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字面上理解,那些黑暗、不發光的物質都可以叫暗物質。在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暗物質”。
1844年,德國天文學家貝塞爾觀察天狼星的運動時,發現它的軌跡呈波浪形。他猜想,可能有一顆看不見的星星與天狼星組成雙星系統。這顆看不見的星星在當時可以被視為那個時代的“暗物質”。后來,隨著望遠鏡觀測能力的提升,人們發現了一顆叫天狼 B的白矮星,它是天狼星的伴星。另一個例子是海王星的發現。當時人們發現天王星的軌道有些異常,英國的亞當斯和法國的勒威耶提出在天王星軌道外還有一顆大行星。后來,人們將望遠鏡對準預測的天區,發現了海王星。
這些曾被認為是暗物質的天體,在觀測手段改進后,被證實是一些表現暗弱的普通天體。但是現在科學家發現,宇宙里確實存在一種真正的暗物質。暗物質的證據來自對星體運動的測量。在太陽系中,行星繞太陽運轉的速度隨著距離的增加而減小,這完全符合開普勒定律。然而,當我們觀察像M33這樣的星系時,發現越往外的天體繞星系中心轉動的速度反而越快。這與理論預測完全不同。為了解釋這種現象,科學家推測在那些黑暗、不發光的區域存在暗物質。這就是現代意義上通過天文學觀測間接發現的宇宙中的暗物質。
有人可能會問,如果我們的觀測能力提高,這些暗物質是否也會變成明物質?科學家也在思考這個問題。但是經過大量研究發現,這些暗物質的物理性質與普通物質完全不同:即使用更大的望遠鏡、更精確的觀測設備,也無法直接“看到”暗物質。這就是暗物質神秘的地方。
基于大量的天文學觀測,科學家建立了宇宙的標準模型。根據這個模型,宇宙始于約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目前宇宙還在膨脹。宇宙的成分是這樣的:普通物質約占5%,暗物質約占25%,還有約70% 是性質更為奇特的暗能量。
換句話說,人類過去幾千年的探索實際上只觸及了宇宙約5%的內容,剩下約95%的宇宙對我們來說還是完全未知的。科學家通過計算機模擬給出的宇宙中暗物質的分布圖像,雖然不一定絕對準確,但它展示了我們目前對暗物質分布的理解。
既然宇宙中有這么多暗物質,為什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呢?這是因為暗物質的分布非常稀疏。如果我們把整個地球這么大體積里的暗物質加起來,總質量只有約0.5千克。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不到暗物質的存在。但是,如果我們把視野放大到銀河系,情況就不同了。銀河系中的暗物質質量是恒星和氣體物質總質量的10倍左右。
雖然密度很低,但這些暗物質粒子都在快速運動,速度大約是每秒數百千米,與太陽系在銀河系中的速度相當。據估算,每秒鐘約有1 億個暗物質粒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不過不用擔心,因為暗物質粒子幾乎不與普通物質發生相互作用,我們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
那么,暗物質到底是什么?這是目前科學研究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根據我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普通物質是由基本粒子構成的。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構成,質子和中子還可以分解成夸克。目前,夸克是我們所知的最基本的物質層次。然而,在已知的粒子中,沒有一種可以合理地解釋觀察到的暗物質的性質。因此,科學家猜測暗物質很可能是一種全新的、我們目前完全不了解的粒子。
為了探測暗物質,科學家采用了三種方法。

地下直接探測實驗是各國科技競爭的前沿陣地。全世界有很多這樣的實驗正在進行。我國在四川西昌錦屏山隧道下創建了兩個直接探測實驗:清華大學牽頭的“盤古”實驗和上海交通大學牽頭的“熊貓”實驗。這兩個實驗的靈敏度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在間接探測方面,我國于2015年發射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2021年7月,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建成,該觀測站也可以用來間接探測暗物質。
此外,由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領導的阿爾法磁譜儀實驗,也在國際空間站上進行暗物質探測。在空間站的宇宙線實驗中,科學家觀察到了一些反?,F象。例如,阿爾法磁譜儀和“悟空”號衛星都測量到了一些目前難以解釋的數據。有些科學家提出用暗物質來解釋這些數據,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可能有其他解釋。
遺憾的是,盡管科學家進行了幾十年的探索,暗物質探測的進展仍然較遲緩。在地下直接探測實驗和粒子對撞機實驗中,還沒有看到暗物質存在的明確跡象。
這些結果表明,暗物質的探測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為了取得突破,我們需要繼續改進觀測設備和實驗技術。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有機會建造一些世界級的天文設備。其中,貴州平塘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此外,河北興隆的郭守敬望遠鏡、青海德令哈的毫米波望遠鏡、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云南麗江和青海冷湖的光學天文觀測設施,以及部署在南極冰穹上的望遠鏡等,這些設備為我們探索宇宙提供了強大主力。
在空間天文方面,我國也取得了長足進展。從20 世紀70年代的高空氣球實驗,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載人航天工程,再到2000年以來的嫦娥探月工程,我國的空間天文發展進入了快車道。2015年“悟空”號衛星發射后,我國又陸續發射了“慧眼”衛星、“極目”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衛星等。2024年,我國還發射了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和中法合作的 SVOM衛星。未來,有望在我國空間站上建設大型的巡天望遠鏡。

若是在地上開展暗物質探測實驗,探測器接收到的信號會淹沒在宇宙射線的信號中,研究人員無法分辨。
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是目前世界上巖石覆蓋最深的深地實驗室,對宇宙線μ子具有良好的屏蔽作用,具有極低的宇宙線通量,因此適用于開展對稀有物理事件的探測實驗。
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垂直巖石覆蓋厚度達到 2400米,為世界最深,而且可以開車直接進入,交通便捷,綜合條件可謂世界一流。
深地實驗室的低宇宙線強度和低輻射本底等特性有利于暗物質探測。
科學家將暗物質分為冷暗物質、溫暗物質和熱暗物質。暗物質還有溫度?其實,這里的冷、溫和熱,描述的是暗物質粒子在早期宇宙中的運動速度,而非真實溫度。科學家可以利用模型模擬出不同類型暗物質作用下宇宙物質的分布,從而推斷暗物質的“冷熱”。

讓我們來看看科學研究一般遵循的三個步驟:發現現象、總結規律、提出理論。
例如,第谷通過大量的天體觀測積累了豐富的數據。他的學生開普勒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提出了行星運動三定律。后來,牛頓提出萬有引力理論,解釋了為什么行星會按照開普勒定律運動。
另一個例子是宇宙學中的紅移現象??茖W家發現,遙遠天體發出的光譜線普遍向紅端移動,這就是紅移現象。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哈勃定律,指出越遠的天體退行速度越快。后來,美國宇宙學家伽莫夫等人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論,解釋了為什么會出現哈勃定律描述的現象。
暗物質研究可能也會遵循類似的路徑。我們已經觀察到了許多天體系統中的引力異?,F象,并總結出了一些規律?,F在,我們可能正在進行第二步。至于第三步,我們能否提出新的理論來解釋暗物質的本質,還有待探索。
暗物質問題是當前最重大的科學問題之一。對其本質的認識必將帶來新一輪的科學革命。然而,盡管暗物質的發現已有近百年歷史,但從實驗上探測暗物質仍是一項極具挑戰的任務。這可能需要再花費一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需要幾代人的艱苦努力,才有可能最終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