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堅強如山,甘于奉獻;她們擔當實干,沖鋒在前;她們不畏艱難,勇挑重擔;她們驚艷了時光,溫柔了歲月;她們是新時代的巾幗榜樣,是最美追夢者……在這個春意盎然的季節,我們迎來了第115個“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讓我們一起聆聽她們的故事,感受她們的力量,致敬每一位了不起的“她”!
從懵懂少女到桃李滿天下,從堅守安檢崗位一線到擔起科室重任,常婷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生動詮釋了鏗鏘玫瑰的主動擔當。
機場、地鐵、博物館……安檢區內一派忙碌,安檢員們各司其職,有條不紊地引導著熙熙攘攘的過檢人員有序通過。一雙雙專注堅定的眼睛,查看著成千上萬幅圖像;每天無數次彎腰起身,細致入微地檢查每一件過檢物品;無數次向過檢人員耐心解釋,不放過任何細節,確保每一項安全檢查措施落實到位……安檢員使命在心,責任在肩,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安保人的擔當,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故事。
在這些安檢員背后,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師資力量,一臺電腦、一把金屬探測儀、一臺X光機,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他們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將安檢員的責任與擔當融入日常教學之中,他們用樸實的語言寫下了為人民服務的堅定信念,為無數“職場小白”鋪設了通往成功的道路,助力他們提升業務技能、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幫助他們追逐心中的夢想。
首都實業投資有限公司所屬北京振遠護衛職業技能培訓學校(簡稱“振遠培訓學校”)的一級教師常婷便是其中之一。從懵懂少女到桃李滿天下,從堅守安檢崗位一線到擔起部門重任,她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巾幗不讓須眉的精神,生動詮釋了鏗鏘玫瑰的主動擔當。
“擔當、忠誠、使命”
1990年,常婷出生在河北張家口一個幸福的家庭。身為獨生女,她被父母捧在手心里長大,造就了她積極向上、樂觀活潑的性格。
2006年,16歲的常婷考入張家口市職業技術教育中心航空乘務與安檢專業。“初中畢業時,有這樣一個報考機會。這個專業在當時特別火,門檻也很高,要先進行一輪一輪面試,面試的涉獵面也非常廣,從形象、氣質、口才等等各個方面進行綜合考量,面試通過了才有資格參加文化課考試。”雖說面試通過率非常低,但常婷各方面條件都很不錯,品學兼優,是學生會的成員。“當時,不光我的班主任鼓勵我,學生會的老師也鼓勵我去試試,于是我就報了名。”常婷經過了一輪又一輪嚴格的面試,以優異的成績被錄取。
這是一所3年學制的職業高中,按照常婷的規劃,職高畢業后還會繼續深造,至少取得大學學歷。但高一時,父親的意外離世打亂了她的計劃。“爸爸走了,就剩下我和媽媽兩個人了,我不想媽媽那么辛苦,就想著早點參加工作,減輕媽媽的負擔。”
2007年,為了確保北京奧運會的公共安全,北京地鐵東直門站開始籌備成立全國首個地鐵安檢試點。彼時,常婷正值高二的實習階段,便報了名。“職高一般會在高二安排實習,是校企合作的一部分。當時地鐵安檢試點來我們學校招人,報名的同學有幾百個。老師建議我去試試,說新的事物未來可能會有新的機遇。”
這次嘗試徹底改變了常婷的人生軌跡,她接觸到了一個幾乎全新的領域。“因為這個崗位是全新的,所以一切都是從零起步。特警總隊的民警是我們的教員,教授我們安防知識和安檢技能。我記得我們當時用的設備有很多還是進口的,那些外國廠家的專家也會給我們授課,教我們使用規范和操作技能。培訓完后,還要統一考證,當時只有36個人取得了相關證件。”
2008年4月,常婷成為安檢培訓小教員之一,協助特警總隊對奧運會、殘奧會駐會安檢員進行安檢技能培訓。“當時我們考了小教員證,作為民警教員的助教,給北京奧運會的安檢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事實上,我們不僅要培訓新的安檢員,本身也是奧運會安檢一線的重要力量。”
2008年6月20日,隨著北京奧運會的臨近,北京地鐵東直門站實施了高級別的大型安全檢查,包括常婷在內的36名第一批地鐵安檢員正式上崗。7月1日,地鐵安檢正式在北京實施,首批安檢線路包括1號線、2號線、13號線和八通線。隨著安檢在各條線路鋪開,這36個人全部被分派到不同的站點擔任領隊,一邊開展日常安檢工作,一邊開始為各個站點培養新人。“實際上,我從一個需要老師教的高中生到去教別人的領隊只經過了不到1年的時間,從一名普通的安檢員到管理安檢隊伍也僅僅相隔不到1個月。這對于當時只有18歲的我來說,是脫胎換骨的變化,這1年里,我不僅獲得了專業知識和技能上的迅速提升,更是接受了思想的洗禮。我懂得了責任、擔當、忠誠和使命。安檢,看起來好像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但實際上卻關乎公共安全,我們小小的安檢工作是公共安保工作的重要力量。”
在18歲的常婷面前打開的是一個大大的世界。北京奧運會結束后,常婷因表現突出,獲得了北京市公安局頒發的第29屆奧運安保個人嘉獎及徽章。
北京奧運會結束后,常婷和同事們作為骨干力量被派往各線路擔任中隊長,分別負責各個線路的人員培訓及管理工作。“我記得我當時分的是5號線的其中一段。很多年后,我路過那個站點,地鐵站的站長居然光憑我的聲音就認出了我。十幾年過去了,我從一個十幾歲的小姑娘變成了兩個小姑娘的媽媽,身材、樣貌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站長居然還能聽出來我的聲音,當時真的非常感動。”
常婷之所以在十幾年之后還會被人記得,與她過硬的專業技能和嚴謹的工作態度不無關系。從曾經的嬌弱少女到安檢領域的“排頭兵”,常婷身上有一股子韌勁,“我平時大大咧咧的,是個很好說話的人,但在工作中我就是個女漢子。雖然當時我年紀小,但我知道我身上的擔子有多重,我必須要對我的工作負責,對我的工作忠誠。使命在心,責任在肩,我要和我的隊員們一起,把好每一道關,這是我們必須堅守的底線。”
“博學為師,德正為范”
2010年,常婷成為振遠培訓學校的一員。該培訓學校籌建于2005年,依托振遠護衛崗前培訓的需求,設有保安員、押運員崗前培訓,保安員等級培訓,基層骨干在職輪訓等培訓課程,如今已建立起富有振遠護衛特色的保安行業職業技能培訓體系。
“自從我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安檢教育的一線,之前是在項目一線,現在是在培訓學校,身份不同,但從事的工作從來沒有變。”在振遠培訓學校,常婷負責安檢培訓工作。因專業知識及業務技能過硬,她曾作為北京市保安師資力量培訓班安檢講師對各校老師進行培訓,并多次在全國兩會等重大會議期間,協助開展對值勤安檢員及駐會民警的安檢培訓工作,贏得了諸多贊譽。
如今,常婷已是振遠培訓學校的一級教師。作為一名安檢教員,為了保證每一位學員都能夠熟練掌握專業技能,順利通過考試并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中認真負責,常婷堅持“以教學質量為保證”的原則,將學生的考試通過率做為衡量自己教學水平的標準,認真施教。“當看著一批批學員帶著燦爛的微笑或含著不舍的淚花向我們鞠躬致謝和道別時,我和每一名教員心中都有著同樣的一個詞匯——值得,往日的汗水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們送走的不僅僅是學員,更多的是對于我們工作的忠誠!”
培訓學校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戰略需求為導向,“博學為師,德正為范”,這是常婷的座右銘。她深知,在知識更新日益迅速的當下,要想培養出復合型人才,自己首先要成為復合型人才;若想教授學生一滴水,自己必須擁有一潭持續更新的泉水。
作為學校安檢技能培訓的學科帶頭人,常婷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樹立新目標,主動參與教師職業技能培訓,把握住每一個提升自我、充實自我的機會,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能力。她不斷與同事分享探討,總結出適合自己課程的培訓心得,應用于教學實踐中,為培養社會所需的安檢人才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事們都知道,常婷是一個愛問問題的人,她常常就一些疑點難點請教身邊的老師和前輩,經常在課后征求學員和同事們的意見和建議,并積極改進,不斷完善,讓自己的課程和教學方式不斷精進。
事實上,很多學員都很喜歡上常婷的課,這也是常婷不斷努力創新教學方式的結果。“我剛到培訓學校的時候,學員往往會比我年齡大,有的比我大很多。如何樹立教師的權威是當時我遇到的最大的困擾。為此,我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及風格,尋找出學員們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和模式,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
常婷也深知榜樣的力量。“教員往往會是學員的參照系,所以我們只有不斷取得新的成績,才能讓學員們走得更好、更遠。”為此,她積極參加北京市“職業技協杯”職業技能競賽,并榮獲保安員決賽第七名的優異成績;在演講比賽中也屢獲殊榮,最佳成績為第一名。此外,她還積極參與其他各類活動,并在年度評選中多次被評為工會積極分子。
如今,常婷已過而立之年,早已褪去了當初的青澀,但面對新一代的學員,又有了新的教學挑戰。“現在的年輕學員知識面比較廣,個性比較突出,他們是更自我的一代。”為了應對不斷變換的教學需求,常婷的教學方式也在日新月異,她運用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創新課件,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趣味性,讓學員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成果。
“一個人的工作能力高低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受教育程度高固然有一定優勢,但如果因此就沾沾自喜,不注重培養自己的工作能力,終究還是會被社會淘汰。相反,學歷低的人也不要自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彌補理論知識的不足。”2011年,常婷拿到了河北師范大學的大專學歷,2014年拿到了北京語言大學的本科學歷。常婷通過不斷努力,終于圓了自己的大學夢。“其實這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我想在這個新的起點上有新的作為。”
“無論是安檢員還是安檢教學,我們的工作都是重復性的,今天要干昨天干過的,明天還要干今天干過的。我們的對手往往是昨天的自己,我們的目標也是明天更好的自己。”常婷認為,“一名教師的素養,不是隨著工齡增長和職務提升而自然提高的,要不斷地進行修養和錘煉。教師的素養,是終身實踐的‘必修課’,不是可有可無的‘選修課’;是必須時時精進、事事磨煉的,不是一勞永逸、坐享其成的。進步如針挑土,退步如水推沙。”
行動源于內心,力量生于堅定意志。從業18年來,常婷始終保持初心,用無私愛心和專注匠心播撒希望之種,詮釋了一個教師對職業的堅守和執著。如今,常婷的學員遍布各個領域,有的已成為公司的中堅力量,有的擔任了區域負責人,有的進入了公司的核心團隊。這些優秀的學員,都是她用愛心和匠心培育出的碩果,也是她為教育事業辛勤付出的最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