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在《酬丁柴桑》一詩序言中,有句話贊頌柴桑丁縣令:“餐勝如歸,聆善若始。”意思是:吸收勝理至言如同歸家那樣喜悅,傾聽善言如同第一次聽見那樣新鮮。兩句話如果用一個成語概括,那就是“從諫如流”。
但我更喜歡“餐勝如歸”這個說法。“從諫如流”強調態度自然,毫不勉強;“餐勝如歸”則洋溢著一種“心悅誠服”式的滿足感。一個人心情最愉悅最輕松的時候,就是回家了,無論是下班回家,還是長途旅行后歸家。古人最動人的詩歌,就是寫游子盼望歸鄉的心情。“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那是多么深長的惆悵;而“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則在忐忑中暗藏多少期待和渴盼。陶淵明用“歸鄉”的心情來比喻一個人對待至理名言的態度,證明這個人有著多么開放的胸懷。
古人用“歸家”來作比喻的成語還是挺多的,如“賓至如歸”“歸心似箭”。前者強調旅館的舒適度高,讓客人有回到自己家中的感覺;后者強調回家的坦然態度,人回到家,一顆心就放下了。而“餐勝如歸”,可以說是對這兩個成語的綜合:一方面,吸收至言勝理讓我感到回家般的舒適;一方面,吸收至言勝理也讓我有一種歸家般的坦然,我懸著的心放下了,因為我可以少走或者不走彎路了。
中國有句俗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不是說老人言句句是真理,這句話真實的內涵應該是:一個人應該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坦然接納那些比自己閱歷豐富的人(也包括典籍)的指點乃至批評。唐朝時期,齊己因《早梅》詩中的“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兩句詩向鄭谷請教,鄭谷建議將“數枝”改為“一枝”,以更好地表達早梅的意境。這個“一字師”的故事,很好地證明了高人的點撥,有時可以“點鐵成金”。
一個人有了“餐勝如歸”的開放包容的心態,這個人看起來就有光了,就可以吸引更多智者關注你,欣賞你,點撥你,成就你。“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一語驚醒夢中人”,這些俗語都在證明,旁人的點撥對一個人的重要性。究其原因,還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項羽將劉邦圍困在滎陽,劉邦危在旦夕,不得已向韓信求救。韓信不發兵,卻派使者來要劉邦封他為“假齊王”,劉邦大怒,罵韓信乘人之危不地道。此時張良、陳平在旁邊踩劉邦的腳,劉邦馬上改口說:“大丈夫安定天下,制服諸侯,為王即為真王,當什么假王?”之后,派張良帶著齊王印綬赴齊,立韓信為齊王。可以說,若劉邦沒有“餐勝如歸”的那份爽快勁兒,韓信很可能擁兵自重,劉邦的霸業,也就無從說起了。
“餐勝如歸”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一個人事業有成的先決條件。有了這種胸懷,就可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孔子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如果在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從他人的言論中發現于我們有益的成分并虛心吸納,那我們就天天都在進步而不自覺,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
(源自“青年博覽”)
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