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成語“和光同塵”,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是:“和其光,同其塵。”這里的“光”,象征內心的智慧光輝、自身的卓越才華和獨特個性。這里的“塵”,并不是塵土、塵埃,而是隱喻紅塵,即人間煙火,現實生活中的人際紛繁與名利紛爭。
“和光同塵”的深意在于:柔和自己的光芒,不張揚,不炫耀;與世俗同塵共土,融為一體,不鋒芒畢露;謙虛低調,與世無爭,與人、與事、與環境和諧相處。
春秋時期,管仲是齊國的著名宰相。在年輕時,他并沒有顯露出過人的才能。管仲與鮑叔牙一起經商,常因資金不足而拿鮑叔牙的錢。鮑叔牙不僅沒有責怪,反而體諒地說:“管仲家境貧寒,他更需要這些錢。”管仲隱忍多年,待時而動,直到齊桓公需要賢能之人,他才展現出自己的謀略,輔佐其成就霸業。
三國時期,諸葛亮隱居于隆中,并未張揚自己的才華,而是過著“躬耕隴畝”的田園生活。他學識淵博,卻與山林同隱,與世俗同塵,直到劉備三顧茅廬,他才答應出山,并輔佐劉備成就蜀漢大業。
對內收斂鋒芒,對外謙遜處世,在適當時機展現非凡才能,成大事于無形。這種內外兼修的狀態,即使在今天,也依然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這光芒引導著人們在紛擾的環境中保持內心的從容與寧靜,讓人生的價值得以實現,讓人生的美好悄然綻放。
(編輯 斑比/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