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友人贈送了幾只青蟹。看著鮮活的大螃蟹,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我忍不住想通過CT來看看青蟹和大閘蟹的內部結構,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一下:是吃青蟹劃算,還是吃大閘蟹更劃算。本次掃描使用第三代雙源 CT進行。
在“吃貨”眼里,青蟹和大閘蟹都是餐桌上的絕佳美味。但從生物學家的視角來看,它們二位可謂身份迥異。青蟹和大閘蟹雖同屬甲殼綱,但“門第”不同:青蟹歸屬于梭子蟹科青蟹屬,該屬中又以鋸緣青蟹最為常見;而大閘蟹則隸屬于方蟹科絨螯蟹屬,學名為中華絨螯蟹,是絨螯蟹家族的代表成員。所以說,雖然它們長得都“蟹模蟹樣”,但身份卻完全不同。
從外觀上看,青蟹和大閘蟹很容易區分。青蟹個頭更大,殼寬且呈青綠色,摸起來非常光滑。它們的鉗子強壯有力,第一對蟹足呈鈍圓形,非常適合捕捉獵物。青蟹主要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的咸淡水交界區域,如泥灘和河口等地。相比之下,大閘蟹的體形相對小些,顏色多為灰綠色或棕色,背殼上有顆粒狀的突起。大閘蟹的鉗子上布滿濃密的絨毛,尤其是成年的雄性個體,因此也被稱為“絨螯蟹”。它們主要棲息于淡水湖泊和河流中,是地地道道的淡水蟹。

CT掃描是一種無損檢測技術,能在保持螃蟹完整的情況下觀察其內部結構,外部細節也更加清晰可見,比如口器周邊的復雜構造。
本研究使用CT掃描技術,對青蟹和大閘蟹的肉質、體積和密度進行了比較。結果顯示,大閘蟹可食部分的平均CT值為68HU(注:CT 值使用亨氏單位,單位簡寫為HU。CT值越高,特定組織或器官的密度越大),而青蟹則高達82 HU。這樣看來,青蟹的肉質更為緊實。此外,通過分析蟹鉗中的肉質密度發現,大閘蟹鉗肉CT值為73HU,青蟹鉗肉CT值則達87HU。這些數值差異可能解釋了兩種螃蟹在口感上的不同——青蟹肉的口感更加緊實。
在 體 積 方 面,大閘蟹總體積約為140.84立方厘米,可食用部分(蟹肉、蟹黃等CT值范圍在 -95~200HU之間的組織)為72.29立方厘米,占比 51.3%;相比之下,青蟹總體積大得多,達630.29立方厘米,其中可食用部分為242.53立方厘米,占比38.5%。盡管大閘蟹的肉量少一些,但它的可食用比例較高。不過,要獲取螃蟹身上的所有肉可不是一件易事。
借助雙源 CT,還對比了青蟹和大閘蟹的鉗子殼層厚度。青蟹的鉗子殼電子密度為867.6HU,平均原子序數為 13.64,兩個數值都明顯高于大閘蟹(398.8HU 和11.38)。蟹殼的主要成分為甲殼素、蛋白質、生物碳酸鈣,除此之外還含有少量的脂肪、蝦青素和游離氨基酸等。真正影響蟹殼原子序數的元素是鈣(原子序數為20),蟹殼的平均原子序數越高,說明其中鈣的含量越高,密度越大,這說明青蟹的鉗子殼更結實,處理它時可要小心,別被夾到!這些數據讓我們更科學地認識到兩種螃蟹在“硬件”上的不同。


通過 CT掃描,我們可以輕松獲取螃蟹內部的詳細三維結構圖。這項技術不僅能幫助科學家分析螃蟹的生理特征和健康狀況,還能精確測量它們的殼厚度,讓大家了解不同種類螃蟹的殼質差異。青蟹和大閘蟹的殼、厚度以及內部結構都能在 CT圖像中一目了然,為研究它們如何適應環境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
青蟹的殼通常較厚且堅固,這讓它們能夠在較為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例如潮間帶的巖石和泥沙中;而大閘蟹的殼相對較薄,但這種輕巧的結構讓它們移動得更加靈活,能夠迅速逃避危險,適應淡水湖泊和河流等各種不同的棲息環境。此外,青蟹的鉗子殼的厚度和強度,使其在尋找食物和爭奪領地時更具優勢;而大閘蟹的絨螯則是它們獨特的適應特征,既可以用來捕捉食物,也能在遇到威脅時用來保護自己。這些結構的差異幫助它們更好地適應各自的生態環境,增加了生存的機會。
隨著科技的進步,CT掃描技術為螃蟹的研究和檢測打開了新的大門。運用這種無損的三維成像技術,科學家能夠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小家伙的生理結構,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市場對螃蟹產品質量的監控。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更多有趣的“蟹”科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