也是引領社會公眾、厚植文明根脈的基地,對貴州山地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傳承、保護、研究與傳播發揮著重要作用。
2 高校博物館學生志愿講解隊伍穩定性的問題
2.1 學業沖突,人員流動
在高校博物館的運行情境下,學生志愿講解隊伍穩定性不足、人員流動量大,從客觀要素上分析,主要受以下幾類因素影響:首先是易受到學業因素影響,學生志愿講解員受學制限制,大四階段面臨求職與升學雙重壓力,致使其難以兼顧博物館講解服務。以歷年春、秋季學期交替時段為例,約25%的應屆畢業生離崗。而新成員加入后,團隊需經歷重新磨合階段,對博物館講解服務的連貫性產生負面影響。其次學業負擔對學生講解員隊伍穩定性的影響較為突出。通過對建館以來的學生講解員發放調查問卷所獲數據顯示,75%的講解員因課程時間沖突、考試周及課程設計等學業任務,為保證學業成績,不得不降低講解服務頻次。例如,理工科專業學生在實驗密集期,數月內參與講解服務的次數大幅減少,這無疑增加了隊伍管理的復雜性與難度。
不同講解人員類型的工作特質也是導致人員流動的重要因素。在高校博物館講解工作中,資深講解員積累了豐富實戰經驗,形成獨特講解風格。但因工作年限長,思維逐漸固化,想象力與創造力減退,傾向于遵循固有模式,突破自我難度較大。新晉講解員則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標新立異,樂于嘗試新方式,但他們實戰經驗不足,藏品專業知識儲備欠缺,應變能力有待提升,講解常局限于既定講解詞,內容延展性差,與觀眾互動不足。當學生講解員長期缺乏接待團隊的機會,個人能力鍛煉受限,未能實現預期能力提升,則易出現中途退出的情況。
2.2 激勵機制缺乏系統性
以貴州師范大學博物館學生講解員團隊激勵體系為范例進行分析,發現存在形式單一、覆蓋范圍有限以及后續影響力不足等缺乏系統性的問題。當前的激勵機制主要以年度“優秀講解員”評選為主,通過授予榮譽證書的方式進行表彰。這種方式獎勵覆蓋面狹窄,每年獲獎人數占比低于20%,使眾多在默默奉獻的講解員缺乏獲得感和成就感,進而對其工作積極性產生負面影響。此外,現有榮譽稱號的后續影響力有限,在高校校園環境中,僅體現為年度綜合測評成績的適量加分,未能與學生學業發展等諸類重要環節產生深度關聯,難以形成對學生講解員長久有效的激勵機制。
物質激勵層面,存在明顯匱乏的現象。目前,學生講解員的物質回報主要集中在大型活動或特殊時段所提供的少量餐補與交通補貼,日常講解服務僅能獲取一定數額的勤工補助。這種物質回報水平與學生講解員在講解服務中所付出的時間、精力嚴重失衡。
社會認知方面,高校博物館遠不及公共博物館。在空間位置上,高校博物館隱匿于校園,社會大眾接觸、了解的機會少。公共博物館則多處于城市開放地段,天然具備吸引公眾的地理優勢。宣傳推廣上,高校將主要精力放在招生、師資、科研設施及校園環境等方面,博物館宣傳力度薄弱,嚴重影響其社會知名度。從社會價值轉化角度來看,志愿講解服務經歷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以及職業規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未得到充分體現。高校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定的過程中,對學生參與博物館志愿服務的經歷和成果重視程度不足。用人單位在人才選拔時,也未能將這一經歷視為衡量學生綜合素養的重要指標。由于無法有效轉化為學生講解員未來發展的實際優勢,導致部分學生講解員在中途退出,另選實踐平臺,進而影響講解隊伍的穩定性,難以滿足博物館長期優質講解服務的需求。
2.3 培訓機制缺乏連貫性
在高校博物館學生講解員團隊建設中,培訓內容的系統性與連貫性不足,制約著團隊發展與講解服務質量的提升。日常培訓常聚焦于短期目標,如快速掌握基礎講解知識,卻忽略知識體系構建。不同階段培訓未有機銜接,新成員培訓與進階培訓內容重復或脫節,無法滿足學生講解員在不同成長階段的需求,影響其專業素養的持續提升。培訓師資不穩定,削弱了培訓機制的穩固性,高校博物館多依賴館內工作人員、專業教師兼職授課,這些人員本職工作繁忙,時間精力難以保障,一旦工作沖突,就會導致培訓課程延遲或取消。并且外聘專家講座多為一次性的,缺乏長期合作,不同專家的觀點、方法各異,學生講解員難以形成統一認知框架,無法獲得穩定、權威的知識輸入。
培訓時間安排靈活性差。高校課程安排復雜,學生課余時間不統一,固定培訓時間常與學生課程、考試沖突。超60%學生因時間沖突錯過至少一次重要培訓。若臨時調整培訓時間,又無法保證全體學員參與,造成部分學生知識缺漏,阻礙團隊整體水平的均衡發展。
培訓評估與反饋機制不完善。當前評估多以簡單的考核成績、講解表現為指標,難以全面衡量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深度、講解技巧運用能力及在實際服務中的應變能力。學生反饋渠道不暢,對培訓內容、方式的意見建議難以及時傳達并被采納,培訓無法根據學生需求和實際效果進行動態調整,長此以往,培訓質量難以保證。
3 學生志愿講解隊伍穩定性的優化
3.1 優化招募留存機制
在學生志愿講解員團隊建設的長效管理中,優化招募留存機制是確保團隊穩定發展的關鍵,在管理過程中應注重探討精準化招募策略及全方位留存保障兩方面。
招募環節,要突破傳統局限,走向多元化。除在校園公告欄、社團內部發布招募信息外,應大力借助新媒體平臺。可與校園內受關注度高的自媒體合作,借助其影響力,將招募信息精準推送至目標學生群體。此外,基于博物館展品的多樣性,實施專業匹配招募策略。對于民族類、藝術品類展品,積極吸引藝術史、美術學等專業學生參與;自然科學類展品,側重于招募生物、地理等相關專業學生,使講解內容更具專業性與科學性。
在留存方面,要為學生講解員提供全面的發展保障與人文關懷。為他們制定清晰的職業發展規劃,定期邀請博物館行業專家、資深講解員舉辦講座,分享行業發展趨勢與職業晉升路徑,為學生提供實習、就業推薦等實質性幫助,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講解經歷對未來職業發展的積極推動作用。關注每位學生講解員的個性化需求,當他們面臨學業壓力或生活困境時,靈活調整服務時間,給予充分理解與支持。注重團隊文化建設,通過組織戶外拓展、文化交流等活動,增進講解員之間的感情,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友愛的團隊氛圍。還應注重儀式感,在講解員正式上崗、退役等重要時刻,舉辦相應的儀式,強化學生對講解員身份的認同感與責任感;以及在生日、節慶等送上團隊精心準備的祝福與小禮物,增加博物館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使學生講解員在團隊中更加有歸屬感。以上措施都可為學生講解員隊伍的長期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3.2 健全激勵考核體系
在中央宣傳部所頒發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需健全博物館人才激勵機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表彰獎勵,加強博物館管理人才、專業人才、研究人才、創新型人才培育,為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加強國家文博領域高水平創新團隊建設,培育跨領域、跨學科創新團隊。基于此,高校博物館學生講解員作為博物館組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人才資源,高校博物館應遵循《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中的指導性意見,根植指導思想、貫徹基本原則,從激勵與考核的機制體系中入手管理人才資源,使高校博物館結構體制進一步優化完善。
獎勵機制方面,大學生志愿者時數認證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它翔實記錄并確認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時長,影響著大學生的個人發展及志愿服務事業。高校博物館將學生講解員的講解時長納入“全國志愿服務網”的統計范疇,能有效激發學生講解員的奉獻精神,促使其更積極地投身于志愿服務活動。精神層面的激勵上,博物館會為年度考核合格的學生講解員出具證明,該證明能夠向各學院證實學生講解員在博物館實踐學習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從而助力學生講解員在評優評獎時獲得綜測加分。對于年度考核成績優異的學生講解員,館方頒發具有榮譽感的“優秀講解員”證書。同時,對于在服務過程中表現優異的學生講解員,館方可積極向其學院推薦,讓他們有機會參與“優秀共青團員”“優秀學生干部”等更高層次榮譽的評選。此外,物質激勵也是獎勵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在大型活動或特殊時段提供的常規餐補、交通補貼之外,博物館還通過學校勤工補助的渠道,按照講解場次、時長以及質量進行綜合核算,為學生講解員發放講解服務補貼,從物質層面給予學生講解員充分的肯定與回饋。
考核體系方面,一套科學合理的考核評估機制是系統管理的保障。考核以明確崗位職責為基礎,結合管理制度,對業務能力和履職情況綜合評議。評審小組由館內人員與學生講解員組成,由博物館講解員隊伍負責人組織開展考核,分崗前、平時和年度考核。崗前考核針對上崗前的知識與素質,合格才能上崗。平時考核關注日常表現和考勤。年度考核在年末或次年初,綜合平時成績確定評優。年度考核時,邀請專家與優秀講解員,按多維度指標對現場講解的學生講解員打分、點評,同時也讓其他學生講解員觀摩學習。依據出勤率、接待次數、服務質量判斷學生講解員是否合格,對講解能力不足者采取有針對性的培訓,表現欠佳者可進行一對一培訓、制訂講解技能提升計劃,對多次不達標者則進行勸退,以此推動學生講解員隊伍的持續發展。
3.3 創新培訓發展模式
高校博物館因其獨一無二的性質和功能在教育性組織中不可或缺。高校博物館可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與學校專業課程緊密結合,促使學生講解員參與高校博物館舉辦的實踐活動,推動博物館成為學生志愿講解員研學實踐的重要平臺。例如,讓教育學專業學生參與“小小講解員”培訓,既發揮了學生們的專業知識,又強化了他們的講解技能。此外,還可以組織學生講解員參與博物館日常運營,如參與展覽布置、導覽服務等,可使學生講解員們進一步地了解博物館展品背后的故事,同時也增強他們對博物館的認同感。
3.4 增強團隊歸屬感
增強學生講解員的團隊歸屬感的關鍵在于向其傳播博物館的重要價值。管理人員需向學生講解員傳達博物館價值。讓其深刻理解博物館作為文化載體的重要意義,使學生清晰認識到自身所從事的講解工作實質上是在為傳播文化貢獻力量,從內心深處激發其使命感和責任感,進而增強對所屬組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此外,管理人員還可積極展現本校博物館在教育事業上所做出的成就,以及在公眾科學知識普及方面展示博物館所做出的成果,讓學生講解員意識到自己的講解工作有可能會點燃“知識烽火”,實現“薪火相傳”,提升講解員們的成就感,繼而與團隊緊密相連。同時,博物館管理人員需要肯定講解員的價值,收集觀眾對講解員的反饋,分享因講解引發文化興趣的故事,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是展品與觀眾的橋梁,強化學生講解員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肯定學生講解員在相關學術研究方面的潛在貢獻,鼓勵其參與學術討論以獲取專業知識和認可,并借此構建知識體系,促使文化交流能多元化定期開展。如建立線上交流平臺、安排師生一對一交流、變化會議場所等,進而完善組織內的溝通機制。同時,組織多樣化的團隊活動,如戶外拓展、文化交流和講解技能競賽等,增進成員感情,提升團隊凝聚力與歸屬感。
4 結語
高校博物館講解員的培養和發展是高校博物館建設和運行的重要任務,高校博物館的學生講解員隊伍是體現高校博物館講解員水平的關鍵。要保持高校博物館學生講解員隊伍的穩定性,需拓展多元招募渠道,精準招攬適配人才,提升團隊魅力與凝聚力,全方位激發學生講解員的主觀能動性與創新潛能。同時,定期組織專業培訓,依據學生實際合理規劃講解任務,讓他們在工作中收獲歸屬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提升講解技能,為公眾呈上更優質服務。■
參考文獻
[1]陳理娟.高校博物館講解員隊伍特色化建設路徑探討[J].文博,2015(1):76-81.
[2]趙先志.高校博物館服務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以渤海大學遼西走廊博物館為例[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6(4):107-112.
[3]謝文靜.高校博物館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教育評論,2014(7):18-20.
[4]郭愛妮.淺析博物館講解員日常考核工作對建設優秀講解隊伍的重要性[C]//李剛.格物集(二):吉林省博物館協會第四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選編2016—2017.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
[5]劉凡,謝清青,嚴金林.高校博物館智慧化建設路徑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22(11):57-58.
[6]國家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民政部 財政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文化和旅游部 國家文物局 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21-05-24)[2024-01-06].http://www.ncha.gov.cn/art/2021/5/24/art_722_168090.html.
[7]國家文物局印發《國家文物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EB/OL].(2017-02-21)[2024-01-06].http://www.ncha.gov.cn/art/2017/2/21/art_722_137348.html.
[8]徐瑤希.高校博物館功能發揮面臨的問題及優化[J].高教論壇,2024(8):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