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發展,自動駕駛正在改變交通領域。從實驗室研究到部分商業化應用,L2級輔助駕駛已普及,L4級無人出租車也在測試中。盡管如此,自動駕駛面臨法規不明確、安全性驗證、社會接受度、倫理問題和成本高企等挑戰。但隨著AI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生態的完善,自動駕駛有望克服這些障礙,推動未來出行的變革。本期《時尚北京》專訪連界創新與中汽研新能源智能化特別顧問、行業專家賈寧,深入探討自動駕駛的現狀、挑戰與未來發展。
《時尚北京》: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哪些階段?有哪些關鍵突破?
賈寧:自動駕駛這個概念聽起來很未來,但實際上,它已經發展了幾十年。過去的幾十年里,整個行業經歷了幾個關鍵階段,每個階段都推動著技術向前邁進。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觀察,畢竟這個行業發展太快,可能幾年后回頭看,現在的很多“里程碑”都會顯得不同。
第一階段:實驗室探索(1980 s —1990s)。最早的自動駕駛研究,其實更像是實驗室里的“遙控車”。比如,1986年卡耐基梅隆大學啟動了Navlab項目。后來,美國DARPA(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也推出了自動駕駛挑戰賽,推動了人工智能和自動駕駛的結合。
第二階段:智能駕駛“上車”(2000s)。進入21世紀,自動駕駛開始逐步進入量產車,不過當時它的身份更像是“駕駛輔助”。比如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率先推出的高速巡航、車道保持功能,都是自動駕駛的早期形態。
第三階段:自動駕駛換道技術(2010s)。2010年自動駕駛技術迅速發展。2014年,特斯拉Autopilot讓用戶體驗到自動駕駛。2017年,百度Apollo推出自動駕駛開放平臺,推動國內市場技術生態。這一階段的進展主要歸功于AI、激光雷達和高精地圖技術的進步。
第四階段:無人出租車(Robotaxi)進入現實(2020s)。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了自動駕駛商業化探索期,尤其是Robotaxi(無人出租車)成為行業最熱門的方向之一。
Waymo在美國舊金山等地運營無安全員出租車。百度Apollo、小鵬等中國公司也在北京、武漢等城市進行無人駕駛試點。盡管自動駕駛技術仍在快速發展,未來可能與現在理解不同,但這項技術正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
《時尚北京》:中國自動駕駛技術有哪些優勢,面臨哪些挑戰?
賈寧:中國自動駕駛發展迅速,尤其在智能輔助駕駛和商業化試點方面創新眾多。中國在高階智能輔助駕駛方面有三大優勢:首先,數據積累快,車企進化迅速,復雜的道路環境提供了豐富的訓練數據。例如,小鵬XNGP系統利用多城市、多場景數據不斷優化。其次,基礎設施領先,5G和V2X技術布局快,智能道路改造已在部分城市展開。最后,全產業鏈優勢使得技術落地更快。完整的智能汽車產業鏈,從芯片到傳感器再到整車制造,高度整合,新技術能迅速應用。例如,比亞迪的“天神之眼”智能駕駛系統通過自研芯片降低成本,推動智能駕駛普及。
中國面臨的兩大挑戰包括法規限制和品牌國際影響力積累。國內L3以上自動駕駛受政策限制,僅限于特定區域測試,而美國在L3/L4政策上更為開放。盡管中國自動駕駛技術發展迅速,但國際上Waymo和特斯拉仍是領先品牌。中國品牌如小鵬、華為開始向海外市場布局,未來可能取得突破。盡管中國在智能輔助駕駛技術上進步顯著,但法規和市場接受度仍是挑戰。自動駕駛技術發展迅速,但行業變化快,最終形態尚待時間驗證。
《時尚北京》:目前無人駕駛技術發展到了什么水平?在哪些場景已經實現了商業化落地?
賈寧:自動駕駛發展得很快,但它并不是一夜之間突然“成熟”的,而是循序漸進的。目前,我們可以把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水平分成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應用場景也不同。當然,技術進展每天都在發生變化,這些只是我個人對現階段市場的觀察。
L2級智能輔助駕駛,已經成為主流。例如特斯拉的FSD、小鵬的XNGP、華為的ADS 2.0等,這些系統能在高速和城市道路實現自動跟車、變道和泊車等功能。目前,許多新車型,尤其是新能源車,都開始標配L2級輔助駕駛,這標志著智能駕駛技術已從高端豪車的專屬功能轉變為日常可用的功能。
L3級有條件自動駕駛,仍受法規限制。L3級允許駕駛員在特定條件下完全放手,讓車輛自主駕駛。然而,全球范圍內L3的應用受限。本田Legend EX是目前唯一官方批準上路的L3級車型,但僅限于日本高速公路使用。奔馳S級L3系統在德國獲得有限路測許可,但存在許多限制。中國尚未開放L3法規,因此車企主要在L2++級上進行研發,例如比亞迪的“天神之眼”和小鵬XNGP的“無圖城市NOA”。
L4級無人出租車(Robotaxi),正在試點運營。L4級自動駕駛允許車輛在特定環境下無需人工干預。美國的Waymo和Cruise已在舊金山、鳳凰城等地提供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中國方面,百度Apollo和小馬智行在北京、武漢等地開展Robotaxi試點,部分車輛已實現無安全員運行。
近期,比亞迪發布了“天神之眼”智能駕駛系統,強調“智能駕駛全民化”。核心理念是普及智能駕駛,使其不僅限于豪車,而是讓普通消費者也能使用。主要優化城市道路自動駕駛,而非僅限高速。智能駕駛普及非一蹴而就,技術路線和市場接受度各異。盡管技術進步讓智能駕駛更易實現,但實現完全無人駕駛仍需時間和驗證。
《時尚北京》:如何看待無人出租車、無人配送車、自動駕駛卡車、智慧公交等新興業態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前景?
賈寧:自動駕駛不僅僅是“讓私家車變智能”,它的應用場景其實更廣,比如出租車、卡車、公交車、配送車等不同領域都在嘗試自動駕駛化。當然,每個方向的發展節奏不太一樣,這里是我個人的一些觀察:
Robotaxi(無人出租車)前景光明,但短期仍受政策影響。美國的Waymo和Cruise已在部分城市推出無人駕駛出租車服務,盡管存在爭議,例如舊金山的Robotaxi事件。中國方面,百度Apollo和小馬智行在北京、武漢等地進行測試,但目前僅限于指定區域,并受到牌照管理的限制。
與Robotaxi相比,自動駕駛卡車可能會更快進入商業化應用,自動駕駛卡車在特定場景下更可控,如圖森未來和智加科技在美國及中國高速公路上的測試所示,它們能實現長途物流的自動駕駛,降低人力成本。預計未來,“人+車”協同駕駛將成為主流,在城市和復雜道路仍需司機,但在簡單路況如高速公路上,卡車可自主駕駛。
無人配送車已經進入日常生活。其實,無人配送車可能是目前自動駕駛商業化最快的領域。京東、美團等公司已經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城市推出了無人配送車,為社區、商圈提供“最后一公里”物流服務。
《時尚北京》:在自動駕駛技術的發展過程中,具身機器人是否會成為重要的補充?
賈寧: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其實,自動駕駛和具身機器人(Embodied AI)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可以相互補充。自動駕駛+具身機器人可能催生新業態。比如,無人配送車+機器人,未來,外賣不僅由無人車配送,到了小區門口后,機器人還能“走到你家門口”,把外賣交到你手里。再比如,自動駕駛+智能服務機器人應用在機場、商場等場景,未來可能有自動駕駛接駁車+智能迎賓機器人,讓出行更加智能化。其實,現在很多機構都在探索自動駕駛和具身智能結合的可能性,比如【連界創新具身智能中心】(公眾號:機器人產業應用)就在推動自動駕駛、智能機器人、AI等技術的融合,讓這些科技真正落地到生活場景中。當然,這個領域還在快速演進中,未來的發展可能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時尚北京》:無人駕駛技術將如何影響交通、城市規劃和社會生活?
賈寧:自動駕駛可不是簡簡單單讓車自己溜達,它能讓整個交通系統、城市規劃,甚至咱們的日常生活都來個大變身。不過,這行還在慢慢長路上,不少預測都可能因為技術“大躍進”而得改改。
1.交通管理能牛氣沖天,堵車可能說拜拜。想象一下,將來所有車都能聰明絕頂地開,它們還能互相聊天,就不會有人突然插隊或者急剎車了,堵車當然就少了。就像特斯拉的FSD車隊模式,理論上能讓一群車開得又快又穩,把道路利用到極致。
2.停車場可能會變成稀有動物,城市空間也能重新規劃。現在城市里到處都是停車場,但如果車能自己找地兒停車,或者共享自動駕駛車流行起來,停車場需求肯定大減。有些城市已經在試驗“自動駕駛接駁+智能停車”,讓車自己停到遠處的停車場,不占城市核心區的寶地。
3.物流行業可能變成自動化大王國。物流行業就喜歡高效,如果自動駕駛卡車能24小時不停歇地跑,物流成本當然就下來了。亞馬遜、京東這些大牌子已經在玩這個了,讓物流鏈條聰明又高效。
4.將來的汽車可能就像個“移動客廳”。車能自己開,車內設計當然就大變樣,座椅能對坐、屏幕超大,甚至能弄個迷你辦公室。現在一些車企已經在搗鼓“智能座艙”了,比如理想、蔚來,它們想把車變成“家里的第二個客廳”。
當然,這些變化不會一夜之間冒出來,很多東西還在摸索中。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越來越靠譜,我們的出行、城市利用、工作和生活,都可能被重新定義個透透的。
《時尚北京》:無人駕駛技術的最大挑戰是什么?如何應對?
賈寧:自動駕駛普及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法規政策的不確定性、系統安全性驗證、社會接受度和倫理問題,以及成本問題。各國對L3以上自動駕駛的政策限制不一,政策制定者需在安全與創新間找到平衡。盡管AI駕駛穩定性高,但極端情況下的安全性仍需確保。社會對自動駕駛的信任度不高,責任界定等倫理法律問題待解。此外,智能駕駛系統成本高,普及需降低成本。盡管挑戰存在,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法規、技術和市場接受度的成熟將推動自動駕駛的普及。
《時尚北京》:最近DeepSeek AI大火,您認為AI大模型如何賦能自動駕駛?
賈寧:AI大模型如DeepSeek AI、GPT-4和國內的華為盤古、百度文心,展現了強大的語言理解和推理能力。AI大模型能增強自動駕駛的感知和理解,但并非終極解決方案。它們通過模擬人類理解場景,提高自動駕駛系統的性能,例如識別交通信號、行人、車輛,并理解復雜環境,如施工區域的路障和交警的手勢,從而優化駕駛決策。
自動駕駛系統正逐漸減少對高精地圖的依賴,以提高靈活性。盡管諸如Waymo和百度Apollo等系統目前依賴高精地圖進行導航,但這些地圖更新成本高且可能無法反映最新路況。AI大模型使自動駕駛能夠即時判斷,結合實時環境做出決策,例如小鵬XNGP旨在實現無高精地圖下的接近L3級別自動駕駛。AI還提升了車輛的預測能力,增強行車安全,通過學習人類行為模式來做出更合理的預判。然而,AI大模型在自動駕駛中的應用存在局限性,包括對大量數據和計算資源的需求、實時性問題以及可靠性和可解釋性挑戰。盡管AI大模型為自動駕駛帶來了新的可能性,但其并非完美解決方案,仍需持續優化。
《時尚北京》:比亞迪“天神之眼”發布會提出了“智能駕駛全民化”,您怎么看?
賈寧:比亞迪推出的“天神之眼”智能駕駛系統標志著智能駕駛技術的普及化,不再局限于高端車型。首先,該系統旨在將高階智能駕駛功能引入普通消費者市場,包括10萬元-20萬元級別的車型。其次,比亞迪致力于在城市道路上推廣智能駕駛,應對復雜交通狀況,實現從高速公路到城市道路的智能駕駛應用擴展。最后,智能駕駛正與AI、車載硬件、傳感器和高精地圖等技術融合,形成新的產業生態。盡管智能駕駛全民化仍面臨法規、成本和市場接受度等挑戰,但普及速度正在加快,未來智能駕駛的廣泛應用指日可待。
結尾:AI大模型和自動駕駛技術正帶領我們進入智能駕駛的新時代。自動駕駛技術從科幻小說里的東西變成了現實,從高速公路上的智能輔助駕駛到城市里的無人出租車測試,技術不斷進步,慢慢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雖然還有法規、安全和市場接受度等挑戰,但AI大模型和車路協同技術的進步正在加快它的普及。未來可能我們都不用拿駕照了,汽車就像共享單車一樣方便。智能交通、減少擁堵和提升駕駛體驗都正在成為現實。
相信自動駕駛時代正在走來,作為一個從業者和智駕的深度用戶,我隨時準備好迎接這個時代的到來,也感謝《時尚北京》給我這個機會一起聊聊智能駕駛這個話題。歡迎感興趣的讀者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