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修新房給孩子辦婚事,可謂是雙喜臨門,可湖北省棗陽市的肖先生卻因為一件煩心事高興不起來。原來,新房裝修好了還未入住,卻因樓上管道被堵,造成返水,結果精心裝修的婚房被淹了,而樓上業主又相互推卸責任。那么,房屋漏水的損失到底應該由誰來承擔呢?
近期,湖北省棗陽市人民法院通報一起因房屋漏水引起的財產損害賠償糾紛案,該案經調解,原本針鋒相對的當事人握手言和。
年過六旬的肖先生系一名退休教師。前些年,他在棗陽市某學校教書時,購買了一套單元房。2023年7月,考慮到兒子將要結婚,肖先生請裝修公司對該房進行裝修。完工后,因屋內味道較大,肖家打算晾上一段時間再入住。
“肖大哥,你們家門口有水流出,過來看看。”
2024年1月3日,四樓租賃戶袁某攜孩子返校時,發現所租房屋樓道部分區域及二樓、三樓門口有水跡,隨即告知二樓業主。
這棟樓一共四層,肖先生家是二樓,胡某住三樓,王某住四樓。彼時,胡某跟隨兒子長期居住在襄陽市區,王某把房子租賃給了學生家長袁某。
肖先生趕到家里一看,原本裝修好的新家卻成了一片狼藉,墻面、屋頂出現大面積浸水,地面大量積水。
見此情景,肖先生心疼不已,手足無措之下選擇報警。
七方派出所接到報警電話后,安排人員趕到現場查看,確認是三樓廁所返水后房屋滲水所致。后經疏通,發現堵塞部位在二樓與三樓廁所排污管之間,透出的堵塞物有水泥塊、便紙等未溶解物。初步了解情況后,民警經協調無果,建議肖先生走訴訟程序解決。

2024年1月22日,肖先生拿到鑒定機構出具的定損意見后,找到樓上業主交涉,但溝通過程中,各方互相推諉。無奈之下,肖先生一紙訴狀將胡某、王某訴至棗陽市人民法院,要求被告賠償損失23220元,評估鑒定費1150元,共計24370元。
受理案件后,承辦法官考慮到雙方為鄰里關系,案情雖然簡單,但是如果只是“一判了之”,可能會增加當事人的訴訟成本,也不利于今后鄰里相處,甚至會進一步激化矛盾。為此,2024年9月25日,承辦法官組織相關方進行調解。
“法官,你看我家被水泡成什么樣了,吊頂生銹、墻面發霉、脫落,這房子不維修,小孩結婚就沒房住了。”肖先生大倒苦水,向法官展示房屋受損的圖片。
“我們家里一直沒有人居住,水電也早就斷了,莫名其妙遭了水災,我的損失誰賠?”三樓業主胡某回應道。
四樓業主王某則認為,自己的房子已經租出去了,是袁某在使用。事發后,雖然袁某搬離沒有住了,但這事跟自己沒有關系,故拒絕賠償損失。
原、被告方爭論不休,調解一時之間陷入了僵局。
承辦法官并沒有為此感到氣餒,他敏銳地發現,事情的關鍵在于確認漏水責任主體。只要找準了矛盾根源,調解也就有了突破口。為進一步查明房屋漏水原因,承辦法官決定去現場一探究竟。
經實地勘驗,肖家房屋被水泡過的痕跡清晰可見。勘驗還發現,該棟樓頂雨污管道未分流,樓頂管道口沒有篦子,枯枝樹葉、廢棄電線散落在管道口,加上事發前幾天某學校對樓頂進行了維修,天降小雨,堵塞原因及水的來源可能來源于四樓或樓頂。
在相關方的共同見證下,關鍵證據被一一核實,現場情況被拍照取證,勘驗筆錄也被固定下來,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了細致入微。這為案件的后續推進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勘驗中了解到的情況,某學校和四樓租戶袁某與本案處理有利害關系,法庭遂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追加其為共同被告。
考慮到房屋漏水引發的矛盾糾紛在各小區、家屬院較為多見,為實現“審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在勘查現場后,承辦法官決定對該案依法公開開庭審理,并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參加旁聽。2024年10月25日,隨著法槌敲響,這起上下樓漏水糾紛案件開庭審理。
“我家裝修的新房被水泡了,需要重新裝修,都是鄰居,我也不多要,就按鑒定機構出具的定損意見給予賠償就好。”肖先生向法庭提交了房屋受損評估報告。
“從2022年12月至出事當天,我的房子一直無人居住,下水道堵塞不是我們造成的。追根尋源,應該是樓上的責任,與我們沒有關系。”胡某表示。
“胡某是三樓房屋所有人及管理人,對該房屋有管理維修義務,水是從他家滲下去的,原告起訴四樓業主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請求法庭駁回。”王某的態度很堅決。
“元旦放假,我帶孩子回老家了,沒有用水。另外,某學校在維修房頂時,我曾建議施工人員把零散的砂石料清理干凈,他們不聽。讓我賠償說不過去吧!”四樓租賃戶袁某感到很委屈。
“家屬院樓頂維修本不是學校的責任,為了給教職工謀福利,學校才對樓頂進行了部分維修。學校做了好事,不能賴上我們吧。”某學校堅決不同意賠償。
庭審中,原、被告方圍繞爭議焦點舉證、質證、發表辯論意見。隨后,法官根據庭審查明的事實,歸納了爭議焦點,分析了相關方的責任。
由于原、被告方意見不一,當庭未能達成調解協議。但聽了法官的一番責任分析后,大家的態度有所緩和,紛紛表示同意調解,但需要回去和家人商量,或需要向校領導匯報。
為化解雙方矛盾,同年11月13日,承辦法官聯合當地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駐庭調解員等力量參與調解,通過講事實講案例的方式,將法理與情理相融合,引導大家將心比心、換位思考。
經過幾輪的調解、勸說,最終當事人漸漸放下了心中的芥蒂,互諒互讓,達成調解協議,由王某和袁某共同賠償30%,胡某賠償20%,某學校賠償30%,鄰里糾紛就此得到圓滿解決。
“困擾了我大半年的‘心病’,終于解決了!謝謝法官,謝謝調解員。”同年11月21日,肖先生收到全部賠償款后,將一面寫有“公正廉潔 秉公辦案" 心系百姓 情牽萬家”的錦旗送到七方法庭,并再三表示感謝。
編輯:張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
和諧的鄰里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石。根據民法典相關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遵循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相鄰權是對所有權的一種限制,要求不動產所有權人在行使權利時尊重、保障或者不妨礙相鄰權人的合法權益。
如果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多層住宅用戶要正確合理使用公共設施,切勿向下水管道丟棄如方便袋、鞋襪、煙頭、石塊等不可溶解的雜物,避免損害公共設施,進而造成侵權責任糾紛。在遇到相鄰權糾紛時,各方可通過友好協商解決,讓“六尺巷”的美談在當代社會得到進一步踐行和發展,這樣我們的鄰里關系才能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點評人:湖北省棗陽市人民法院七方法庭庭長、員額法官 張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