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廣繡起源于我國南方的廣東省,是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鮮明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在中國刺繡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文章探討了廣繡發展的歷史淵源,它的產生和發展離不開廣東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便利的水路交通以及豐富的人文資源。
關鍵詞:廣繡;天時;地理交通;人文資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4.032
1 天時:自然環境
廣繡,這一獨特的民間藝術,起源于我國南方的廣東省。廣東地區溫熱濕潤的自然地理環境,為廣繡的產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溫熱濕潤的環境使這里的植物生長茂盛,為繡制提供了豐富的原材料。此外,濕潤的氣候也有利于繡品的保存,使廣繡作品能夠歷經滄桑仍保持鮮活的色彩。
1.1 桑基魚塘
珠江三角洲一帶氣候溫熱潮濕,適合種桑養蠶,其桑蠶業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中國四大傳統蠶繭產區之一,為廣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桑基魚塘是一種傳統的水產養殖模式,也是中國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桑基魚塘起源于中國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人們發現,在魚塘周圍種植桑樹,可以將桑葉作為魚飼料,同時將魚塘的淤泥作為肥料,提高土地的生產力。這種模式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水產養殖模式,并在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
桑基魚塘的最大特點是其生態循環系統。在魚塘中,魚類產生的糞便和剩余食物會沉淀到水底,形成淤泥。這些淤泥富含養分,可以作為肥料用于周圍的桑樹,而桑葉的生長又為魚類提供了天然的飼料,形成了一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生態循環系統。
除了生態循環系統外,桑基魚塘還具有其他優點。例如:它可以有效地利用土地資源,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它可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減少環境污染;它還可以提供高質量的魚類和絲綢等產品,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唐宋以前,珠江三角洲不少地區地勢低洼,常有洪澇災害,水患嚴重威脅當地生產和人民生活。宋徽宗時期,在南海和順德兩地相鄰的西江沿岸修筑了著名的“桑園圍”,即河岸堤圍,堤大且長,有效地防治了洪澇災害。
明代初期,順德縣種養區域由龍江、龍山擴展到平步、鹿門(今大良大門村)等地。據明清各本《廣東通志》記載,明永樂四年(1406),龍山土絲年納稅25兩(每擔土絲稅銀6錢)白銀,可知當時桑蠶生產已有一定規模。
桑基魚塘不僅促進了種桑養蠶業的發展,還帶動了繅絲等加工工業的前進。這些產業的發展為廣繡提供了更多的絲綢原料和市場需求,從而促進了廣繡產業的繁榮。
同時,桑基魚塘模式還促進了當地經濟的多元化發展,為廣繡產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機遇。
1.2 珠江流域發達的絲織業
廣繡,廣州刺繡的簡稱,亦稱“粵繡”,與蘇繡、湘繡、蜀繡一起被譽為清代四大名繡。珠江三角洲一帶氣候溫熱潮濕、土地肥美、河網密布、水系紛繁,適合種桑養蠶,為廣繡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廣東桑蠶業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中國四大傳統蠶繭產區之一。該地自古以來就有較為發達的絲織業,這也為廣繡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
唐代南海人盧眉娘是廣繡歷史上最早記載的人物,唐僖宗光啟年間的進士蘇鶚曾在《杜陽雜編》里記載:“永貞元年(805)南海貢奇女眉娘,年十四,工巧無比,能于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①盧眉娘(792—?),唐代南海(今廣州番禺)人,被唐順宗贊為“神姑”,被后人尊為廣繡業之始祖。
廣東的養蠶業興起得更早,早在漢武帝時期,廣東的朱崖郡(今雷州半島徐聞縣西)、德慶、連州以及廣州附近就已經出現了采桑養蠶的生產活動②。西漢時,廣東就已經出現了刺繡工藝,可以佐證的就是廣州南越王墓中出土的絲縷玉衣,研究發現,該玉衣是西漢諸侯國南越國的國君趙胡穿的。可見早在西漢,廣東地區就已經出現了刺繡技術。
說起嶺南地區紡織業的發展,就不得不提紡織專家黃道婆。宋末元初,棉紡織專家黃道婆少年時候曾經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其間她向黎族婦女學習了棉紡織技藝,并總結出“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的革新技藝,回到家鄉后將此技術普惠大眾,被譽為“織女星”“先棉神”。這也從側面證明了當時嶺南地區的紡織業技藝之高超。
康熙“廢稻樹桑”。自康熙年間起,由于對外貿易的刺激和發展,廣東掀起了一股“廢稻樹桑”的熱潮。何為“廢稻樹桑”?顧名思義就是把水稻田全廢了,用來改種桑樹,嶺南地區養蠶繅絲業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的發展也加速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絲織業的發展。廣府地區的絲織業發展非常迅猛,當時已聞名全國。康熙年間,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絲織品就已經暢銷海外。廣州、佛山一帶形成非常有規模的絲綢生產體系。其中,廣州西關一帶聚集了數萬名紡織工人,西關一帶也成為非常熱鬧的工業區。位于珠江三角洲區域的佛山,其紡織業的發展也有較為悠久的歷史。早在南宋時期,佛山就已經有了紡織業的生產加工活動,到了清代中期更是已經發展成為嶺南三大紡織基地之一了。
到了雍正年間,廣州的絲織業已經可以與全國有名的絲織業名城蘇州、杭州齊名。嘉慶、道光年間,廣州的絲織業發展更是達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生產出的紗緞甚至有“甲于天下”的說法。當時廣州成立了很多公會,著名的錦綸會館就位于廣州西關康王南路,其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是廣州絲織行業的股東公會。清道光年間,佛山南海已經開始織造聞名天下的香云紗了。陳啟沅(1834—1903),字芷馨,號息心老人,廣東南海西樵簡村人,我國杰出的民族企業家,生前曾著有《蠶桑譜》二卷。1873年,陳啟沅在西樵鄉簡村創辦繼昌隆機器繅絲廠。該廠生產出的絲非常精美光潔,很受人們的歡迎,遠銷歐美。這也是中國第一家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繅絲廠,在我國絲織業的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手工業者逐漸從封建奴役中解脫出來,成為自由手工業者。這一時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的一些新形態,猶如一抹蘊含無限生機的曙光,照亮了絲織業。
2 地利:水路交通
廣東地處我國南部沿海,水路交通發達,這為廣繡的傳播提供了便利。通過珠江、南海等水系,廣繡得以流傳至各地,并吸收了各地的文化元素,使廣繡藝術更加豐富多彩。水路交通也為廣東帶來了各地的刺繡技藝,使廣繡在交流中得以不斷發展和提升。
廣州是一座依水而生、因水而興的城市,其南臨珠江,可以說,廣州城與外界的聯系主要通過水路。廣州城內有發達的水系,這為廣州的水路交通提供了較為便利的條件,也為廣州的海上商業貿易提供了基礎,促進了廣繡的快速發展③。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擴展,明代廣東的絲織品遠銷海外。廣繡亦被西方學者稱譽為“中國給西方的禮物”。屈大均在其著作《廣東新語》中評價當時的粵緞“質密勻、色鮮華、光輝華澤,為東西二洋所貴”,可見當時的廣繡技藝十分高超。1405—1433年,鄭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他率領著龐大的船隊訪問了東南亞、南亞等多個地區,與沿線國家和部落進行了經濟、政治等方面的交流,建立了友好的關系。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也標志著海上絲路發展到了極盛時期。
經過明清兩朝的不斷擴建,廣州城逐漸成為一個貿易繁榮的“港城”。廣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1757年,乾隆對外貿易詔書頒布,只保留廣東海關對外貿易,清對外貿易鎖定在廣州十三行,絲綢等商品從這里出發,走向全球。
3 人和:人文薈萃
幾千年來,廣州一直是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中心,也是嶺南文化的代表所在。廣州受百越文化、漢越文化、西方文化的影響,并不斷交流融合,綿延不斷,形成了風格獨特和地域特色鮮明的嶺南文化,在此浸染下也形成了獨特風韻的廣繡。
廣東地區人文薈萃,為廣繡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廣東人民勤勞智慧、善于創新,使廣繡藝術在傳統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同時,歷史上廣東地區多民族聚居,為廣繡帶來了豐富的藝術養分。在漢族、瑤族、壯族等各個民族的文化交流互動中,廣繡藝術吸收了各種文化的精華,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3.1 人才輩出
廣繡起源于唐代,最初是女性閨閣之技,后因為供不應求,發展了很多男性繡工。在廣繡的發展歷史中,出現了很多廣繡藝人。
唐代時,廣繡技藝已臻高超。蘇鶚《杜陽雜編》載:“南海盧眉娘,在一尺絹上繡出《法華經》七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據說,盧眉娘是范陽盧氏的后裔,祖先約在北周末年遷徙到嶺南,因生來眉目細長,所以叫眉娘。唐順宗時,14歲的盧眉娘作為南海奇女被進獻到皇宮,因聰明機巧、繡工超絕,唐順宗謂之“神姑”。
《增城縣志》記載:明代增城女子陳瑞貞因擅長刺繡,又精通經書,被選入宮,后被任命為司彩女官,專管刺繡。陳瑞貞因其出神入化的刺繡技藝,成為當時刺繡藝術界的一顆璀璨明星。她的作品精美絕倫,令人驚嘆,不僅為增城帶來了榮譽,更在刺繡藝術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陳瑞貞的刺繡作品在當時的藝術界享有盛譽,她的技藝為許多人所稱道。她的作品不僅成為達官顯貴們爭相收藏的珍品,還流傳至海外,對明代刺繡藝術在海外的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陳瑞貞的成就為后世刺繡藝術家樹立了榜樣,激發了更多女性對刺繡藝術的熱愛與追求。
除了陳瑞貞外,還有許多著名的廣繡藝人。如清代的梁挺、何藻翔、梁于渭等,他們不僅技藝高超,而且對廣繡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梁挺是清代廣繡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花鳥、人物、山水等為主題,繡工細膩、色彩鮮艷,深受人們喜愛。何藻翔則是清代著名的女刺繡家,她的作品以花鳥、人物等為主題,繡工精湛,被譽為“針神”。梁于渭是清代的廣繡大師,他的作品以山水、人物等為主題,繡工精湛,被譽為“廣繡之王”。
總之,在廣繡的發展歷史中,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藝人,他們不僅為廣繡贏得了榮譽,也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3.2 審美韻味
廣繡作為一種根植于廣府民間的藝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深受嶺南文化和外來文化的影響,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鮮明的地域特色,獨具審美特點。
①色彩鮮艷。廣繡作品色彩鮮艷,這是其最顯著的審美特點之一。廣繡采用豐富的色彩搭配,作品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在色彩選擇上,廣繡既注重對自然景物的真實還原,又善于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作品的立體感。這種色彩鮮艷的審美特點,使廣繡作品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②圖案精美。廣繡作品的圖案設計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廣繡圖案多取材于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山水風光等,充滿了濃厚的地域特色。在圖案設計上,廣繡注重線條的流暢與構圖的和諧,作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③針法多樣。廣繡采用多種針法,作品在藝術表現上更加豐富多樣。廣繡針法繁多,有平針、鏈針、十字針等,共計50余種。各種針法相互穿插運用,使廣繡作品在紋理、質感和立體感等方面表現出獨特的魅力。
④寓意豐富。廣繡作品寓意豐富,反映了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廣繡作品往往蘊含吉祥如意、福祿壽喜等美好寓意,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幸福未來的憧憬。
⑤外來文化影響。廣州自古以來就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也是中西文化交匯的要沖。因此,廣繡受到西方審美的極大影響,將西洋畫寫實畫風融入廣繡作品中,令廣繡作品的構圖獨樹一幟。
總之,廣繡作為一種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鮮明地域特色的民間藝術,其獨特的審美韻味主要體現在色彩鮮艷、圖案精美、針法多樣、寓意豐富和外來文化影響等方面。這些特點使廣繡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3.3 政策支撐
隨著廣繡的不斷發展,到清代,廣繡漸成規模,并先后成立了錦綸會館和錦繡行。尤其是錦繡行成立后,廣繡有了系統的生產鏈。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廣繡的生產與發展空前繁榮。
清雍正元年(1723),廣州成立了絲織行業股東公會—錦綸會館。會館原是一座關帝廟,后來廣州的紡織品出口活躍,本地商人需要一個地方聚集,于是在這里落腳。
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廣州成立了第一個行會組織—錦繡行,會員有900多人,均為男性。行會的宗旨是保護本土繡業發展,遏制外來繡品的滲入,并對遍布城內的繡坊、繡莊進行管理。從外銷通草畫中的織造場景中可以看到不少男性繡工。
刺繡行業一般以女性繡娘為主體,但清代以男性為主。甚至一度出現有些錦繡行只收男工的情況,這是礙于時代局限和體力提出的要求。
中國古代刺繡本是女子的工作,女子從小便要學習女紅也證實了這一點。但是在廣繡行業中,繡工大多數為男性,甚至對女性有較高的門檻。這也是廣繡與其他幾大繡種相比較為特殊的地方。
清代中期,廣州刺繡行業內,男性繡工被俗稱為“花佬”,這一時期是“花佬”的興盛時期。當時,由于廣州臨海,廣繡的出口貿易活動十分頻繁,可謂供不應求。因此廣繡行業十分興隆,這直接地促使了“花佬”行列的壯大。
廣繡行內曾經有一條規矩—“傳男不傳女”,即便是妻子、女兒也沒有資格成為繼承人。這并不是性別歧視,而是因為繡制過程中需要工匠站著,并且拿著長針繡制,經常一站便是一整天,男子具有體力優勢,能夠較好地完成這項工作。男子主要負責繡制大型作品,如廟宇的裝飾品、官服等;女子則主要負責繡制小型作品,如手帕、扇面等。這種分工方式也是廣繡的一大特色。
當然,發展到后期,這項規矩被打破了。由于廣繡的貿易繁榮,人手不足成了最大的困境。所以到了后期,女子也參與到廣繡的刺繡工作中。但此時男女工作的種類仍有所不同。
總之,廣繡的發展歷程中,政策支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廣繡也經歷了從男性主導到男女合作的轉變。如今,廣繡因其精湛的工藝、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深受國內外人們的喜愛和追捧。
4 結語
本文通過對廣繡發展歷史進行梳理,展示了廣繡藝術的魅力與價值。從起源、發展、自然地理條件、水路交通以及當地的人文環境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廣繡不僅是一種傳統手工藝品,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和歷史的見證。當今社會,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廣繡的傳承與發展,讓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得以延續和發揚光大。
注釋
①②藍海紅.廣繡的歷史發展與文化特質[J].嶺南文史,2018(2):72-76,80.
③劉衛.廣州古城水系與城市發展關系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