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圈乃至太極圈之所以混亂,最大的爭議在于太極拳能否實戰;太極門派越來越多,不少聲稱本門能實戰,不少太極愛好者自己都誤以為自己能實戰,可見人們對能否實戰都有各自的評價標準,問題是法治社會下無法建立檢驗能否實戰的場景。所以,太極能否實戰成了一道無法驗證的難題,不免有人利用這個難題夸大宣傳。作為國內公認的太極技擊大師張志俊先生這一門之人,我也來試圖談談太極能否實戰這個話題。
一、缺乏教育卻能教育
現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這個“博大”的重要性,古代先賢運用智慧給我們留下了紛繁龐雜的文化體系,因為其符合“道”的要義,因而具備“有容乃大”“生生不息”的特質,孕育和包容了門類眾多的精深學問。儒釋道這些大學問就不用說了,還有瓷器、魯班技藝、紡織、印刷、廚藝、琴棋書畫等等,其中武術也是得到全世界各民族所景仰的技藝。
由于這些門類眾多的學問缺乏直觀系統的書面教學體系,而且學徒們往往也是缺乏教育的對象,似乎這些學問都難以傳承。幸運的是依托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比較重大的發明都得以傳承下來,這要感謝我們的老祖宗,古代先賢們把教育的基因深植于傳統文化之中,所以從古至今,哪怕大字都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通過言傳身教向后輩傳授精深的技藝;哪怕缺乏教育體系,也能實現對后代的教育。所以,每一位民間技藝的傳承者都值得尊敬。同樣,武術也是靠師徒之間的言傳身教得以傳承,只是因為武術的特點決定了只是大腦知道還不行,還需要練上身。因此,古代特別重視找到悟性高的傳承人,才能有效地實現代際傳承,否則該門武術就會失傳。從古籍記載來看,我國有很多門類的武術已經失傳。
二、沒學打法怎能實戰
遺憾的是,眾多武術門派的打法很多都失傳了。隨著社會的變遷,打法一方面用不上,另一方面也為法治社會所不容,所以漸漸演變為更文明更安全的對練方式,例如推手。現在武術界也慢慢接受了推手只是實戰前的訓練階段而并非實戰,那么怎么樣才是傳統武術的實戰呢?迄今在公開信息渠道確實看不到實戰,網絡平臺上偶爾看到的實戰只是一些沖動之下不顧法律后果的互毆,也不是傳統武術的實戰。
為什么說古代的武術能夠實戰?因為冷兵器時代,武術就是專門用于搏殺的技藝,著名的將領如岳飛、戚繼光都是武術高手就足以為證。陳式太極拳的發明人陳王庭是解甲歸田的將軍,最初的太極拳是用于看家護院和保鏢的。那時不論是擂臺比武或是相約切磋,都是不需要對傷亡承擔責任的,所以,過去社會沒有人質疑太極拳能不能實戰,否則,楊露禪也不可能被武林稱為“楊無敵”,陳發科也不可能在北京守擂臺半個月無敵手。
過去的武林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也分文斗和武斗。武斗人們在電影、小說里見得多了,雙方或持戒或徒手互相實戰搏殺,往往是一招分勝負。如果約定點到為止,同樣也考驗武林高手在對搏時既要占上風,又要拿捏出招的力量和分寸,往往一搭手就立見分曉;生死不論的武斗就更為殘酷,往往為了個人或門派的名譽地位,雙方簽下生死簿,搏殺時出手狠辣,不顧性命,后果往往武功弱的一方非死即重創,這樣的實戰顯然不能為當下法治社會所接受。然而,過去武林中的文斗我認為還是可以接受的,講究動口不動手,以理論、見識來論高下,雙方對武學經典、拳譜、兵器技法等知識展開辯論,探討招式的合理性、門派傳承的正統與否,相互品評以論高下。其實,真正的武林中人通過文斗或旁觀文斗,即可分出高下,分不出高下的只是些武術圈外的人。因為現在是網絡社會,參與武術活動的人群越來越大,水平又參差不齊,不懂裝懂的人又喜歡在網上噴,就好比京劇演員和京劇票友都混淆在一起演出,觀眾分不清好歹就亂喝彩,不亂才怪。
當然,武術是肢體語言,若不能直接展示實戰畫面,即便你水平再高也難以服眾,所以武術界也要學習老祖宗的智慧,怎么樣既能展示武術實戰水平又不違背法律禁止性規定,這是武術在當下復興傳統文化潮流中的新課題。既然打法大多數已失傳,即便僥幸有傳承也顯然只在很小范圍內未對外,所以我們在社會上包括網絡上沒看到打法的練習或實戰的場面,因而當下說太極拳不能實戰應該是一個客觀情況的描述。
三、太極實戰呼之欲出
目前市面上接近實戰的有泰拳、自由搏擊、MMA等競技項目,都各自有一些競賽規則。因此,不同項目的武術若要比較實戰水平,都存在一定的障礙。而太極拳因為其拳學理念跟一般的武術項目不同,強調“反者道之動”,講究借力打力和粘連相隨,通過有效的訓練,能實現以弱勝強、以柔克剛等效果。同時,又根據其拳學傳承、學拳悟性、習拳年限的不同會產生較大的差異,導致太極拳不好與其他武術項目就實戰進行比較。

隨著社會對傳統武術的質疑,對太極拳能否實戰的驗證成為不少太極傳承人所關注的問題,加之傳統武術各門各派之間的交流愈來愈頻繁,也需要有人為太極正名,所以太極實戰浮出水面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傳統武術具備實戰的條件是基本相同的,即需要經過功力訓練、協調性訓練、反應訓練、耐力訓練,還有太極獨有的聽勁訓練。討論太極拳能否實戰,就不能回避太極拳所獨有的特質,即太極的理念,就拳學而言古時候叫“性命雙修”,現代叫身心同修,這也是太極拳深受世界人民所推崇的根本原因。換句話說以便于人們理解,太極無處不分陰陽、虛實、開合,就學拳者本身而言古人就劃分為“性”“命”兩者,“命”為實,“性”為虛;“命”指人的身體及其生命力,包含外在的軀體及內在的五臟六腑、氣血筋絡,而“性”指人的心性、性情、品性以及意識等感性的東西,古拳論常以“心”字來指代。
“命”是受之父母的先天條件,通過太極拳訓練,能夠骨壯筋柔、氣血充沛、反應靈敏,所以即便悟性不高,只要刻苦習拳同樣能具備很強的功力;“性”則是天賦、靈性、神識的載體,之所以武術需要靠悟性高的人來傳承,就在于悟性高的人往往天賦異稟,成為傳承人后在明師的引導下意識提升得很快,又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為本門武術開疆拓土、光耀門楣。現實中比如張志俊先生就是這樣的人物,所以,要成為武術大家一定是“性命雙修”出類拔萃之人。回到本文的主題,太極實戰者一定是“性命雙修”有成之人。
四、知行合一未來可期
太極是中國文化之根,太極拳是文化拳,而打法是各門各派高階技藝,所以,太極打法也只能是比普通武術更復雜更難的知識體系,像某雷那樣初學太極四年就自以為是太極實戰高手是典型的不知天高地厚。
太極實戰既然是“性命雙修”的大成者,有志于向這個方向深入的人就必須先打好基礎,讓自身具備實戰的條件;不要好高騖遠,而要腳踏實地把基本功練好,把聽勁搞明白。就像常言說的“只有在水中才能學會游泳”,只有找到明師學習打法,并在對練環境中常練打法,才有可能具備實戰的能力。以傳統文化的學習方法而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是上乘的習武指導思想,因為它是更注重“性”的修為的理論體系,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在武術上追求“明心見性”,還是以心學為指導最直接、最究竟。
落實到具體的太極實戰的準備,經典拳論早已告訴我們,通過太極拳的練習讓自身的筋骨“節節分家”,再學會用勁力將各部分“節節貫穿”,通過有效訓練做到“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在此基礎上對練打法,就能實現太極拳所追求的“階及神明”“隨心所欲”。
當今世界動蕩不安、變化萬端,生在當世要努力學習老祖宗的智慧,通過太極拳掌握自身的守中不移、靜定不失,這才是求真求實的太極人應有之態度,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
(作者為重慶正派太極館總經理、張志俊再傳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