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蛇,你是不是會感到害怕呢?很久很久以前,蛇是人們心中的祥瑞,常被當作圖騰。蛇的身形似龍,又被稱作“小龍”。在許多傳說中,也不乏蛇的形象,比如,用黃土造人、煉五色石補天的女媧是人首蛇身,溫柔善良的白娘子是修煉成人形的蛇。在古代,蛇還以哪些模樣出現過呢?讓我們一起去博物館,尋找蛇的蹤跡吧!
蛇銜蟾蜍紋陶罐
時代:新石器時代
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很久很久以前的蛇
我國目前已發現的最早的蛇文物,是距今約8000年前的蛇銜蟾蜍紋陶罐。它的一面刻有蟾蜍,另一面刻的是一條蛇正張口銜著蟾蜍的右下肢,并用力擺動尾巴的模樣。在其出土的遼寧查海遺址,先民們將龍和蛇作為圖騰,這似乎暗示著龍的形象可能是由蛇演變而來的。
靈蛇傳奇
青銅蛇
年代:商代
現藏于:三星堆博物館
古人抵御自然侵害的能力相對較弱,因此,行動迅猛、行蹤隱秘的蛇,在他們的想象中便常與神靈有關。
三星堆出土的青銅蛇曾是古蜀國舉行祭祀活動時的重要道具。雖然它已經斷裂成了三截,但從殘存的部分仍能看出其微微上昂的頭,刻有菱形云紋的背脊和卷曲的尾巴。研究推測,青銅蛇的背部原本有一對鏤空的刀形羽翅。這一設計可能意味著,古人希望蛇擁有凌空飛行的能力,以此溝通天地,與“神”對話。
雙人盤舞鎏金銅扣飾
年代:西漢
現藏于:云南省博物館
這件裝飾了點狀藍色琉璃釉的盤蛇玲瓏球形器是我國已發現的低溫琉璃釉器中年代最早的,其外觀呈半球形,球身由八條相互盤繞、形態各異的蛇組成。
想要數清楚這八條蛇可真不容易。仔細看,有的蛇用嘴巴銜著另一條蛇的身體,有的蛇頭上揚,蛇身彼此纏繞,真是讓人眼花繚亂。據考古學家推測,這件陶器應該是當時象征王權、神權的物品。
琉璃釉盤蛇玲瓏球形器
年代:戰國
現藏于:鴻山遺址博物館
這是古滇國貴族腰帶上的裝飾,是云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扣飾上的兩名舞者嘴巴微張,腰懸長劍,雙手各托一個圓盤,正赤足踩在一條蜿蜒曲折的大蛇上。他們神情自然,身姿曼妙,呈現出載歌載舞的狀態。在古代云南的器物中,蛇的形象十分常見,這說明當時生活在云南的人們對蛇十分熟悉,且崇拜蛇圖騰。
伏羲與女媧
青玉人首蛇身飾
年代:春秋
現藏于:河南博物院
這對玉飾造型獨特,人首與蜷曲的蛇身構成了圓環狀。看,玉飾上的人物形象被雕刻得細致入微,連頭發絲都根根分明,圓圓的大眼睛和翹起的嘴唇也是惟妙惟肖。據專家推斷,青玉人首蛇身飾所表現的應該是伏羲和女媧。這也是目前已出土的文物中年代最早的伏羲、女媧實物形象。
伏羲和女媧是我國神話中的人類始祖,通常以人首蛇身的形象出現。這與蛇所具有的頑強生命力有關,也與中國古代的蛇崇拜關系密切,表現了古人對幸福生活的寄托和繁榮昌盛的盼望。
十二生肖中的蛇
十二生肖陶俑
年代:唐代
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
接下來出場的是十二生肖陶俑,它們排著隊,來給大家拜年嘍!
動物們穿著長至腳邊的交領寬袖袍,雙手放在胸前,排著整齊的隊伍,看上去既莊重又有氣勢。你找到蛇陶俑在哪兒了嗎?
青瓷蛇生肖俑
年代:唐代
現藏于:湖南博物院
這是唐代的青瓷俑,它蛇首人身,雙手持笏(讀hù,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長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記事),盤膝坐在長方形底座上,看起來神態恭謹,表情嚴肅。隋唐時期,生肖俑成為一種流行的陪葬物品,充當“守墓者”的角色。
白蛇傳
白蛇傳
年代:清代
現藏于:成都博物館
《白蛇傳》的故事你一定聽過。雖然白娘子和小青的故事主要發生在蘇杭地區,但她們是兩條出生于青城山的地道四川蛇。
右邊這幅皮影戲,表現的是水漫金山之后,白娘子、小青與逃出金山寺的許仙在杭州西湖斷橋邊相遇的場景。畫面中還有白娘子和小青兩人的蛇的形態。比起平常在電視劇和動畫片中看到的形象,皮影中的蛇是不是別有風趣呢?
博物館里還有很多別致的“蛇”文物,有時間的話,大家可以親自去看一看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