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胡適先生十分熱心幫助他人,如太平天國史專家羅爾綱、著名作家林語堂,甚至賣芝麻餅的小販袁瓞等人,都曾受到過胡適的幫助。以至于“我的朋友胡適之”這句話成了社交界的一句口頭禪。
然而,胡適并不是對所有要求他給予幫助的人都伸出援助之手,對于有些人,他就毫不客氣地給予了拒絕,甚至登門者是他的老鄉(xiāng)也不例外。張意忠先生在他的《民國記憶:教授在當年》一書中記述道:“作為大學者的胡適,不擺譜,不拿腔,平易近人,親切隨和。可有時候,胡適卻絲毫沒有‘人情味’,并‘開罪’了不少人。胡適的家鄉(xiāng)在安徽省績溪縣上莊鎮(zhèn)。胡適成了社會上的知名人士后,上莊鎮(zhèn)的不少父老鄉(xiāng)親都希望胡適利用權勢、聲望為他們謀到好處,譬如介紹一份工作、安排一個職位、寫上一張條子之類。這在今天也很平常,何況徽州人素來講究‘勤奮斗、重教育、攀鄉(xiāng)黨’。然而,胡適卻讓他們大失所望。”
那么,一向熱心助人的胡適,為什么對待老鄉(xiāng)的求助如此“冷漠”呢?是因為胡適幫人是有自己的原則的,張意忠在書中寫道:“因為這個忙也好,那個忙也罷,胡適不是不幫,而是有條件的——凡是上門來的,都要拿出東西——不是金銀珠寶,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學問、能力,沒有一技之長的,沒有真才實學的,就只有打道回府了……就算是胡適……有了大權、實權后,他在聘任人員時也只看本事、品質,壓根不考慮地域疆界,不要說安徽績溪的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哪怕和胡家宅子一墻之隔的人,沒有‘料’,也休想得到照顧。”
胡適嚴格地執(zhí)行這條原則,不但對自己的老鄉(xiāng),就是對自己的親侄子也不網開一面,張意忠在書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胡適的侄兒胡思猷,大學畢業(yè),成績欠佳,學業(yè)平庸,沒有過硬的東西,卻想靠胡適謀個職。胡適問他有何著作,答曰,沒有。又問有何研究,答曰,沒有。胡思猷補了一句:‘大學剛畢業(yè)的人哪里有專門研究?’胡適聽罷頗不悅:‘既然你什么都沒有,那我就不能為你找事。我總不能對人家說,他是我侄子,你們必須給他安插一個位置吧。’”
胡適的熱心助人,讓我們看到了他為人的友善;而他對鄉(xiāng)鄰及親屬沒有“人情味兒”的表現,則讓我們看到了他在用人時恪守原則的認真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看上去有些不近人情,但無疑是他為人處世過程中一種內心的堅守,而這種堅守,是難能可貴的。
(編輯 雪彤/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