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安同學剛拿到了自己的期末成績,但他不想跟父母說,因為他知道,無論取得什么成績,他要面對的場景都只會令自己不安。
將自己代入小安,你的心情是不是也失落了起來,同時對未來的考試更沒有信心了呢?
西西老師看到這樣的小安感到很心痛,同時希望小安的父母及時調整和改變。因為,如果我們希望他人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就應該真誠地贊賞他人,從而調動他人的積極性,使其更容易朝預期發展。這樣,我們的這份期待或許就會成真。這個神奇的現象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心理學小知識
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羅森塔爾效應”,通常指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行為的期望成為另一個人自我實現的預言的現象。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羅森塔爾首先是用小白鼠走迷宮的實驗證實了以上效應的存在,后又和伊迪絲·雅各布森在橡樹小學開展了進一步的實驗,證明了“皮格馬利翁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1968年,羅森塔爾在《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一書中首次正式提出皮格馬利翁效應。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回看當時發生在橡樹小學里的故事吧。心理學家們先是從每個年級中各隨機挑選了3個班,也就是共18個班級的學生作為對象。然后他們對這些學生進行了一次名為“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并根據測驗結果給這18個班的教師各發了一份“班級最具發展潛力的學生”的名單,要求教師對名單保密,否則將影響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8個月后,心理學家們為了檢驗實驗成果,再次來到橡樹小學。無一例外的是,那些“班級最具發展潛力的學生”不但學習成績得到提升,他們的性格也變得更加大方,連求知欲都比以前更強了!
果真如名單一樣,那些被稱為“最具發展潛力的學生”真的更有發展潛力嗎?
你是不是在感嘆,這種“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好精準啊!哈哈,西西老師想告訴你的是,心理學家所做的測驗其實是無效的,那份所謂的“班級最具發展潛力學生”名單是假的!名單上的學生都是心理學家們在不了解任何情況下隨機挑選的。可是教師們對此毫不知情,于是這個假名單就對教師們造成了心理暗示,讓他們發自內心地相信那些孩子具有不凡的潛力,并時常對其進行夸獎。那些孩子感受到積極的情緒,便在正向的鼓勵氛圍中獲得了長足的進步。
看到這里,你肯定和小安一樣,緊皺的眉頭終于舒展了!這就是夸獎的魔法,想要魔法發揮長期且有效的作用,當然離不開父母和你的共同努力。沒錯,這又是一期適合你與家長進行親子共讀的內容,快叫上爸爸媽媽一起學習使用夸獎魔法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