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古村位于江西宜豐縣天寶鄉,距縣城23公里,為天寶鄉辛會村、辛聯村所在地,兩村合稱天寶古村。
天寶古村具有1800余年的歷史。《江西通志》《瑞州府志》《明一統志》及《新昌縣志》載,自三國東吳至唐代在此設縣治達250年之久,故稱“古宜豐治”。據記載,天寶的名字始于唐代,取“綠波清浪,物華天寶,駕重洛陽”之意。
天寶古村原有三街六市,6座城門,13第宅,四周設內外八景,曾以“東西南北門,前后兩條街,48條巷,48口井,四周竹城墻,四季馬蹄香”而飲譽江南,古有“小南京”的美譽。現在走進天寶古村,還能看到縱橫交錯7公里的古石板路,古巷43條,古井36眼。漫步古巷中,隨處可見拴馬樁、木雕、石雕、古民居等古跡。據統計,村內現保存有明清房屋141棟,完好程度達90%,還有20多座500年以上歷史的古祠堂,23個古門樓。
天寶村呈現出自然的船形地貌,東南有2500余米環村而過的護城河,西有藤江河,北面有1490余米長的古城墻遺址。村內有46棵圍徑2米以上的古樹,還有9座古橋,點綴在護城河之上,構成小橋流水人家的畫面。
天寶古村的村民,大多是姓劉,自稱是“墨莊劉氏”。而“墨莊”又叫寶書樓,是“墨莊劉氏”心中的“太陽神廟”。據劉氏的家譜和族譜以及《宋史》《宜豐縣志》,劉式是解開“墨莊”之謎的關鍵人物。
北宋至道三年,負責北宋財政統計工作的磨勘司長官劉式因剛正不阿,遭鹽鐵使李維清的誣陷,被新皇帝宋真宗罷免。時值49歲的劉式在悲憤中死于京城。
劉式死后,身在新喻(今樟樹市黃土崗鎮)的妻子陳氏對兒子們說:“你們的父親為官清廉,身后只留下書籍數千卷,這就叫‘墨莊’。希望你們都在墨莊中安心耕讀,學有所成,繼承光大祖先的事業。”于是,劉式的兒子們刻苦攻讀,終遂母愿。北宋年間,朝廷不但為劉式昭雪還被追贈為戶部尚書。由于陳氏的做法得到北宋王朝的認可,陳氏被封為“墨莊夫人”。“墨莊劉氏”一舉成名。
后來岳飛率岳家軍數度轉戰古宜豐,大敗金兵將領補顏鐵木爾、馬進,在天寶救濟災民時,或感嘆岳母與“墨莊夫人”有太多相似之處,于是在正門留下“墨莊”二字。
譜牒顯示,“墨莊劉氏”不是普通的家族,他們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后裔。
新喻“墨莊劉氏”原本在江西樟樹市,但宋光宗元年,劉式的后人劉椿到古宜豐縣附近任大姑嶺巡檢司,偶見天寶地貌獨特,呈船形,便定居于此,日久天長形成了天寶“墨莊劉氏”一族。自劉椿始建屋場,天寶“墨莊劉氏”在此繁衍生息800余年。據記載,天寶村曾出過10名進士、76名舉人和解元、11名武舉人、139名諸貢、178名恩賜頂戴。
至今古村里留存皇家賜匾25塊,還完好保存著一所建于1919年的現代職業學校——培根職業學校的舊址。該校由“墨莊劉氏”中最早接受“五四”新思想的劉化成所創辦,是專門培養農業人才的職業院校,在全省也是獨此一家。
厚重的文化底蘊讓天寶古村至今留有較多的附屬文物,如愛國將領、民族英雄林則徐親書所贈的“副魁匾”以及縣正堂磚、古陶瓷、古代生活用具,還有出土的商代銅鐃、春秋鈕鐘、戰國劍等珍貴文物。土地革命時期,紅軍在天寶古村內還留下了許多墻頭革命標語。
天寶古村憑其魅力,先后被授予“江西第一古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國家級生態鄉鎮”“中國民族優秀建筑文化魅力名村”“中國獨具特色名村”等稱號;2010年入選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小城鎮展區展覽。
(責任編輯孫月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