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設文化強國進行第十七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錨定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堅持馬克思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順應信息技術發展潮流,不斷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數字文化產業依托信息技術而生,是文化產業的關鍵構成,更是邁向文化強國征程中的核心驅動力之一。近些年來,伴隨智能設備與互聯網在全球范圍的廣泛普及,我國數字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迅猛,恰似一艘揚帆遠航的巨輪,開啟了極具時代意義的數字文化“大航海”之旅。
20世紀90年代,隨著互聯網在我國的逐步普及,數字文化出海事業悄然萌芽。當時,全球信息化浪潮正蓬勃興起,我國積極順應這一趨勢,大力推進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以及信息技術研發工作。在此背景下,部分中文網站與電子書籍開始向海外傳播,為海外受眾開啟了一個了解中國文化的窗口。盡管初期的傳播范圍相對狹窄,形式也較為單一,但這無疑是我國數字文化出海的開創性嘗試。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在2000年前后,通過網絡接觸到中國文化相關內容的海外用戶數量已達數十萬。
邁入21世紀,數字技術呈井噴式發展,全球文化市場掀起數字化轉型狂潮。我國精準把握這一發展趨勢,及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其中,2009年發布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將文化產業提升至國家戰略性產業高度,為數字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數字游戲率先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主力軍,并在國際市場上持續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例如,北京時間2024年12月13日,《黑神話:悟空》在被譽為“游戲界奧斯卡”的TGA頒獎典禮上,一舉斬獲“最佳動作游戲”和“玩家之聲”兩項大獎,成為中國游戲行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同一時期,網絡文學在數字文化出海進程中也實現了快速崛起。國家在文化內容創新及對外傳播方面的鼓勵政策,為網絡文學出海營造了優渥的發展環境。同時,伴隨移動互聯網的深度普及以及數字閱讀市場的欣欣向榮,中國網絡文學搭乘數字化快車成功登上世界舞臺。截至2023年,中國網絡文學出海譯作總量已超過50萬部,觸角延伸至全球200余個國家和地區,海外網文讀者群體規模高達1.5億人,海外市場規模更是突破40億元大關。
社交媒體與在線視頻平臺的蓬勃興起,為中國數字文化出海開辟了全新賽道。以抖音國際版為例,其在全球范圍內火速躥紅,月活躍用戶數量逾10億。眾多中國非遺傳承人、傳統手工藝人紛紛借助該平臺展示精湛技藝,相關視頻動輒斬獲數百萬點贊,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全球“圈粉”無數,極大提升了中國文化的國際知名度與美譽度。與此同時,騰訊視頻國際版也積極拓展海外版圖,將一大批優質中國影視作品呈現在全球觀眾面前。
回顧過往,這一系列矚目成就映照出了我國數字文化出海的發展軌跡,彰顯出數字文化出海在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助力文化經濟繁榮發展進程中的關鍵地位與作用。
2024年被稱為“短劇元年”。短劇的亮眼表現在國內外都備受矚目,成為這場“大航海”中的佼佼者。短劇出海作為網絡視聽領域的新興熱點,正以破竹之勢在全球范圍內引發強烈反響。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上半年,出海短劇總流水已強勢突破23億美元,預計全年將飆升至40億美元,市場前景一片光明。
“短劇熱”的興起,主要源于海外觀眾需求的變化。在海外市場,尤其是歐美地區,傳統電視劇、好萊塢大片等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雖制作精良,但存在內容更新慢、觀影門檻高等不足,難以滿足觀眾在快節奏生活與碎片化時間內對即時娛樂的迫切需求。而中國短劇憑借較快的更新速度以及扣人心弦的劇情,精準填補了這一市場空白,還細分出眾多聚焦小眾群體的特色劇目,讓不同觀眾都能找到心儀內容。
經過多年發展,國內短劇已形成從劇本創作、拍攝制作到宣發推廣的全鏈條完備產業鏈。特別是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在短劇領域的深度融合與應用,成為短劇出海的有力“助推器”。在短劇制作方面,人工智能可高效輔助劇本創作,借助網絡海量數據深入剖析熱門元素,快速生成新穎故事框架,將創作周期從數月大幅壓縮至數周。在視頻制作方面,智能剪輯技術能夠精準捕捉精彩片段、自動調整視頻節奏。據調查,利用智能剪輯技術,短劇的制作效率可提升超50%。在海外發行環節,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推薦系統發揮著重要作用。它可以精準鎖定目標受眾,助力短劇快速、直接觸達潛在觀眾。據悉,某知名平臺借助算法推薦,在新劇上線首日就將其精準推送至超百萬潛在興趣用戶,推動下載量大幅上升。

然而,在短劇出海熱潮下,有關問題也相伴而生。其中,版權侵權成為制約產業健康發展的難題。一方面,部分短劇制作方版權意識薄弱,為追求短期效益,未經許可擅自使用他人素材。如擅自改編熱門網絡小說、動漫等的劇情,嚴重侵犯原著作者改編權;或盜用受版權保護的音樂、影視片段,擅自拼接于短劇之中。據相關統計,某海外短劇平臺上,每月有約20%的新上線短劇因版權問題遭到投訴,其中抄襲類投訴占比近半數。此類侵權行為不僅會損害原創作者權益,打擊其創作積極性,還易引發法律糾紛。一旦敗訴,制作方將面臨短劇下架、巨額賠償等風險,聲譽也會因此受損,使得短劇在海外市場的發展陷入困境。
版權是短劇產業的核心,無論是國內上線還是海外發行,制作方都必須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在劇本創作環節,要強化版權獲取意識,對于改編自網絡小說、動漫等作品的劇本,需與版權方簽署詳細授權協議,明確改編范圍、使用期限、收益分配等關鍵條款,確保改編權的合法合規。在拍攝制作階段,應建立嚴格的素材審查機制,對采購的圖片、音樂、視頻片段等素材進行版權篩查,避免無意識侵權。同時,制作方要加強內部管理,要求剪輯師、后期制作人員等嚴格遵循版權規范,嚴禁私自挪用未授權素材。
短劇出海面臨著國內外法律法規的顯著差異,挑戰更為艱巨。不同國家和地區在內容審查、版權保護、數據隱私等諸多領域標準懸殊,版權保護期限、歸屬規則等在各異法律體系中存在天壤之別。這就使得短劇在版權授權、跨國發行時,必須依據不同規則精細運作,因為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版權糾紛泥潭,成為短劇出海航道上的暗礁險灘。因此,出海短劇企業在有條件的前提下組建專業跨境團隊或聘請外部法律顧問十分必要,其可以幫助企業深入鉆研目標市場法規。另外,針對不同國家的內容審查標準,制作方在選題策劃階段,可邀請當地法律專家、文化顧問等提前介入,依據當地風俗禁忌、法律紅線等對劇情進行適應性調整與優化。
數字文化出海猶如一場波瀾壯闊的大航海,它不僅突破了地域與語言的限制,重塑著世界對中國文化的認知,極大地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和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影響力;同時也推動了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海外市場收益增長和廣告收入提升,以可觀的經濟回報反哺國內文化產業升級,為我國在全球數字經濟版圖中占據一席之地奠定了基礎,為未來的發展開拓了空間。未來,數字文化“大航海”將持續為我國文化軟實力提升與經濟騰飛注入強大動力,朝著全球文化共榮共生的廣闊海洋加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