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經腹膜前疝修補術(TAPP)與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EP)治療中老年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及對患者術后復發情況的影響,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方法 于貞豐縣民族中醫院篩選其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中老年腹股溝疝患者,按照隨機亂數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的30例患者實施TAPP,觀察組的30例患者實施TEP。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臨床療效、并發癥發生情況及術后復發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長、首次下床時間、總住院時長均短于對照組(均Plt;0.05)。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均Plt;0.05)。結論 針對中老年腹股溝疝患者,采用TEP療法能夠顯著提升手術成效,加速術后康復步伐,從而精簡治療流程,有力遏制術后并發癥的出現,同時并未導致復發風險顯著提升,是一項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的優選方案。
【關鍵詞】經腹膜前疝修補術;全腹膜外疝修補術;中老年腹股溝疝
【中圖分類號】R65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665.2025.06.0048.03
DOI:10.3969/j.issn.2096-2665.2025.06.015
腹股溝疝多發生在腹股溝區與下腹壁交界處的S角區域,可將其分為腹股溝直疝與腹股溝斜疝兩類,該病多見于老年人群,且男性為主要發病群體,隨著患者年齡增長,其發病率不斷上升[1]。中老年人腹壁較脆弱,部分肌肉出現退行性病變,咳嗽、便秘等原因均會引起腹內壓增高,從而導致疝氣[2]。腹股溝疝發生后易造成疝囊容積增大、疝內容物壞死等問題,會引起嚴重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需及時進行手術治療[3]。傳統的腹股溝疝修補術是目前臨床常用的張力縫合修補操作,雖可減輕病情,但對正常組織的影響較大,具有疼痛明顯、恢復緩慢、易復發等不足,還易引起一系列并發癥[4]。近年來,經腹膜前疝修補術(transabdominal preperitoneal prosthesis, TAPP)和全腹膜外疝修補術(total extraperitoneal herniorrhaphy, TEP)逐漸應用于臨床。但關于兩種術式應用于腹股溝疝的效果比較研究較少,基于此,本研究將TAPP與TEP應用于中老年腹股溝疝患者的治療中,針對兩種術式的臨床療效及術后復發情況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于貞豐縣民族中醫院篩選其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中老年腹股溝疝患者,按照隨機亂數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為3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7例;組內最小年齡為41歲、最大年齡為80歲,平均(69.76±1.54)歲;疝氣類型[5]:直疝23例,斜疝7例。研究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組內最小年齡為40歲、最大年齡為81歲,平均(69.15±1.78)歲;疝氣類型:直疝24例,斜疝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組間可比。本研究經貞豐縣民族中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⑴參照相關診斷標準及臨床檢查確診為腹股溝疝[5];⑵存在疼痛、墜脹、輕度疼痛等臨床癥狀;⑶符合各自手術適應證[5];⑷具有良好的認知和交流能力,可配合治療。排除標準:⑴存在凝血功能障礙或其他血液系統疾病者;⑵存在惡性腫瘤,且無法進行外科治療者;⑶存在腹部手術史者;⑷存在免疫功能障礙者;⑸術前存在高血壓病史,且血壓控制不良者。
1.2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由同一組麻醉醫師和手術醫師進行手術操作,均采用氣管內插管全身麻醉。對照組患者實施TAPP治療:于臍緣上5 cm作一切口作為手術入路,將12 mm穿刺鞘管通過臍孔進行穿刺放置,將CO2氣體充入致腹壓達13~15 mmHg(1 mmHg=0.133 kPa),檢查無誤后于肚臍水平線兩側腹直肌外側分別再作兩切口,分別置入5 mm套管形成觀察孔,觀察疝的情況并定位。于距離內環口上緣約2 cm處切開腹膜,分離并游離腹膜前間隙,剝離疝囊,若疝囊進入陰囊或體積較大可將其橫斷,將6 cm×11 cm補片[強生(上海)醫療器材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53133097,型號: PVM2S3]置于腹膜前間隙完全覆蓋恥骨肌孔區,使用生物膠將其貼合,若為直疝或腹膜缺損gt;3 cm,以釘槍將補片與韌帶、恥骨結節、腹直肌外緣和聯合肌腱釘合,完成后關閉腹膜,創面止血,排氣后觀察補片情況,確認無誤后拔除穿刺套管,關閉氣鏡,放出CO2使腹壓至正常水平,關閉腹直肌前鞘及切口。
觀察組患者,采取TEP治療方案:首先,在臍緣下方做約2 cm的切口,作為手術操作的起始點。接著,切開并深入分離,直至腹直肌與后鞘之間的空間,隨后拉開腹直肌,確保腹膜外間隙得到充分的游離。采用鈍性分離技術處理疝囊,并利用鏡推技巧構建腹膜前的操作空間。隨后,在臍部切口處插入10 mm的套管針,并使用7號絲線進行穩固縫合,以此為基礎建立起氣腹環境,同時保持腹壓在10~12 mmHg的穩定范圍內。接下來,在臍下中線的三等分點上分別穿刺置入兩個5 mm的套管針,進一步分離腹膜前間隙,使恥骨結節和恥骨梳韌帶得以清晰暴露。在鏡下精確識別腹壁下動脈的位置后,向外側方向繼續分離間隙,以明確疝囊的突出點,并進行疝囊的剝離操作。為全面暴露恥骨肌孔的所有結構,進一步擴大腹膜前的操作空間,將15 cm×15 cm補片[強生(上海)醫療器材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53133097,型號:PVM2M3]完全覆蓋全部恥骨肌孔,排氣后觀察補片情況,確認無誤后拔除穿刺套管,關閉氣鏡,放出CO2使腹壓至正常水平,關閉切口。
1.3 觀察指標 ⑴圍手術期指標。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長、首次下床時間及總住院時長。⑵臨床療效。根據患者臨床癥狀情況判定臨床療效,顯效:患者的疝囊及所有臨床癥狀、體征全部消失;有效:疝囊全部消失,但有輕度癥狀;無效:患者的疝囊及其臨床癥狀、體征無顯著好轉,或病情進一步加重[6]。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⑶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并統計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切口感染、尿潴留、局部異物感、陰囊水腫,并計算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率=并發癥總發生例數/總例數×100%。⑷術后復發情況。術后6個月,通過門診、電話、網絡等方式對兩組患者進行為期2年的復查隨訪,統計兩組患者在隨訪期間的復發情況。術后總復發率=術后總復發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使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計算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長、首次下床時間、總住院時長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lt;0.05),見表3。
2.4 兩組患者術后復發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總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見表4。
3 討論
腹股溝疝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疾病,腹股溝部位特殊,因此情緒激動、排便用力等因素均會引起該疾病,而中老年人群免疫力低下,腹壁相對薄弱,同時伴有基礎疾病,易出現肌肉萎縮等癥狀,患病率相對較高[7-8]。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腹股溝疝,其中傳統的疝氣修補技術應用最廣泛。然而,該術式需進行高風險結扎操作,其張力過大,會引起一系列并發癥,患者術后疼痛程度較高,恢復時間較長,愈合緩慢,因此患者接受程度較低。TAPP與TEP是新型微創術式,其創傷小,且引起的疼痛程度較輕,不會造成局部牽扯感,可改善多次復發或隱匿性疝[9-10]。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排氣時長、首次下床時間、總住院時長均短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TAPP術式需進行腹膜切口操作,術中為避免補片植入后出現卷曲折疊,要求使用疝固定器和生物膠固定補片,術后還需再次縫合腹膜。因此易延遲手術時間,且對患者機體造成的醫源性受損面積也更大,進而導致術后下床時間和總住院時間更長。而TEP直接進入腹膜前間隙而不會進入腹腔,其解剖視野與TAPP相當,又可避免釘合器及縫合腹膜的步驟,減少手術時間。
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TEP、TAPP均屬于無張力疝修補術,通過在患者腹壁較薄弱區域置入補片,固定腹壁,利用周圍肉芽組織增生永久封閉疝缺損區,進而達到良好的修補效果[11-12]。TAPP需在腹腔內打開腹膜,解剖腹膜前間隙,將補片釘合,最后縫合關閉腹膜;TEP術采用免縫合技術,術中觀察不會受到腹膜的阻隔,鏡下解剖結構清晰,可及時觀察出血點等意外情況,修復薄弱組織也更精準,不僅可充分保持患者腹膜完整,同時也更符合人體解剖特點。但有研究指出,TEP手術操作空間小,在處理粘連程度較高的復發疝或巨大的陰囊疝時存在一定的困難[13-14]。因此,TEP術式對術者技術要求更高,學習曲線要求更長。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TEP通過肌肉筋膜平面空間,在腹肌和外側腹直肌之間進行操作,不直接進入腹腔,可減少對腹腔內結構的干擾和損傷。此外,由于手術在腹肌和外側腹直肌間進行,視野相對局限,但這也意味著手術操作更加集中,減少損傷周圍組織和器官的風險。因此,手術過程中較少涉及腹腔內的組織和器官,減少手術對機體創傷,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風險。有研究顯示,TEP屬于無張力操作,術中對患者造成的損傷較少,術后復發率較低,因此接受程度較高[15]。而本研究結果顯示,TEP與TAPP復發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這提示TAPP與TEP術式均可成熟運用至臨床,并未明顯增加復發風險。
綜上所述,針對中老年腹股溝疝患者,采用TEP療法能夠顯著提升手術成效,加速術后康復步伐,從而精簡治療流程,有力遏制術后并發癥的出現,同時并未導致復發風險顯著提升,是一項值得在臨床實踐中推廣應用的優選方案。
參考文獻
朱響,梅擁平,王馨,等.經腹腔鏡與開放式腹膜外間隙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成人腹股溝斜疝的療效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 34(10): 1412-1415.
高春雷.腹腔鏡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治療中老年腹股溝疝患者的臨床效果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 2022, 28(5): 126-127.
王立超,朱鴻虹.兩種腹腔鏡下疝修補術對中老年腹股溝疝患者術后康復進程及安全性的影響[J].浙江創傷外科, 2022, 27(3): 571-573.
都敏,苗藝譯,唐光華,等. TAPP與TEP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20, 12(14): 148-150.
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疝與腹壁外科學組,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疝和腹壁外科醫師委員會.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年版)[J].中華外科雜志, 2018, 56(7): 495-498.
肖云龍,湯勁松.不同手術治療方式治療腹股溝疝氣的臨床效果比較研究[J].系統醫學, 2018, 3(24): 111-113.
劉嘉欣,李汝紅,于海東,等. TAPP與TEP對腹股溝疝術后慢性疼痛的影響[J/CD]. 中華腔鏡外科雜志(電子版), 2016, 9(2): 121-123.
王海波,何大勇.中老年腹股溝疝患者微創修補術后復發的影響因素分析及預防建議[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23, 26(2): 131-135.
金艷林. TAPP、TEP與開放式腹股溝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對比[J].中外醫學研究, 2023, 21(19): 25-29.
彭延春,趙司衛,劉祥堯. TAPP、TEP及IPOM 3種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復發疝的臨床對比研究[J].實用醫學雜志, 2019, 35(6): 950-953.
唐建坡,李巖,張洪銘,等. TAPP與TEP治療成人腹股溝疝的效果及對預后恢復的影響[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22, 22(18): 3587-3590.
王伯軍,史永光,孫冬. TAPP、TEP與開放無張力疝修補術治療腹股溝疝的對照研究[J].當代醫學, 2020, 26(15): 68-70.
郭國東,李文健,劉象林. TEP與TAPP治療腹股溝疝的臨床效果及炎性因子比較[J].中國醫藥指南, 2022, 20(33): 13-16.
李路. TAPP與TEP治療腹股溝疝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23, 17(17): 47-49.
胡安然,黃華龍,鄭志銘,等.腹腔鏡全腹膜外疝修補術治療腹膜前修補術后復發疝10例[J].中國微創外科雜志, 2024, 24(9): 638-641.
作者簡介:楊勝富,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研究方向:普外科相關疾病的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