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鑒是文化之間的平等對話,在期待中的傳播才是有效傳播。公共外交是助力政府外交的有效補充。以跨文化傳播案例為抓手,積極向國際社會提供人文公共產品,可推動人文交流理念深入人心,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民眾心中形成相互欣賞、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公共外交話語格局,從而推進落實全球文明倡議。
自2013年春天,習近平主席在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向世界提出重大倡議,呼吁國際社會樹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意識以來,“人類命運共同體”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深入人心,不少國外政要和重要意見領袖也重視并使用這一理念。2023年3月15日,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議,這與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共同組成“三大全球倡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強大支撐。
在世界變局中提升公共外交話語
近年來,世界局勢跌宕起伏。大國之間、熱點地區矛盾加劇,迫切呼喚國際社會之間加強溝通和理解;同時,日益發展的中國也亟需向世界講清自己的發展故事、闡明未來的發展方向。這并不僅是政府外交所要擔負的使命,每一個獨立個體也是公共外交的獨特面孔。除運用宏觀視角講述中國故事之外,以個人視角開展敘事會更為貼近受眾,更易促進異國民眾心意相通。“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遠。國家關系發展,說到底要人民心通意合。”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一種愿望,也是一種能力。
公共外交是一種民間表達,可以共享價值觀念,是助力政府外交的有效補充。共享共同價值一個重要的前提是:心平氣和地去接受差異化的認知,永遠劍拔弩張是不能達成共識的。正如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的演講所指出的:“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為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和發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從茹毛飲血到田園農耕,從工業革命到信息社會,構成了波瀾壯闊的文明圖譜,書寫了激蕩人心的文明華章。”這不僅僅是大國之間的共識,更是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要前提。在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利益緊密相連的當下,世界上每一位公民都有可能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助力者,同時也是共同體的受益者。
重視跨文化傳播規律的實踐應用
在進行交流對話的過程中,除尊重別國文化、心平氣和地講述中國故事外,用對方感興趣的方式講好共同故事、促進雙方心意相通也是一種重要能力。講故事需要有好的故事題材,不同民族和國家之間的交往需要找到“好故事”的有效載體。好的故事題材潛在于各國文明的相似性之中,在此基礎上根據具體對象和實際場合進行敘事,才有可能拉近與交流對象的距離。
例如,大量案例可以證實中國春節和西方圣誕節在促進文明互鑒中所起的積極作用:法國巴黎每年春節期間舉辦彩裝大游行,美國紐約在2003年將春節定為市民的公共假日,加拿大從多倫多到溫哥華每年都要舉行大型春節游行聯歡活動……中國的春節風還吹到了芬蘭的羅瓦涅米。羅瓦涅米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官方認可的圣誕老人故鄉。每逢春節,當地的居民們就會放鞭炮、耍龍燈、穿唐裝,小鎮到處都洋溢著濃濃的中國節日氛圍。作為兩個重要的中西方傳統節日,春節與圣誕節直到今天依然相互交融,人類對于喜慶、對家庭團聚、傳遞愛、分享愛、期待美好未來的愿望是一致的。春節與圣誕節等跨文化傳播案例,正是通過闡述文化符號所承載的社會意義,以中外文化牽手結對的方式,建立起文化溝通交流的新路徑。
“一帶一路”公共外交話語的策略提升
當今世界不少問題在于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文化誤讀。以跨文明傳播典型案例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互換視角、心平氣和站在對方的立場去審視溝通過程,最終將公共話語融入雙方的生活方式之中。
推動人文交流的理念深入人心、為國際社會提供行之有效的人文公共產品,可從以下方面進行優化:
第一、尊重文化差異,在比較之中消解文化成見,才能實現不同文化的有效鏈接。文化差異是不同文化在交流碰撞中產生分歧的根源,理解、尊重文化差異性,才能共同完善更為包容的文化語境,這是公共外交的話語基礎。要消除文化成見,擴展可以交流的話題,不去人為夸大沖突,形成可以討論的對象化議題。
第二、深化人文交流,在對話中實現不同文明的理解和包容。“心相通”跨文化溝通的前提是抓住對方文化需求,真正從實處惠及共建國家,而不是以某種文化模式直接復制和強行推銷。跨文化溝通中的理解和包容,意味著超越局部的、膚淺的、當下利益的束縛,在平等對話中建立包容而持久的話語體系,也即優化公共外交話語的重要突破點。
第三、增進文化共識,凝聚公共外交話語的當代價值和意義。文化共識是在文化比較、文化溝通過程中達到共識,挖掘不同文化之間共同的文化記憶、彰顯不同文化的獨特價值,越心平氣和才越能尊重獨特性,獨特性并不意味著對抗。以世界文化遺產為例,由世界不同文明和文化構筑的豐富文化遺產不應該停駐在遠古時代,而是應該活在未來。文化遺產、傳統習俗、節慶禮儀等層面都需在文化共識中完成當代價值的轉化與喚醒,需依托行之有效的文化抓手激發“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情感共鳴,抓住年輕一代的文化興趣,找準其需求期待,共同建設具有歷史連續性的絲路文化記憶,共享“一帶一路”共建歷史文化的新認識、新話語,形成時代性的文化價值系統。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有效借鑒跨文化傳播典型案例經驗,尊重不同文明的起源演變,將文化共識融入日常之用,從而開啟文化交流新篇章,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馮欣:北京師范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