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選擇日本美食電影《小森林》作為研究對象,運用網絡數據爬蟲技術從豆瓣平臺搜集了大量觀眾評論。通過定性文本分析方法,對收集到的文本數據進行了詞頻統計和情感語義網絡圖分析,旨在深入理解觀眾的觀影體驗和情感需求。研究結果表明,影片中的溫馨敘事、細膩情感表達以及田園美學風格,對觀眾產生了顯著的治愈效果,滿足了他們對心靈慰藉和精神療愈的深層需求。此外,情感分析還識別出了觀眾關注的一些負面問題,為治愈系電影的創作提供了有價值的改進建議,有助于提升影片的藝術表現力和觀眾的觀影滿意度。
關鍵詞:美食電影;網絡評論;治愈感知
隨著中國社會的快速發展,變革和高壓工作環境,如“內卷”現象和“996”工作制,以及“躺平”趨勢,對人們的心理健康構成了嚴峻挑戰。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1-2022》顯示,國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偏低[1],而自我調適成為應對壓力的主要方式[2]。在此背景下,“治愈系”文化應運而生,為人們提供了心靈的慰藉和精神上的療愈體驗。特別是治愈系影片,以其溫暖人心的敘事和細膩的情感表達,為觀眾帶來了精神上的慰藉[3]。美食電影作為治愈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展現食物的美學和情感價值,觸動觀眾內心,傳遞著溫暖和治愈的力量。日本美食電影以其獨特風格受到廣泛關注,而中國的美食文化也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盡管國內美食類綜藝節目和電影制作水平有所提升,但美食電影在視覺和文化表現上仍需進一步發展成熟的模式[4]。
本研究以日本美食電影《小森林》為案例,基于網絡評論內容,采用文本分析法,并利用ROSTCM6軟件對文本數據進行詞頻、社會語義網絡和情感傾向分析。研究發現,觀眾對《小森林》系列電影的情感感知以積極情緒為主,但也不可忽視其中的負面情緒和評論。在此基礎上,提出針對性建議,旨在為中國美食題材電影乃至其他影視作品的創作和傳播提供參考,以促進其藝術性和觀眾滿意度的提升。
一、相關研究回顧
(一)“治愈”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治愈系”文化(日語為“癒し系”)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治愈系”文化是在經濟危機、失業激增和社會動蕩等多重壓力下,日本人尋求精神慰藉的一種文化現象[5]。隨著2010年互聯網的普及,治愈系文化開始在中國迅速傳播,尤其在“80后”和“90后”群體中引起共鳴,并在網絡上廣泛流行,進一步滲透到更廣泛的文化領域。作為治愈系文化的一個重要分支,美食治愈通過影視作品中的溫馨美食故事,為觀眾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治愈系影視作品與藝術治療的核心要素緊密相連。美國藝術治療協會將藝術治療定義為個體在專業治療師的引導下,通過藝術創作和體驗來深入探索個人情感,緩解負面情緒,提升自信心及社交技能。治愈系影片通過其積極的情感體驗,與藝術治療的理念高度契合,為觀眾提供了一種自我療愈的藝術體驗[6]。美食類電影,作為治愈系影片的關鍵分支,以其溫馨動人的美食故事,為身處全球化背景下的都市人群提供精神慰藉,緩解心靈壓力和情感困擾[7]。現代社會中,觀眾對食物的期待已經超越了基本的生理需求,轉而追求通過美食帶來的精神享受觀看展現田園風光和鄉村生活的影片,以及專注于美食制作過程和品嘗體驗的視頻,已成為人們在忙碌生活中尋求心靈慰藉、減輕壓力的有效方式[8]。治愈系動漫如《你的名字》《秒速五厘米》《夏目友人帳》《龍貓》,以及治愈系電影如《深夜食堂》《小森林》《忠犬八公的故事》,都在國內收獲了大量忠實觀眾。這些作品以其悠揚舒緩的敘事和細膩的情感描繪,為觀眾帶來了心靈的治愈和情感的慰藉[9]。同時,“治愈系”綜藝節目如《爸爸去哪兒》《向往的生活》等,通過展示一種慢生活態度,讓觀眾得以體驗到與快節奏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喚起情感共鳴和文化認同,提供了文化和情感上的調解,具有顯著的治愈效果[10]。
(二)“治愈系”文化相關文獻綜述
在現代社會,文化多元化和精神需求的增長為“治愈系”相關藝術作品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其產業化發展和文化價值已經引起了學術界和公眾的廣泛關注。為了深入理解學術界對這一領域的研究熱度和關注趨勢,本研究對中國知網2010-2023年收錄的相關中文論文量進行了統計分析(如圖1)。在2010-2023這一時間段內,以“治愈系”為關鍵詞的相關論文數量整體上呈現出上升趨勢。特別是自2018年以來,論文數量的增長速度更為顯著,這反映出學術界對“治愈系”文化現象的研究興趣持續升溫。這一統計結果表明,不僅揭示了“治愈系”文化現象在文化消費市場中的重要地位,而且表明其在學術研究領域也逐漸成為熱點話題。
日本治愈作品中頻繁出現的自然元素,被認為能夠在不經意間幫助人們緩解焦慮和急躁的情緒[11]。這不僅體現了日本文化中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12],而且通過人際關系的和諧與修復,也有助于重建個人的社會依賴感[13]。現有學術研究已經從多個角度對治愈系文化進行了探討。例如,伍慷分析了不同青年群體間治愈系文化的流行,概括了其撫慰作用,并解釋了這一文化流行的原因及與其他青年亞文化的差異[14]。韓思齊通過典型案例分析了治愈系的文化根源,并積極關注其發展態勢[15]。燕玫和鄭春通過心理學實驗研究了治愈系動畫對觀眾情緒調節的作用,推動了動畫心理學研究,展現了這類作品的社會意義[16]。黃歡等采用自編問卷對不同偏好的大學生進行調查,探討了治愈系作品在生活態度、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積極影響[17]。在電影受眾感知研究方面,談國新認為受眾作為信息接受者,通過感覺和知覺過程在大腦中對客觀事物形成直接反映[18]。王玉娟結合“使用與滿足”理論等傳播學理論,構建了移動直播平臺受眾滿意度模型,彌補了“使用與滿足”理論在受眾研究中忽略人類動機復雜性的不足[19]。此外,不少學者嘗試將治愈功能理論運用在設計實踐中。陳孟珂采用問卷法等考察了服裝色彩在心理活動中的表達和調節作用[20]。耿帥從傳播學和心理學視角探討了動畫市場供求與受眾心理的關系[21]。何平通過ZMET深入挖掘“被治愈”群體內在需求,為產品設計提供指導[22]。駱雯和王婧茹對“治愈系”展示空間的視覺元素進行分析,提出了空間特點和設計策略[23]。
盡管現有學術研究對治愈系文化的不同方面進行了探討,但在探討治愈系影片的治愈功能、影響因素以及優化傳播對策方面仍有不足。本文通過采用網絡電影評論文本為數據源,運用文本分析法探討觀眾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活動,解析這類電影的治愈因素,并為同類題材影片的創作提供參考。本研究將探討以下研究問題:1.驗證這類影片是否具有治愈功能?2.哪些因素促成了觀眾的治愈體驗?3.哪些因素影響觀眾的治愈體驗,及針對這些不利因素的建議。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與步驟
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進行實證研究,這是一種旨在發掘文本內容深層意義的研究方法[24]。在線評論作為獲取用戶觀點和情感態度的重要途徑,其深入挖掘對于本研究至關重要。ROSTCM6軟件,由武漢大學沈陽教授團隊開發,專門用于文本資料的數據挖掘和分析,能夠有效地揭示文本內容隱藏的量化關系和深層意義,滿足質性資料數據挖掘的需求。該軟件的高頻詞分析功能能夠捕捉評論的重點,語義網絡分析揭示概念之間的關聯,情感分類則用于判斷態度傾向[25]。
本研究的數據收集利用了后羿數據爬蟲工具,在豆瓣平臺上系統性地抓取了大量用戶評論數據。為確保分析的準確性和數據的可靠性,對收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了嚴格的清洗處理,去除了重復評論、無關內容、廣告信息等噪音數據,并剔除了無實際意義的數字、空值文本和英文符號。在完成數據預處理之后,采用ROSTCM6軟件結合自定義詞庫,對文本樣本進行了細致的分詞處理[26]。通過詞頻統計生成了高頻詞表,并繪制了情感語義網絡,深入挖掘了觀眾對治愈系美食電影《小森林》系列的感知體驗。該步驟識別了評論中的關鍵詞和主要話題,并揭示了這些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理解觀眾的情感反應提供了豐富的語境信息。本研究對積極情感評論進行了細致的情感分類,并通過定性分析提取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影評。這些典型影評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更準確地評估觀眾的感知情況,理解其情感體驗的深層次原因[27]。在綜合考慮文本分析結果的基礎上,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改進建議。這些建議旨在促進治愈系美食電影在教育和藝術價值方面的進一步提升,并為電影創作者和傳播者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和啟示。研究框架如圖2所示。
(二)數據樣本
本文的研究選擇豆瓣電影中的觀眾評論作為文本數據源,這一決策基于幾個關鍵因素。首先,豆瓣電影作為一個專業的影評平臺,其廣泛的用戶基礎和高用戶活躍度確保了樣本數據的規模和代表性[28]。其次,與簡單的星級評分相比,豆瓣電影中的長評論提供了豐富的論證和情感表達,為深入理解觀影體驗提供了重要依據。此外,豆瓣網站提供的開放接口支持了樣本數據的高效自動化采集,滿足了本研究對文本量的需求。這些因素綜合起來,使得豆瓣電影中的觀眾評論能夠真實反映民眾的觀影感受,成為本文理想的文本數據源。
在豆瓣電影的樣本庫中,本研究特別選定《小森林》系列電影進行深入分析,這一選擇基于幾個核心原因。《小森林》系列以鄉村田園為背景,通過女主角的日常生活方式,巧妙地融入了料理、食材和農事等元素,營造出寧靜的田園生活氛圍。這不僅賦予了影片顯著的治愈特質和深刻的美食內涵,而且與本研究關注的治愈美食電影主題高度一致。此外,自影片上映以來,它在豆瓣電影等多個平臺上收獲了近百萬的評論量和較高的觀眾評分,為內容分析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反映了影片在觀眾中的高關注度和認可度。在中國知網等國內學術平臺上,已有38篇關于《小森林》的研究論文發表,其中包括6篇高質量的學位論文,證明了學術界對影片內涵的濃厚興趣和廣泛關注,也印證了《小森林》系列電影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多元研究潛力。本研究收集了《小森林》系列電影的評論文本內容以及對應的星級評分數據。截至2023年11月27日14時38分,成功獲取了超過2500條評論樣本。經過仔細篩選,去除重復和無效信息后,最終獲得了2128條有效評論文本。這些評論覆蓋了從差評到好評的全范圍,確保了數據的充足性和代表性,為研究提供了全面而詳實的基礎。
三、數據分析與結果
(一)高頻詞分析
高頻詞是指在特定文本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匯,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文本內容的核心關注點。本文利用ROSTCM6軟件對《小森林》系列電影的在線影評文本進行了分詞處理,并進行了詞頻分析,從中提取了前60個高頻詞(如表1)。鑒于“電影”一詞作為研究對象的中心詞匯,其單獨分析的價值有限。因此,在排除“電影”這一高頻詞后,我們發現觀眾對治愈系美食影片的感知高頻詞包括“生活”“小森”“美食”“感受”“喜歡”“城市”“自然”等。這些詞匯揭示了觀眾如何將電影與一種寧靜的鄉村生活聯系起來,對影片中展現的簡單自然的田園生活抱有強烈的向往和認同;同時,“食物”“美食”“味道”“食材”“西紅柿”“蛋糕”等高頻詞反映了影片中豐富的食物描寫對觀眾的吸引力;而“媽媽”“母親”“回憶”“原點”等高頻詞則顯示了觀眾對女主角及其母親這一關鍵人物群體的高度關注和情感共鳴,成功喚起了觀眾的懷舊情緒和情感記憶。此外,“城市”“人生”“時間”“努力”“選擇”“內心”等詞匯的出現,表明電影觸動了觀眾更深層次的內心感受,促使他們對生活方式和人生目標進行反思。
積極情感詞匯的頻繁出現,如“喜歡”“美好”“享受”“治愈”“向往”等,不僅反映了觀眾對電影內容的正面情感體驗,也表明了電影在提供情感慰藉和精神治愈方面的成功。與此相對,消極情感詞匯如“逃避”和“孤獨”的出現較少,這表明觀眾普遍未產生強烈的負面情緒。正負面情緒詞匯的分布比例進一步證實了影片在提供正向情感體驗方面的有效性,觀眾對《小森林》系列電影的積極情感明顯超過了消極情感。
(二)感知路徑分析
感知理論在心理學中描述了人腦如何通過感官器官直接反映外界事物,這一理論由感覺和知覺構成[29]。在電影領域,感知理論的應用涉及電影劇作元素的構成體系,通常分為角色感知、故事感知和主旨感知三個維度[30]。針對治愈系美食電影,本文對分析維度進行了擴展,增加了“場景畫面”感知,以便更精確地捕捉該類型電影的獨特治愈特質。通過深入分析高頻詞匯和具體文本素材,本文建立了作品維度與觀眾主觀感知維度之間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在圖3中以映射形式呈現,展示了觀影者從觀看電影到獲得治愈體驗的心理過程。映射揭示了影響治愈系美食電影的關鍵因素,并闡釋了這些因素如何為觀眾帶來情感共鳴和心靈上的慰藉,從而提供積極的正向情感體驗。
人物角色相關的高頻詞匯,如“媽媽”“母親”和“朋友”,突顯了影片中親情與友情在構建情感共鳴方面的核心作用。主人公市子的鄉村生活經歷,以及對母親烹飪技藝的模仿,傳遞了對家庭的懷念和親情的溫暖。此外,市子與鄉村鄰居之間的互動,如食物分享,展現了社區的緊密聯系和友情的力量,為觀眾提供了情感上的滿足。場景畫面相關的高頻詞匯,如“小森”“日本”“鄉村”和“西紅柿”,反映了影片對鄉村風光和自然景觀的精心捕捉。《小森林》通過展示翠綠田野和季節性食材,為觀眾提供了視覺上的享受,并通過展現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加深了觀眾的審美體驗和心靈上的放松。故事情節相關的高頻詞匯,如“生活”“食物”“簡單”和“努力”,揭示了《小森林》敘事節奏的緩慢與深沉。市子的日常生活和烹飪活動,以及對食物制作過程的細致描繪,呈現了食物的美學,同時反映了簡單生活的美好,為觀眾提供了情感共鳴。主旨內涵相關的高頻詞匯,如“人生”“內心”“享受”和“日子”,展現了影片通過市子的鄉村生活,加深了她對生活的反思和對親情、友情的理解,形成了圍繞主人公的價值觀、人生觀和生活哲學。這引導觀眾思考真正的幸福和滿足,反觀自己的生活,尋找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本質。
綜合以上分析,治愈系美食電影《小森林》通過人物角色的情感交流、場景畫面的視覺美感、故事情節的情感共鳴,以及主旨內涵的深層反思,構建了一個多維度的治愈體驗。這種體驗不僅觸及了觀眾的情感和審美層面,還促進了心理的放松和思想的成長,為觀眾帶來了全面的心靈療愈。
(三)情感傾向分析
情感傾向性分析是評價個體對特定對象所持主觀態度的一種方法,它涵蓋了情感極性和情感強度兩個維度。情感極性細分為積極、消極和中性三種類型,而情感強度則根據其強烈程度被劃分為高度、中度和一般三個層次[31]。在本研究中,運用ROSTCM6軟件對2128條網絡評論文本進行了情感傾向性分析,目的是探究受眾對治愈系美食電影的情感反應特征。由表2的觀眾情感強度統計結果可見,積極情緒評論在所有評論中占據了絕大多數,具體數量為1726條,占比高達81.10%。相比之下,中性情緒評論數量較少,共25條,僅占1.19%,而消極情緒評論為377條,占比17.71%。這些數據初步揭示了觀眾對治愈系美食電影的情感體驗主要是積極的,而消極情緒體驗則相對較少。
1.積極感知分析
圖4是治愈系美食電影《小森林》的積極評價網絡語義關系圖,藍色節點象征了影評中出現的詞匯或短語,節點的尺寸反映了其在文本中的出現頻率。節點越大,說明它在影評中被更頻繁地提及,觀眾的積極感知也更為顯著。節點之間的連接線揭示了它們之間的語義關系,這些關系基于詞匯在文本中共現的頻率。連接線的密集程度指示了共現頻率的高低,線條越密集,表明相關詞匯間的語義聯系越強。
觀察圖4可以清晰地看到觀眾對《小森林》系列電影的積極感知主要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為核心圈層A,以“生活”“電影”等詞匯為中心,形成了核心的聚類。這層次包含了“自己”“女主”等高頻詞。結合具體語料,如“有時候自己也會想著,去過電影中女主那樣的生活”和“電影中市子滿含期待地等待食物成熟,安靜品味的時候,讓我覺得自己的生活很匱乏”,這表明觀眾通過與電影人物的認同,產生了自我聯想和情感共鳴。這反映了觀眾與電影角色及主題之間建立了深層次的聯系和認知。第二層為次核心圈層B,這里出現了正面情感詞匯如“美食”“真實”“喜歡”與“鄉村”“簡單”“城市”等詞匯相結合。通過城鄉生活的對比,激發了觀眾對田園生活方式的向往和積極感知。結合具體語料“我很喜歡鄉村的生活,自由自在,無拘無束”,同時,詞匯如“母親”“回歸”等,結合具體語料“有一種屬于母親的味覺記憶,將會縈繞我們的一生”,揭示了觀眾在觀影過程中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對家鄉的眷戀。第三層次是外圍圈層C,匯集了“向往”“治愈”“美好”“渴望”“享受”“清新”等正面詞匯,這些與“人生”“選擇”“目標”等詞匯相搭配。結合具體語料“生活中我們在做人生的選擇題時何嘗不是這樣呢”,反映了觀眾對生活和人生意義的深入思考。同時,“自然”“田園”“收獲”“過程”“勞作”“制作”等詞匯,結合具體語料“看著市子每天辛勤勞作,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雖說累人,但也是自然愜意而又充實的”,則顯示了觀眾對電影中農村生活勞作過程的關注和理解。此外,“日子”“認真”“努力”等詞匯,結合具體語料“上天不會辜負每一個努力認真地生活的人,我始終這樣相信著”,可見觀眾從電影中獲得的積極生活感悟。
在這三個層次中,核心圈層A在積極評價網絡語義關系圖中代表了所有評論中共鳴最強烈的部分,通常也是觀眾感受最深的觀點和主題。由于共現頻率高,節點尺寸大,這些詞匯在影評中顯示出顯著性和中心性。高頻詞匯觸及了人物角色的深度、故事情節的共鳴點,以及電影所傳達的普遍價值和生活哲學,反映了觀眾與電影內容之間的深層次聯系和強烈的情感共鳴。次核心圈層B的詞匯共現頻率也較高,表明它們在影評中同樣顯著。這些詞匯涉及電影中對鄉村生活的描繪和對美食的呈現,反映了觀眾對自然和簡單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家庭和根源的深切思念。盡管外圍圈層C的詞匯共現頻率相對較低,但它們在觀眾的積極感知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該圈層的高頻詞匯代表了觀眾對電影傳達的更廣泛主題的感知,包括對個人生活目標和人生意義的深刻反思,以及對電影中勞作過程和自然循環的深度贊賞。
2.消極感知分析
圖5展示了影評中消極感知的關鍵詞,通過藍色節點表示,節點越大表示消極感知越強。節點間的連接線基于詞匯共現頻率,線條密集說明某些問題在影評中被認為同時存在。觀察圖5可發現,影響觀眾對治愈系美食電影產生消極情感形象的主要有三個圈層:核心圈層A主要圍繞“電影”“劇情”“生活”“女主”等主題詞匯,加上“現實”“差別”等詞。結合具體語料如“對女主是靠什么賺錢養活自己這點心存疑慮”“這種文藝腔調的東西看看就好,離農村的現實生活差距太大”,可見觀眾對電影所描繪的生活現實性持有質疑態度,認為電影與實際生活存在差異。次核心圈層B涉及“田園”“農活”“烏托邦”“逃避”“迷失”等詞,與具體語料“給現代都市青年提供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相結合,這反映了觀眾將電影中的田園生活視為一種不切實際的理想化生活,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和自我迷失后的選擇。同時,“簡單”“辛苦”“無聊”“重復”等詞的使用,結合具體語料“真正養家糊口的成年人,其實每天的勞作是非常辛苦的”,使觀眾認為電影對鄉村生活的描繪過于美化,忽略了其中的艱辛和重復性。外圍圈層C則包含“欲望”“旅游”等關鍵詞,與消極情感關鍵詞“失望”相結合。另外,語料“聽從欲望的派遣,其實是逃避痛苦的行為,那不是真正的自由”“作為旅游宣傳片是到位的,因為是針對特定(城市)人群的宣傳”,表明觀眾對電影展現的田園生活感到失望,認為電影中的鄉村生活是為了滿足都市人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旅游體驗而設計的。
在這三個層次中,核心圈層A揭示了評論中最為集中的質疑點,通常反映了觀眾最為強烈的不滿和批評。該圈層的高頻詞匯觸及了對電影現實性和可信度的質疑,以及對故事情節與現實生活差異的批評,從而展現了觀眾對電影內容與現實脫節的深層次關注和消極情感共鳴。次核心圈層B的詞匯共現頻率較高,表明它們在影評中同樣顯著。這些詞匯涉及對電影中理想化田園生活的批判和對逃避現實的指責,反映了觀眾對電影可能過于美化鄉村生活、忽視實際勞作艱辛的擔憂,以及對電影作為一種逃避現實手段的批判。外圍圈層C的詞匯共現頻率相對較低,但該圈層的高頻詞匯代表了觀眾對電影傳達的更廣泛主題的批判。這包括對電影商業化傾向、對特定觀眾群體的迎合,以及對電影未能深入探討和呈現鄉村生活復雜性的失望。這些詞匯的使用揭示了觀眾對電影缺乏深度和真實性的批評,以及對電影作為一種文化產品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的期待。
四、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通過分析治愈系美食電影《小森林》的網絡評論文本,得出以下結論。
1.積極情感體驗的顯著性:電影《小森林》在觀眾中引發了顯著的積極情感體驗,其治愈功能得到了實證支持。通過正負面情緒高頻詞匯的分布比例分析,本研究觀察到積極情感明顯超越了消極情感,這表明影片在提供正向情感體驗方面極為有效。觀眾的積極感知主要集中在情感溫暖、視覺享受、情感共鳴和反思體會等方面,這些維度構成了影片治愈功能的核心。
2.治愈體驗的促成因素:觀眾的治愈體驗主要受到人物角色的深度、情感共鳴的故事情節、對生活的深刻反思、普遍價值的探討,以及鄉村和自然的視覺美感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激發了觀眾的情感共鳴和內心探索,為觀眾帶來了心靈上的放松和愉悅。
3.影響治愈體驗的負面因素:盡管影片的治愈效果得到了廣泛認可,但仍存在一些負面因素可能影響觀眾的治愈體驗。這些因素包括對電影現實性的質疑、對理想化生活的批判、對勞作艱辛的忽視,以及對電影商業化傾向的失望。這些因素可能導致部分觀眾對電影的治愈效果產生懷疑,從而影響整體的觀影體驗。
(二)研究啟示
為了提升治愈系電影的藝術效果和社會影響力,同時為觀眾提供更豐富和深刻的觀影體驗,根據研究發現的積極感知優勢和消極感知的不足,提出以下三點建議,以優化治愈系電影的創作和傳播。
1.融入現實主義元素,增強電影真實性。建議電影制作者在創作過程中融入現實主義元素,平衡理想化敘事與現實主義之間的關系[32]。通過加入基于現實生活的情節和挑戰,使角色的成長和故事發展更貼近觀眾的實際經驗。例如,展現角色在職場壓力、人際關系或家庭責任中的掙扎與克服,這樣的現實主義元素能夠增強觀眾的共鳴,使治愈體驗更加深刻和有意義。
2.深化情感層次,拓展文化認知。建議電影創作者在劇本中深化情感層次,拓展文化認知,通過角色之間的親情、友情和愛情等多重關系,展現更為復雜和細膩的情感變化。引入跨文化視角和深層次情感沖突的構建,使電影成為探討人類共通情感和多元文化價值的有效工具。同時,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治愈實踐,如傳統節慶、民俗活動或地方特色美食,這些元素不僅豐富了電影的文化內涵,也提高了治愈系電影的國際吸引力。
3.強調觀眾互動,優化反饋機制。建議在電影制作和推廣過程中積極建立與觀眾的互動渠道,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舉辦觀眾互動活動,增加觀眾的參與感[33]。電影上映后,通過在線調查、觀眾座談會等方式收集反饋,了解觀眾的看法和建議。這些寶貴的一手資料可以為電影的后續改進和類似題材作品的創作提供指導,從而更好地滿足觀眾需求并提升電影的受眾滿意度。
(三)研究貢獻與局限
在研究內容上,針對治愈系影片的現有研究尚存在探討不足之處,尤其是在對治愈功能、影響因素和傳播對策的深入分析方面。本文通過實證研究,旨在填補這一研究空白。本研究深入探討了網絡電影評論文本,揭示了治愈系電影如何滿足觀眾的情感需求和認同感,以及食物、自然、親情等元素在激發正向情感中的關鍵作用。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文本分析法,并結合ROSTCM6軟件,對大量的網絡評論數據進行了系統的詞頻、社會語義網絡和情感傾向分析。這一方法論展現了跨學科研究視角在電影評論分析中的應用,并提供了一種融合定性與定量分析的實證研究方法。
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評論樣本的單一性可能導致研究結果的偏差。為克服這一局限,未來的研究可以通過增加訪談和問卷調查等多樣化的樣本類型,進一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觀眾的感知差異。此外,未來研究亦可深入分析電影中的特定元素與觀眾個人經歷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些因素對治愈效果的具體影響。
參考文獻:
[1]許燕.社會健康與社會善治的心理學研究[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4(3):94-103.
[2]杜成敏,張瑜.青年網絡自嘲現象流行的原因、風險及應對[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3(4):57-64.
[3]鄭春,燕玫,胡艷.動畫片的“治愈”作用:動畫片類型及要素與個體情緒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6):936-941.
[4]龍彥伊.日本美食題材電影的治愈系特征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20.
[5]木村傳兵衛,谷川由布子.「ほか」:『新語·流行語大全:ことばの戦後史(1945—2006)』[M].東京:自由國民社,2006:269.
[6]王文斌.青春擺渡與鏡像療法——當下中國“治愈系”影視劇的文化征候[J].文藝研究,2019(3):115-123.
[7]朱曄祺.淺談電影中的美食意象[J].電影文學,2009(1):134-135.
[8]王曉磊,鐘如雨.青年粉絲群體熱衷觀看美食視頻的表現及原因[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3(2):95-101.
[9]汪俠靜.“微”時代下治愈系文化流行現象解讀[J].青年記者,2018(32):30-31.
[10]劉婷.文化調解視角下治愈系綜藝節目的情感張力研究[J].中國電視,2019(6):60-64.
[11]劉琨.自然崇拜·極簡敘事·重建依賴——論日本治愈系類型電影的形式與意義[J].當代電影,2017(11):55-61.
[12]張莉.日本電影《鐮倉物語》中的治愈系風格評述[J].電影評介,2018(19):59-62.
[13]朱揚清.試論日本“治愈系”影視作品的社會功能與療愈作用[J].西部學刊,2021(2):153-156.
[14]伍慷.青年群體治愈系文化流行現象透析[J].青年探索,2017(5):94-100.
[15]韓思齊.日本“治愈系”的文化分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2):48-50.
[16]燕玫,鄭春.“治愈系動畫”對觀眾情緒的調節作用[J].新聞研究導刊,2016(8):25-26.
[17]黃歡,賈威.治愈系動漫的積極效應研究[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8(8):74-80.
[18]談國新,鄭淞尹,何琪敏.非遺題材電影觀影者感知與傳播研究——基于在線評論數據的實證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4):603-612.
[19]王玉娟.移動直播平臺受眾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17.
[20]陳孟珂.藝術治療視域下色彩意象性表達理論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音樂學院,2023.
[21]耿帥.媒介融合時代的中國動畫受眾心理轉化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7.
[22]何平.基于ZMET方法的治愈系產品設計研究[D].成都:西華大學,2022.
[23]駱雯,王婧茹.“治愈系”展示空間視覺元素的設計策略研究——以緩解大學生孤獨感的展示空間設計為例[J].建筑與文化,2021(5):84-86.
[24]陳信.基于媒介傳播效果框架的圖書館短視頻評論文本分析[J].圖書館學研究,2023(2):76-81.
[25]楊瑩,馬怡然.景觀社會視角下網紅景點形象感知偏差形成機制[J].經濟地理,2024(2):219-227.
[26]趙秀華,曾一果.基于文本挖掘的歷史題材動畫電影評論情感分析——以《長安三萬里》為例[J].東南傳播,2024(1):35-39.
[27]伍婷.大數據語境下動畫電影評論典型意見挖掘分析[J].電影評介,2022(20):11-16.
[28]司若,黃鶯,許婉鈺.近年來我國網絡影評發展脈絡研究[J].當代電影,2020(3):137-143.
[29]景徐媛.演員身體與空間生產:鈴木忠志戲劇實踐中的感知研究[J].中國戲劇,2023(3):27-29.
[30]吳起.C-I-C-A-D:電影劇作元素的構成體系[J].當代電影,2001(4):58-65.
[31]譚翠萍.文本細粒度情感分析研究綜述[J].大學圖書館學報,2022(4):85-99,119.
[32]陳希洋.藝術真實:現實題材電影真實觀念的“命脈”[J].四川戲劇,2020(2):38-43,52.
[33]于歌子.從反饋到交互——傳播學視閾下的當代電影受眾參與方式探析[J].當代電影,2019(7):102-104.
作者簡介:趙秀華,碩士,廣東第二師范學院美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電影受眾與傳播、藝術療愈研究。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數字媒介時代的文藝批評研究”(19ZDA269);2024年度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校企合作視角下智媒時代美育教育策略硏究”(2407292326);2024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青年項目)“機器學習賦能廣東鄉村色彩形象系統的構建研究——以珠三角地區為例”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