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崇尚“創造性破壞”的韓國央行總裁痛批“韓國過去十年無新產業”時,心里最發毛的其實該是日本的經濟產業省。昔日那臺精密運轉的工業機器,用索尼隨身聽和豐田汽車征服世界,如今它卻發出刺耳的摩擦聲—齒輪被老齡化銹蝕,燃料因人口萎縮而枯竭,連儀表盤上的數據都開始倒轉。
與美國的對比最觸目驚心。30年前日本經濟總量高至美國七成,彼時東京銀座的地價能買下整個加州。如今,美國已膨脹至29.2萬億美元,日本卻僅有4.1萬億,不足對方1/7。如果說美國是穿著火箭靴的科技新貴,日本更像是拄著拐杖的退休職員—30年過去,日本人均GDP從美國的1.5倍跌至不足四成,還被韓國和中國臺灣超過。
與德國的較量更顯苦澀。“歐洲工業心臟”去年的經濟總量,甩開日本6000億美元。就像兩個馬拉松選手,德國雖步履沉重卻穩步前行,日本則在匯率風暴中不斷被吹離賽道(最近的日元升值似因“特朗普效應”而起)。
至于中國,這場競賽已變成降維打擊。當日本在0.1%的增速里掙扎時,中國5%的增長引擎噴薄出約18.9萬億美元經濟總量。在新能源汽車、光伏等前沿重點領域,日方連中方的尾燈都看不見。《哪吒之魔童鬧海》的票房,儼然是日本最賣座動畫電影《鬼滅之刃:無限列車篇》的近20倍。
三大結構性難題纏住了當今日本,它試圖跳脫,卻左支右絀,被纏得更緊。
第一根絞索是人口雪崩。日本人口正以每兩分鐘消失一人的速度萎縮,65歲以上老人占比突破三成,養老院數量已超過便利店。經濟“縮水循環”下,消費市場如泄氣皮球般干癟,年輕人自嘲“平成廢物”,不敢生育。去年新生兒數量降至72萬,10年里減少三成。東京街頭的自動販賣機比嬰兒車更多,貨架上的成人紙尿褲銷量超過奶粉。
第二根絞索是貨幣陷阱。美聯儲加息風暴中,日元像斷線風箏般貶值,10年間對美元腰斬。表面看,弱勢日元提振了豐田的出口報表(2023年豐田集團凈利潤高達342億美元),實則讓能源、糧食高度依賴進口的普通家庭苦不堪言,就像給垂危病人注射興奮劑,短期數據回暖的代價是掏空身體根基。
第三根絞索是產業空心化。曾經引以為傲的電子產業,如今夏普賣身、東芝解體,索尼重心轉向海外;日系車在電動化浪潮中節節敗退,去年日本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及中國1/10;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和人形機器人賽道,日本也落后于中國。軟銀等大企業轉向美歐投資,日本實際工資連續4年下降,去年破產企業突破1萬家。昔日的“制造王國”,正淪為全球產業鏈的零件供應商。
歷史總是充滿黑色幽默。100多年前的阿根廷,也曾是人均收入世界第七的優等生,卻因沉迷農產品出口、忽視產業升級,最終墜入中等收入陷阱。今天的日本,把經濟命脈系于匯率波動和美國市場。當它用軍費增長(新財年飆升約10%)代替產業革命,不啻是親手將平成時代的遺產典當給未知的明天。誠然,地震多發的日本近年很不走運。福島核事故的陰影至今揮之不去,像一塊沉重的鉛板壓在政府肩上。14年過去,核污染水排放爭議方消,善后花費逾23萬億日元,相當于3年的國防預算。這期間,自民黨接連曝出“賞櫻會”丑聞、統一教會獻金案、安倍派系吃政治集資回扣等丑聞,政府公信力跌入谷底—好似一臺老舊電視機,畫面閃爍不定,聲音時斷時續,觀眾早已失去耐心。
國際舞臺上,日本也像東京塔上褪色的霓虹燈,光芒日漸黯淡。石破茂首相幾番求見特朗普,好不容易換來一句“不加關稅”的承諾,轉眼就被美國鋼鐵關稅大棒打得暈頭轉向—仿佛一位曾經叱咤風云的武士,如今只能跪坐在榻榻米上,看著墻上的武士刀慢慢生銹,與當年敢對美國說“不”的日本判若兩國。
“浮沉同世,潮起待新。”站在時代的十字路口,日本像一位躊躇的老人,回望昔日的榮光,又不得不直面現實的困境。不知這個東方鄰國能否再重拾“匠人精神”,在變革中尋找新生,這便是歷史的殘酷一面,一步落后,滿目殘陽,對每一個春風得意的新興國家,都是一種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