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立人和鮑氏傍人分屬古人類家族的兩個不同分支。2024年11月28日刊載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兩種古人類曾共存過。
鮑氏傍人(Paranthropus boisei)是一種南方古猿,生活在距今約250萬至115萬年前的東非。當然,關于“傍人屬”的分類,學界存在不同意見,有人認為它是無效分類,所謂鮑氏種、粗壯種(Paranthropus robustus)以及埃塞俄比亞傍人(Paranthropus aethiopicus)都應歸入“南方古猿屬”這個正統類別,因此鮑氏傍人也被稱作南方古猿鮑氏種(Australopithecus boisei)。
鮑氏傍人是粗壯型南猿中最粗壯的代表,頭骨厚重,下頜寬闊,腦容量約為450~550毫升。研究人員推測,這種早期人類主要棲息于潮濕、樹木繁茂的環境中,能制作奧杜韋石器工具并以此屠宰動物,可能曾與能人(Homo habilis)、魯道夫人(Homo rudolfensis)和直立人(Homo erectus)共享天地。
研究團隊成員站在足跡發掘現場旁
直立人最早出現于約200萬年前,那是早期人類走向現代人類的關鍵階段。學界的主流觀點是: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可能由直立人發展而來,而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以及我們智人則從海德堡人進化而來。
直立人的步態和身體比例更加“現代化”,是第一個展現出扁平面部、突出鼻子和稀疏體毛的人類物種。他們還與阿舍利石器工業有關,甚至可能是最早的用火者。
《科學》雜志發表的那項新研究的作者是由美國、肯尼亞和英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他們分析了肯尼亞北部圖爾卡納湖東岸庫比佛拉遺址的兩類化石足跡——由約150萬年前的古人類在湖邊踩出,于2021年被科學界發現。這些足跡總長約8米,包括一串由單個人留下的十幾個腳印以及其他人留下的三個腳印。
直立人留下的化石足跡鮑氏傍人留下的化石足跡
研究團隊使用3D成像技術評估了足跡主人的腳部形狀和運動。他們發現,有兩個孤立足跡呈現出高足弓特點以及先腳跟后腳趾的落腳方式,非常像現代人類,它們很可能是由我們的直系祖先、身體形態和尺寸都與我們高度接近的直立人留下的。
另一方面,那成串的十幾個腳印顯示出不同模式。可以推斷,留下那些足跡的腳很扁平,前腳掌的觸地深度大于腳后跟的;此外,大腳趾外展明顯,不像現代人那樣與腳掌成一線,這表明腳印主人很可能是大腳趾向外岔的鮑氏傍人。
研究團隊的領導者、美國查塔姆大學的古人類學家凱文 · 哈塔拉(Kevin Hatala)指出,化石腳印大小不一,尚無足夠信息能確定它們究竟來自男人、女人還是兒童。
留下十幾個腳印的鮑氏傍人應該穿美國男性的8.5碼鞋(或女性的10碼鞋);留下孤立腳印的直立人大概能穿美國男性的6碼鞋。(美國男鞋尺碼中的8.5碼對應26厘米腳長,6碼對應約24厘米腳長。)
庫比佛拉曾有多種古人類棲居,其中包括兩種南方古猿和四種人屬成員。他們先后占據此地的時間長達約300萬年。但由于化石記錄不完整,古人類學家尚無法確定哪些早期人類可能在同一地理區域和時間段內共存。
哈塔拉表示:“化石足跡令人興奮。它們是生動的快照,讓我們的祖先在化石中栩栩如生。通過這類數據,我們可以看到數百萬年前的早期人類個體如何在環境中移動,并與其他原始人個體(甚至是動物)互動。這是我們無法從遺骨或石器中看到的內容。我們有望借此了解早更新世時期(距今約260萬至80萬年前)的不同古人類物種如何共存與互動……鮑氏傍人與直立人之間的互動或許類似黑猩猩與大猩猩之間的互動。”
科學家相信,在人類演化發展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多種古人類共存于同一時空。基于此信念,人們就要探討生態位劃分和物種間競爭之于人類演化的意義。不過,長期以來,人們找不到古生物學記錄來直接確定不同種原始人曾經真的“在一起”過,直到庫比佛拉遺址的腳印顯現百萬年前的事實。
用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古人類學家扎克 · 斯洛克莫頓(Zach Throckmorton,未參與該研究)的話來說:“哈塔拉和他的同事對化石足跡的比較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150萬年前的直立人和鮑氏傍人共存過。大腳趾的穩定性是現代人類能不受足部結構局限而暢行快跑的關鍵,鮑氏傍人的腳印缺乏這種關鍵的適應性特征,不像現代人類的。”
東非出現過許多化石足跡,例如360萬年前阿法南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留在坦桑尼亞來托利的腳印。庫比佛拉足跡的獨特之處在于,兩只腳型明顯不同的直立行走動物于數小時內沿湖邊留下腳印,足跡之間僅幾米之遙。這說明,鮑氏傍人與直立人的關系可能比我們想象得更為親近。
資料來源"Live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