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中通道全長24千米,是全球首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于一體的跨海集群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有條路很神奇,它有一段在空中,有一段入海里,它橫跨浩瀚的伶仃洋,讓廣東的深圳和中山緊密相連。這條路,就是深中通道。
刷新全球快速成鳥紀錄
西人工島一頭承接橋面,一頭連著隧道,是深中通道上的重要樞紐。
西人工島的建設過程非常艱難。由于其所在的海域水深泥厚,傳統的建造工藝根本無法大顯身手,因此,建設團隊提出一個全新的方案——大型深插式鋼圓筒圍島。簡單來說,就是將57個直徑大、筒身高、分量重的鋼圓筒插入海中,形成島體。
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西人工島處于采砂區內,這里的海床地質不均勻,有很厚的硬質夾層,鋼圓筒無法順利沉入地層。
好在,建設團隊研發了鋼圓筒基礎DSM預處理核心技術,讓專用船舶像攪拌機一樣深入硬質砂層里,邊攪拌邊注入泥漿,以此降低硬質土地層的強度。此外,建設團隊還自主研發了十二錘聯動液壓振動錘組,它不僅“力氣大”,還有“智慧芯”,能精準調控作業位置,創下了“一日打設四筒”的紀錄,比原計劃提前了一年半完工,創造了快速成島的世界紀錄。
全球最高橋面海中大橋
深中大橋全長2826米、主跨達1666米,是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也是世界最高橋面海中大橋;橋面距離海面91米,相當于30層樓高,可以滿足多種航船通行。
大橋的橋面是由一東一西兩座主塔“射出”的一股股鋼纜穩穩拉住的。主塔之所以能成為“定橋神針”,離不開身后的關鍵性受力構件——錨碇。錨碇就像個巨型“秤砣”,將主塔之間的主纜緊緊錨固。深中大橋有兩個大錨碇,單個錨碇長83米、寬83.85米、高51.5米,重約100萬噸,面積相當于17個國際標準籃球場,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海中錨碇。
深中大橋全長2826米、主跨達1666米,是世界最大跨徑全離岸海中鋼箱梁懸索橋,也是世界最高橋面海中大橋;橋面距離海面91米,相當于30層樓高,可以滿足多種航船通行。
大橋的橋面是由一東一西兩座主塔“射出”的一股股鋼纜穩穩拉住的。主塔之所以能成為“定橋神針”,離不開身后的關鍵性受力構件——錨碇。錨碇就像個巨型“秤砣”,將主塔之間的主纜緊緊錨固。深中大橋有兩個大錨碇,單個錨碇長83米、寬83.85米、高51.5米,重約100萬噸,面積相當于17個國際標準籃球場,是當前世界上最大的海中錨碇。
智慧管理保障出行安全順暢
深中通道實現了5G信號全覆蓋。隧道中的“小星星”[雷視(雷達視覺)擬合設備]可以追蹤全線車輛的軌跡,并將信息實時傳到智能指揮中心后臺。同時,氣象檢測器、氣象雷達可實時監測天氣狀況,并結合相關數據進行分析,提前發現橋梁段及島面可能出現的影響行車安全的氣象問題,從而及時發布預警。此外,還有14臺智能巡檢機器人為深中通道保駕護航……
如遇突發情況,這些設備設施能第一時間與周邊的消防、公安、醫療、應急管理等部門共同完成應急處置,以保障車輛的通行安全。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正式通車,深圳、中山之間的車程由此前的2小時縮短至30分鐘。如今,深中“半小時生活圈”、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已從發展愿景成為生活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