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僅要有正確的思想指引和務實的政策措施,還要有行之有效的工作策略和方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重要場合,從不同方面闡釋了“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法論。對領導干部來說,準確理解“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哲學智慧,充分掌握這一工作方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有所為”“有所不為”是一對相反相成、充滿辯證法精神的方法論概念。“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觀點在《論語》《孟子》等儒家經典著作中均有闡釋,其表達的中心思想是君子心中要有明晰的是非善惡標準,清楚何事應當做、何事不應做。“有所為有所不為”蘊含著科學的工作方法論。一方面,它強調要抓住機遇、勇于實踐探索,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擔當作為,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另一方面,它強調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在工作中要有所舍棄,不做或者暫時不做某些事情。綜合起來看,這一工作方法要求領導干部審時度勢、適當取舍,在應當做一些工作時主動擔當,在不應當做一些工作時堅持原則和底線。
“有所為”要求領導干部發揚歷史主動精神,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增強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唯物辯證法強調,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許多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往往決定著事物發展進程。抓住主要矛盾帶動全局工作,既是唯物辯證法的內在要求,也是我們黨一貫倡導和堅持的工作方法論。當前,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的期待,領導干部必須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抓改革、促發展,時刻掌握戰略主動權。在進一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中,要聚焦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矛盾,堅持把解決重大體制機制問題放在突出位置,攻堅克難、破障闖關,不斷拓展改革的廣度和深度。在推進產業發展的工作中,要結合本領域、本單位實際,牢牢把握自身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并將其與本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結合起來,找到符合本地區實際的高質量發展路徑。總之,領導干部要善于運用矛盾分析法,緊扣中心、分清主次、抓住重點、精準發力,牢牢把握“有所為”的正確方向。
“有所不為”不是不作為,而是要求領導干部站穩立場、堅守底線,實事求是地確定發展思路。堅持“有所不為”的工作方法論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面對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毛澤東就提出“我們不要四面出擊。四面出擊,全國緊張,很不好。我們絕不可樹敵太多,必須在一個方面有所讓步,有所緩和,集中力量向另一方面進攻”。進入新時代,各地產業水平、發展條件各不相同,高質量發展必然呈現不同樣式。東部地區經濟基礎好、科研水平高,有條件進行原始創新、集成創新、開放創新,發展高技術制造業;西部地區發展基礎相對薄弱,但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適合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如果只是守著獨特的優勢和資源,不思考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偏要在不該為、不能為的事上盲目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那么這樣的“有所為”最終只會適得其反。一些領導干部的政績觀之所以會出現偏差,其癥結就是在本應“有所不為”的事上“盡力而為”,搞徒有其表的“形象工程”、勞民傷財的“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都是以“短、平、快”代替“長、遠、實”,本質上是錯誤政績觀支配下的急功近利和貪圖虛名,帶來的是極大的資源浪費,既影響一個地區和領域的長遠健康發展,也嚴重損害人民群眾利益,從根本上背離了推進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不為空想所誤、不為虛名所惑,堅持“有所不為”,才能“大有所為”,確保“所為必成”。
可見,把握好“有所為”與“有所不為”,關鍵在于站在什么立場、什么角度看問題。只有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站在全局的角度考慮自身發展定位,而非只顧個人名利得失、只盯著腳下的“一畝三分地”,才能找準發展方向。
當然,時與勢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所為”與“有所不為”在一定情況下也會互相轉化。這就要求領導干部以發展的眼光審時度勢,只有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主動應變,才能更好把握“有所為”與“有所不為”的時、度、效,從而站穩腳跟、搶占先機。做到“有所為”與“有所不為”,根本是在回答如何讓主觀與客觀相符合的哲學命題,背后蘊含的是戰略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和過程思維。領導干部要把握好“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工作方法,深刻認識和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在該“有所為”時敢為善為,在該“有所不為”時保持定力。
(摘編自《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