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美兩國關系緊張,但雙方還是就科研合作的未來道路達成了一致。
為何美國邊境對于中國科研人員而言依然是“恐怖之地”?
2024年12月13日,中國和美國續簽了一份為期五年的新科技合作協定,規定了兩國政府將如何在科學和技術研究上開展合作。與之前的協定相比,該協定涉及的合作范圍更窄,僅僅涵蓋兩國政府部門和機構在基礎科學項目上的合作,排除了對國家安全具有潛在重要性的“關鍵和新興技術”(譬如人工智能和半導體技術)方面的合作。和之前的協定不一樣,新協定沒有包括任何有關兩國大學和私營企業之間合作的信息。
研究中美關系的專家對這份協定表示歡迎,認為它能讓科學家自信地從事項目研究。
中國科學院的科學政策研究者段異兵說:“見到這份協定得以續簽,我松了口氣。”他希望該協定能夠如其設計初衷那樣,促進兩國在基礎研究上的合作。
哥倫布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一位科學技術及國際事務專家卡羅琳 · 瓦格納(Caroline Wagner)說:“他們似乎剔除了原有協定的所有內容,從頭開始擬定協定。”她說,美國已經認識到,和大約45年前簽署協定時相比,如今的中美關系更加對等。
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以中國為研究重心的創新研究員張越表示,該協定“展示了在地緣政治競爭這一背景下維持科學合作(即便有所限制)的務實方式”。
與時俱進的協定
最初的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締結于1979年,旨在緩和中美兩國之間的外交關系。該協定通常每五年續簽一次,但由于兩國之間的關系日漸緊張,2024年8月27日協定到期時并未續簽。盡管兩國認識到需要達成新的條款,但在該協定到期之前雙方未能敲定細節。相反,他們延長了舊協定,并繼續談判。
研究者和其他專家警告說,如果沒有協定——雖然該協定只是個象征,并不提供任何資金——兩國之間的研究合作和項目可能陷入掙扎的境地。
美國國務院的一位官員說,在2024年12月12日的一個簡報會上,美國政府認識到,如果未能達成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美國在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進展將會受阻。該官員稱,新協定“與時俱進,有著內在的防護措施”。
美國國務院現在會審查所有研究項目,以確保這些項目在獲得批準前不會引發國家安全方面的擔憂。白宮領導下的其他美國機構也會對這些提案進行審查。
除了明確規定那些涉及關鍵和新興技術的合作不予考慮,新協定沒有進一步限定哪些科學領域可以合作。但美國國務院的一名官員表示,允許合作的科研項目可能包括氣候、海洋學、地質學方面的研究,以及收集流感和空氣質量數據方面的工作。
新協定包括一些要求中美兩國分享數據、保持透明度的條款。它還制定了一個解決爭端的機制,以處理合作項目中遇到的困難。假如某一方沒有履行承諾,一條終止條款允許兩國終止協定。
鑒于中國國力的上升,美國對舊科技合作協定有了很多擔憂。段異兵認為,在中美兩國的多次磋商中,中國一直是“被動的一方”。
不確定的未來
由于新協定簽署的時間在美國兩任總統交替之際,尚不清楚新上任的美國總統唐納德 · 特朗普(Donald Trump)的政府是否會支持這份協定。
接受《自然》(Nature)雜志采訪的研究人員表示,考慮到這份協定已經代表了雙方的妥協,他們預計特朗普政府不太可能會宣稱這份協定無效并推翻它。另外,段異兵指出,該協定上一次續簽是在2018年特朗普的第一個總統任期內。不過,他補充說,“我們還是得觀察他會怎么做”。
美國外交政策智庫“昆西國家事務研究所”(位于華盛頓特區)的客座研究員丹尼斯 · 西蒙(Denis Simon)說,新協定提供了“明確的指導和協商解決爭端的途徑”。
瓦格納補充說,大學和私營企業已經被協定排除在外,它們需要來自兩國政府的進一步指引,以明確哪些類型的合作是允許的。
西蒙說:“總體而言,我們仍然有一份中美科技合作協定,這是個好消息。雖然為了反映美國方面的關切,它已經被修訂過,但是,有總比沒有強。”
資料來源"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