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這個“離海最遠的地方”,海鮮運輸和保鮮面臨挑戰。從江浙沿海地區運輸海鮮到新疆,單程平均運距超過2500千米,運輸時間可能超過一周,具體取決于運輸路線和方式。因此,運輸費用也較高,尤其是空運。然而,新疆的水產養殖業找到了新出路,特別是在羅非魚、南美白對蝦和青蟹養殖方面取得了顯著突破。現在,新疆人民無需依賴長途運輸,也能享受到各種海鮮了。
2024年春季,新疆和田縣從江蘇引進了3萬噸蟹苗,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鹽堿地上進行養殖。經過四個月的精心培育,這些“沙漠螃蟹”成功上市。養殖水源主要來自地下水、河流引水和雨水收集,通過循環利用和節水技術,實現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和田縣的“沙漠螃蟹”項目巧妙利用了當地鹽堿地的礦物質特性。通過調整鹽分、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模擬出適宜螃蟹生長的類似海水環境。同時,還采用了水資源循環利用技術,不僅提高了水資源的使用效率,還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這種創新的養殖模式減少了對遠洋海鮮的依賴,為新疆農業的多元化發展開辟了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