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30年代初,年僅22歲的自然學家查爾斯·達爾文登上了英國皇家海軍的“小獵犬號”雙桅橫帆船,開啟了一段被后人不斷傳頌的環球科考。在一次遠離大陸的航行中,他驚奇地發現,這艘孤獨航行的帆船上,竟布滿了阿根廷特有的小紅蜘蛛。在日記中,他記錄了他對這些小生靈來源的困惑:“我不知道它們是從哪里來的,這里離最近的陸地也有 60英里(近100千米),所以我猜測它們是憑借風飛過來的。”
科學家對這些蜘蛛飛行之謎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很多時候蜘蛛都把蛛絲當作了“熱氣球”:蜘蛛會爬到較高的位置,如樹枝或草葉的頂端,踮起“腳”尖,噴射出長長的蛛絲,隨后借助上升氣流,隨風飄蕩,實現遷移。

如今,科學家發現,蜘蛛不僅能憑風飛行,還能利用大氣電場飛行。在無風的環境中,大氣中的電場為蜘蛛提供了額外的“推力”。這種電場來源于地面和高空電離層之間的電勢差:晴朗天氣下,每上升1米,電勢差就增加100伏特,而在雷暴天氣中,電勢差可高達1 萬伏特。
為了驗證蜘蛛是否能利用電場飛行,科學家設計了一個實驗。他們將蜘蛛置于一個封閉容器中,隔絕外部電場和空氣流動,然后在容器內施加與自然環境一致的電場。
科學家發現,電場開啟時,蜘蛛能夠飛行;在蜘蛛飛行過程中切換電場的開關,蜘蛛的飛行高度也隨之變化。此外,蜘蛛在起飛前會做出一個獨特的動作——踮“腳”,這表明蜘蛛利用電場是有意識的。

蜘蛛感知電場的機制與它們的“聽毛”有關。這些細小的毛發對電場變化敏感,當電場變化時,“聽毛”的朝向也會隨之變化,從而幫助蜘蛛判斷飛行時機。
此外,科學家推測,當蜘蛛吐絲時,蛛絲與空氣摩擦會帶上負電荷。在電場的作用下,負電荷被上方的正電荷吸引,拉動蜘蛛升空。
在特定的天氣條件下,如雷雨天氣,大氣電場強度顯著增強,蜘蛛御電飛行的能力更加顯著。這意味著在某些時刻,蜘蛛很可能會突然從天而降。對于蜘蛛恐懼癥患者來說,這可能不太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