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底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復盤 2024年經濟工作情況,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在諸多重要領域作出全面且極具針對性的部署,為2025年經濟穩健前行錨定方向、擘畫藍圖。
開放戰略新布局:引領經濟發展新方向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以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核心,穩外貿、穩外資的關鍵任務,彰顯了我國堅定不移推進對外開放的決心,為我國經濟在全球格局中邁向新高度奠定了堅實基礎。
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是我國積極主動應對紛繁復雜國際環境的戰略性抉擇。自主開放強調立足我國自身發展節奏與需求,“以我為主”,以主動姿態掌控開放進程,實現與全球經濟的良性互動,有節奏、有范圍、有層次地主動開放。截至2024年12月17日,中國單方面免簽國家已達38個,免簽期限延長至30天,過境免簽期限延長至240小時,新增21個口岸為免簽入出境口岸。2024年1月至11月,全國各口岸通過免簽入境的外國人達到1744.6萬人次,同比增長123.3%。使用簽證新政策來華的外國人數量同比上升132.9%。2024年12月1日起,中國還給予所有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100%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這意味著我國將根據自身的現代化進程和經濟發展需要,自主決定開放的領域、節奏和程度。這種自主開放能夠更好地發揮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動力作用,推動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創新能力提升。
單邊開放也是我國對最不發達國家的一貫政策。在全球南方加強合作、重視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對最不發達國家實行單邊開放,有助于這些國家更好地融入國際市場,促進其經濟發展和共同繁榮;有利于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關系,在全球治理中發揮積極的“南方力量”,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與方案,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高效的方向發展。
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關鍵。制度型開放具有系統性、拓展性、融合性和雙向性等特點,它不僅涵蓋傳統的商品貿易、服務貿易和投資等規則體系,還涉及數字貿易、國際合作、可持續發展等新領域。通過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如《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我國可以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方面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的相通相融,建立高效便利安全的數據跨境流動機制,營造穩定透明的制度環境。
建設開放平臺,如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提質增效、擴大改革任務授權,以及加快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政策落地等,是我國開放戰略中的關鍵布局。截至2024年12月,全國已建設運行22個自貿試驗區,形成了覆蓋東中西,統籌沿海、內陸、沿邊的自貿試驗區“雁陣”。2024年前三季度,全國自貿試驗區進出口總值達6.09萬億元,同比增長11.99%。其中,出口2.74萬億元,同比增長16.10%;進口3.35萬億元,同比增長8.83%。其中,海南自由貿易港2024年前11個月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 2532.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 20.5%。
為加快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核心政策落地,我國還將充分發揮其獨特的政策優勢和地理優勢,在貿易自由便利、投資自由便利、跨境資金流動自由便利、人員進出自由便利、運輸來往自由便利以及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等方面大膽探索、取得更大突破。
開放舉措多維度:激發經濟增長新活力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表明,我國將在貿易、投資、區域合作等多個維度推出一系列具體舉措,旨在全方位激發經濟增長新活力,提升我國在全球經濟舞臺上的綜合競爭力。
積極發展服務貿易、綠色貿易和數字貿易等貿易新業態,是適應經濟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服務貿易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我國應穩步推進服務業開放,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的開放試點,還應鼓勵和支持更多領域的服務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同時加強服務貿易領域的標準制定和認證工作,提高我國服務行業的標準水平和國際認可度。綠色貿易契合全球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大趨勢,通過發展綠色貿易,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加強與國際社會在環保領域的合作。而加快數字貿易的發展,有利于推動我國產業的數字化轉型,提升貿易效率和創新能力。
深化外商投資,促進體制機制改革,是吸引外資的重要保障。應通過進一步完善外資企業常態化溝通機制,加強外資企業權益保護和服務保障力度,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我國已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要進一步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合理縮減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為外資企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投資機會。同時,落實好外資企業國民待遇,保障其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采購等方面與內資企業享有同等待遇。推動解決數據跨境流動等問題,為外資企業營造更加公平、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有針對性地吸引外資投向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進一步優化稅收政策和財政支持措施,提高外資企業的投資回報率,增強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增強外資企業在華投資的信心和意愿。
不斷深化區域合作,是拓展共贏發展新空間的必然要求。如今,共建“一帶一路”已經超過11個年頭,取得了豐碩成果,成為廣受歡迎的國際經濟合作大平臺。目前,正在抓好支持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建設“八項行動”的落地,穩步推進重大項目合作,實施一批“小而美”民生項目,積極推動數字、綠色、創新、健康、文旅、減貧等領域的合作。通過加強與共建國家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我國與共建國家的經濟合作不斷深化,實現共同發展。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進一步提升我國與東盟等地區的貿易往來效率,促進區域間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為我國經濟發展開辟新的空間。
“一帶一路”建設正在實現由發展導向到發展與規則并重導向轉變,重點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建設,完善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規劃統籌管理機制,以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行穩致遠。
開放保障全方位:護航經濟前行新征程
為確保對外開放戰略的順利實施,我國要在政策支持、風險應對、服務體系完善等方面進行全方位布局,為經濟在開放中穩健前行保駕護航。
首先,通過政策協同與支持,凝聚發展合力。謀劃在先、落實在細、高質量發展是導向。加強政策宣傳解讀,確保企業和社會各界深入理解政策內涵,提高政策執行力。加大對相關領域的資金、技術、人才投入,為對外開放提供堅實物質基礎和智力支持。加強與國際社會的溝通與協調,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動多邊和雙邊經貿協定的簽署與實施,維護公平、自由、開放的國際貿易秩序。注重政策的協同性與系統性,將擴大對外開放與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形成強大發展合力。
其次,完善海外服務體系,助力企業出海。完善海外綜合服務體系包括加強海外市場的調研和分析,為企業提供更準確的市場信息和風險預警;加大對海外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提升我國企業在海外的運營效率和競爭力;強化駐外機構服務職能,加強與海外組織合作,為企業提供更及時、有效的服務和支持;推動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為企業 “走出去”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助力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大展宏圖。
第三,加強風險應對與管理,筑牢安全防線。當前,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貿易保護主義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都可能給我國的外貿和外資帶來一定的影響。為此,必須加強風險監測和評估,制定有效的應對措施,提高我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保障經濟安全穩定發展。
2024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圍繞“五個統籌”作出關于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部署,是我國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會議明確“九項任務”,指引我們要堅定信心,保持戰略定力,不斷深化改革,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以更高水平的開放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國將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和質量,形成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從而推動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為經濟持續增長和國際競爭力提升注入強大動力,同時也為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作出更大貢獻。
本文系2024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習近平經濟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方法創新與成效評估研究”(項目批準號24VSZ006)的階段性成果。
黃琳琳:“絲綢之路”國際旅游與文化遺產大學
王志民: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問題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