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
他的付出與堅持,不僅是對戰友之情的深情詮釋,更是對生命尊嚴的崇高敬仰。
“從今以后,我就是你們的兒子。”這句誓言,是聞永仕,一位來自內江市東興區高梁鎮(原高梁區)的解放軍戰士,用四十載春秋所鑄就的。1979年,戰火紛飛的年代,他與戰友郭連斌并肩作戰,共同面對生死考驗。即將奔赴前線的一夜,幾位內江市東興區籍的解放軍戰士相約立下誓言:“我們哪個沒有犧牲在戰場,我們的父母就托付給他了。”戰火無情,郭連斌最終不幸在戰場上英勇犧牲,留下了年邁的父母和年幼的弟弟妹妹。面對戰友家人的無助,回想起與戰友的誓言,聞永仕毅然決然地扛起了這份責任,用他的一生去踐行那句誓言。
戰前誓言戰友情深
1976年的冬季寒風凜冽,108名熱血青年懷揣著保家衛國的夢想踏上了軍旅之路。在這群英氣勃發的青年中,聞永仕與來自雙橋鎮的郭連斌,兩位原本素不相識的戰士,在教導隊的嚴格訓練中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郭連斌是高中畢業生,作為當時的“知識分子”,在軍隊中憑借其扎實的學識和不懈的努力,成了戰友們心中的榜樣。他不僅在訓練中表現出色,更是被組織委以重任,擔任教導隊文書,用筆墨書寫著屬于他的軍旅榮耀。
然而,邊境的緊張局勢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在那個風起云涌的年代,聞永仕與郭連斌毅然選擇奔赴戰場,用青春和熱血捍衛國家的尊嚴與榮耀。
在即將踏上戰場的前夕,郭連斌緊握聞永仕的手,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當兵不打仗,豈不是辜負了這身軍裝?我已向組織請戰,誓為國家而戰!若我們中有人無法歸來,愿活著的那個能代替我們盡孝于父母膝前。”這句誓言,不僅是對國家的忠誠,更是對戰友之間深厚情誼的承諾。
然而,戰爭的殘酷無情遠超想象。1979年春天,郭連斌作為偵察班長,帶領小股部隊深入敵后偵察。在一次遭遇戰中,他與同班戰友孟憲剛不幸犧牲,為國捐軀。聞永仕得知這一消息后,心如刀絞,但他深知戰爭的殘酷,也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
聞永仕自己也在戰場上經歷了生死考驗,左肋骨受傷、手指被炸斷,身上鮮血直流,被戰友抬下陣地,送往后方醫院治療。他是不幸的,也是幸運的,醫生告訴聞永仕“敵人的子彈離你心臟僅僅0.5厘米”。死里逃生的他,其事跡在部隊被傳頌,但他心中最牽掛的,仍是為國捐軀的戰友及其家人。于是,在休假探親之際,他前往探望郭連斌的家人,從此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承諾之旅。
退伍返鄉堅守承諾
當聞永仕踏入那間簡陋而陳舊的屋子時,他的心情沉重到了極點。眼前的景象讓他深刻體會到,戰友的犧牲不僅僅是生命的消逝,更意味著一個家庭的破碎。郭連斌的父親曾經是那個家的頂梁柱,如今卻成了植物人。妹妹郭連美和郭連書眼中閃爍著恐懼與無助,九歲的弟弟郭連俊則緊握著書本,仿佛那是他唯一的慰藉。
聞永仕的心被一種難以名狀的責任感緊緊揪住。他緊握郭連斌母親的手,那雙曾經勤勞有力的手,此刻卻瘦弱得仿佛隨時會斷裂。郭連斌母親的淚水像斷線的珍珠般滑落,那一刻,聞永仕仿佛看到了自己母親的身影,他心中涌起一股強烈的沖動——他要代替郭連斌,成為這個家的新支柱。
夜幕降臨,聞永仕躺在床上,思緒萬千。他回想起與郭連斌立下的誓言,那些話語如今仍在他耳邊回響。他輕聲對自己說:“無論歲月如何變遷,我都會堅守這份誓言,照顧郭連斌的家人,直到永遠。”
回到部隊后,面對難得的去步兵學院進修的機會,聞永仕選擇了放棄。他知道,自己進修提干了,會長期在部隊工作,郭連斌的家人就沒法照顧了。他向首長深鞠一躬,毅然請求提前退伍:“請允許我離開,郭連斌的家人需要我。”那一刻,他的眼神堅定而決絕,沒有任何動搖。
退役后的聞永仕,成了東興區供銷社的一名普通員工。他用自己的工資為郭連斌的家人購買生活必需品,用自己的時間陪伴他們度過每一個艱難時刻。他成了這個家庭的一部分,他們的喜怒哀樂都牽動著他的心。
小妹郭連書被聞永仕的善良與堅持深深打動。她看到了聞永仕對這個家庭的無私付出與關愛,最終選擇與他攜手共度余生。他們的結合不僅是對彼此情感的肯定,更是對郭連斌烈士最好的紀念與傳承。在聞永仕的陪伴下,郭連書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與幸福,而聞永仕也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另一半和共同前行的伙伴。
逆境堅守家之脊梁
在郭連斌的家中,有一個沉重的“負擔”始終壓在每個人的心頭——郭連斌的父親。大妹郭連美是上山下鄉的知青,常年不在家中,三弟郭連俊也尚年幼,對家中的困境無能為力。照顧全家人的重擔自然落在了聞永仕肩上,每個月的醫藥費成了他必須面對的一大挑戰,他不得不四處奔波,向親朋好友借錢,那些年的債務如同巨石,壓得一家人喘不過氣來。
然而,生活的艱辛并沒有讓聞永仕屈服。他始終記得自己當年的誓言,要照顧好戰友的家人。因此,他精心照料著植物人狀態的郭父,每一天都充滿了無盡的耐心與深情。盡管郭父無法言語,也無法表達任何情感,但聞永仕深知,每一個細微的照顧都是對戰友承諾的堅守,也是對生命尊嚴的尊重。
每天,聞永仕都會定時為郭父翻身、拍背,防止壓瘡和肺部感染。在翻身時,他會小心翼翼,確保動作輕柔而穩定,以免給郭父帶來不適。同時,他還會仔細觀察郭父的皮膚狀況,一旦發現異常,便立即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除了日常護理,營養攝入也很關鍵。聞永仕根據醫生的建議,為郭父準備營養均衡的流質食物,通過鼻飼管小心地喂食,并密切關注郭父的反應,確保食物能夠順利進入體內,避免可能的并發癥。此外,聞永仕還特別注重與郭父的交流。雖然無法用言語溝通,但他會通過觸摸和溫柔的話語,向郭父傳遞自己的關心與愛意。他相信,即使在最深沉的睡眠中,人的心靈依然能夠感受到外界的溫暖與關懷。
在日復一日的照料中,聞永仕從未有過懈怠與厭倦。相反,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與決心,他要用自己的雙手和愛心,為郭父創造一個充滿愛與希望的康復環境。他的付出與堅持,不僅是對戰友之情的深情詮釋,更是對生命尊嚴的崇高敬仰。
聞永仕的付出讓郭父在生命的最后八年里感受到了溫暖和關愛。1988年,郭父安然辭世。他離世時,臉上安詳,帶著微笑,仿佛在感激聞永仕這些年的悉心照料。
然而,生活的挑戰并沒有因此而停止。1997年,供銷社倒閉的消息打破了聞永仕平靜的生活。他失去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家中經濟再次陷入困境。與此同時,郭母的身體狀況也每況愈下,需要人長期照料。
面對這樣的困境,聞永仕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留妻子郭連書在家照料岳母,自己則踏上了外出打工的征途。他知道,這條路并不容易,但為了家庭,他愿意付出一切。
在外打工的日子里,聞永仕歷盡艱辛。他做過保安,守護小區的安全;他做過環衛工人,用勤勞的雙手維護城市的整潔。這些工作雖然辛苦,但他從不嫌棄,因為他知道,每一分收入都能為家庭帶來一絲希望。在工作的間隙,他總是牽掛著家中的情況。他通過電話詢問妻子的近況,了解郭母的病情。每當聽到家中一切安好時,他的心中就會涌起一股暖流。
2002年,郭母離世。雖然聞永仕悲痛不已,但他知道,自己已經盡力了。這二十余年里,聞永仕用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責任與擔當,他成了郭連斌家真正的頂梁柱,用自己的雙手支撐著整個家庭。他的故事傳遍了整個社區,他成為鄰居們心中最可敬的人。
歲月見證守諾不渝
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聞永仕的每一步都刻著對承諾的堅守。他堅持供養郭連俊讀書,直到他高中畢業。畢業后,小舅子成為一名優秀的鍋爐工,娶妻生子,生活十分幸福。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由于家族遺傳的小腦神經問題,郭連俊被查出患病,導致無法正常工作,他的生活逐漸陷入困境。面對這樣的困境,聞永仕沒有選擇放棄,而是默默地承擔起照顧郭連俊的責任,直到2020年他離世。
“我從不后悔自己的選擇,這一切都是值得的。”談及當年的決定,聞永仕的眼中滿是欣慰和堅定。四十余年來,他始終如一地照顧著郭連斌的家人,堅守著自己的承諾。這份承諾如同他心中的燈塔,指引著他不斷前行。
在政府為他置辦的安置房里,郭連斌烈士的一等功臣牌匾高高掛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每當聞永仕抬頭看到它,都會想起與戰友立下的誓言。那些誓言如同誓言之石,歷經風雨,依然堅固。在牌匾的右側,是視野寬闊的陽臺,下面是連片的居民樓,它們見證了聞永仕的辛勤付出,也見證了郭連斌用生命守護的人民和諧安然的生活。
“郭連斌二十一歲就犧牲了,我的戰友們也有很多沒能回來。我幸運地活了下來,就更應該照顧他們的家人。”聞永仕的話語中充滿了堅定與自豪。他深知自己比戰友們多活了幾十年,見證了中國的繁榮昌盛,這讓他深感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隨著歲月的流逝,聞永仕的故事成為人們傳頌的佳話。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責任與擔當,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光輝的榜樣。在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普通人對承諾的堅守,對友情的珍視,以及對社會的貢獻。他的故事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追求更高尚的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