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紅砂巖在我國南方地區(qū)路基施工中,分布廣泛,若不能對其性能、施工過程實施有效控制,勢必會對環(huán)保造成嚴重影響。鑒于此,文章針對紅砂巖路用性能、質量控制實施科學探究,根據室內試驗、相關工程實踐,確定了紅砂巖工程特性,并制定了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施工質量控制措施,以期為類似工程提供參考。
關鍵詞 紅砂巖;崩解特性;路基施工;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 U41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8949(2025)04-0103-03
0 引言
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人們對生存環(huán)境的質量要求愈加嚴苛。紅砂巖作為一種特殊路基填料,其性能極易受周圍環(huán)境影響,對環(huán)境造成一定程度破壞,如何科學高效地解決環(huán)保問題,確保路基填筑的安全性、穩(wěn)定性、可靠性,已成為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基于此,該文采用室內試驗與圖表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對湖南某公路項目沿線紅砂巖組成成分、工程特性、崩解特性等展開研究,并根據實踐經驗,制定了針對性的路基處治及施工控制措施。
1 紅砂巖特性
紅砂巖用作路基填料時,因其自身性質受環(huán)境作用較大,遇水容易出現裂解軟化,承載性能較差,易風化。工程實踐中未經處理的紅砂巖性能較差,不可直接用于路基填料。在我國湖南、四川等中南部地區(qū),分布大量的紅砂巖地質帶,公路項目建設沿線遇紅砂巖分布區(qū)時,若采取挖除換填法對路基進行處理,勢必會造成嚴重的環(huán)保問題,并增加施工成本。經綜合考慮,決定對紅砂巖實施改良處理,通過對施工質量科學把控,實現紅砂巖的有效利用。
1.1 化學成分分析
通過現場取樣的方式,從現場提取紅砂巖樣品,對其化學組成、力學性能實施綜合檢測,如表1~表3所示。通過表1能夠看出,紅砂巖中鐵離子主要以Fe2O3的形式存在,且內部存在較多的蒙脫石、伊利石,遇水易出現崩解現象[1]。
1.2 顆粒篩分和擊實試驗
影響紅砂巖工程性質的另一重要因素為土壤顆粒粒徑,可通過顆粒篩分試驗了解紅砂巖土樣粒徑分布情況。該試驗得出紅砂巖土樣的顆粒含量孔徑主要介于0.075~2 mm之間,曲線不均勻系數低于5.0,曲率系數低于1.0,可知其為不良級配。
為進一步確定土體工程性能,分別采用烘干法、圓錐儀法、重型擊實試驗測定土壤含水率、塑限、最大干密度等參數,經土顆粒篩分測試結果顯示,該紅砂巖土體含水率為12.73%,塑限為19.61%,塑限指數為17.29,最大干密度為19.21 g/cm3,屬粉土質砂,工程性質較差[2]。
1.3 CBR試驗結果
土樣自身強度也是路基填筑的重要指標之一,工程實踐中主要控制CBR和壓實度兩大指標。該文通過CBR試驗探究93%、95%兩種壓實度環(huán)境下,紅砂巖土樣強度參數,并對比分析崩解情況,結果如下表4所示:
通過上表4所示數據可知,從CBR強度角度看,該文采集的紅砂巖土樣基本符合高速公路路床填筑要求,但受濕度影響較大,在濕度環(huán)境下易出現膨脹、崩解問題,因此必須有針對性予以治理后方可用于填筑施工[6]。
2 紅砂巖的崩解特性與作用機理
崩解特性指的是受陽光、大氣等條件影響,紅砂巖風化速度加快,分解為碎片、顆粒等,尤以陽光、雨季等環(huán)境下表現更為顯著。紅砂巖風化完全后,其強度大大衰減。紅砂巖遇水崩解對其強度、膨脹性能、水穩(wěn)性等有直接影響,不利于路基穩(wěn)定,如不予以治理,將影響公路服役期限[3]。
為確定紅砂巖遇水軟化特性情況,該文對紅砂巖土樣進行不同粒徑、不同壓實度工況下的崩解試驗。于網板上放置采集的紅砂巖土樣,置入玻璃桶內,加入清水,旨在了解浸水環(huán)境下紅砂巖崩解演變規(guī)律。
試驗過程中,根據電子秤讀數記錄殘余土樣質量,并計算其占比,直至紅砂巖土壤完全崩解。根據試驗結果,建立殘余土壤占比隨浸水時間變化的關系曲線,結果見圖1所示。根據圖中所示數據可知:(1)土樣剛入水時,經由孔隙水分進入紅砂巖中,排出孔隙中的空氣,該階段紅砂巖土樣含水率直線上升,紅砂巖土樣遇水崩解速率非常緩慢,低于土樣的飽和速率,因此該階段曲線測點質量均大于土樣質量,峰值出現于浸水約4h;
(2)兩種壓實度的土壤含水率均趨于飽和,土壤開始加速崩解,約30h后,紅砂巖土樣全部崩解;(3)對比不同壓實度下的崩解曲線,崩解速率與壓實度呈負相關關系,即壓實度越高其土樣崩解速率越低,95%壓實度土樣的崩解速率低于93%壓實度土樣;(4)完全崩解時間與壓實度呈正相關關系,即壓實度越高完全崩解時間越多,93%壓實度土樣完全崩解時間少于95%壓實度土樣崩解時間[4]。
根據現有研究,紅砂巖組成材料為伊利石、石英等,該組分親水性較強,浸入水中后,組成材料與水分子結合,發(fā)生反應逐步溶于水,影響紅砂巖的強度,降低其整體黏聚力,最終出現崩解情況。使用XRD衍射試驗測定殘余土樣了解情況,經試驗發(fā)現,土樣崩解后礦物組成未出現變化,但含量降低,表明該文所解釋的崩解機理符合實際。同時,室內試驗表明,若要確保紅砂巖填料穩(wěn)定性,施工中需有針對性予以治理。實踐中治理措施主要有兩種:(1)為規(guī)避紅砂巖接觸水分,或降低水分浸入量,確保填料強度較高;(2)為借助化學或物理方法變更紅砂巖組成。
3 紅砂巖路基施工及質量控制
(1)開展崩解試驗,了解紅砂巖土樣浸入水中后的抗壓情況、性質,了解現場取土樣填料情況,入水24 h后其強度低于15 MPa,肉眼觀察土樣分解為碎屑結構,由此判斷紅砂巖為Ⅱ類。雖然文中提出,該紅砂巖土樣CBR值基本滿足施工需求,但實際用于施工前還需預處理紅砂巖,將紅砂巖的水活性降低乃至消除。
(2)為取得合適紅砂巖填料,交通工程建設領域一般對紅砂巖實施預處理,所謂預處理指紅砂巖用于路基填筑施工前,經由人工灑水等措施,將紅砂巖崩解加快,將易溶于水的部分剔除后,用于路基填筑施工,降低直接使用后公路運營期出現病害的概率。同時紅砂巖浸入水中,巖體更易于破碎,強度有效降低,得以軟化,紅砂巖挖取更容易,且有利于碾壓施工。預崩解操作時應注意及時排出水分,通過耙壓措施提升紅砂巖的松散度,易于水分流失和蒸發(fā),且將紅砂巖中大顆粒部分排除,優(yōu)化路基級配。該文對土樣進行上述操作發(fā)現,3~4次耙壓更為合理,土樣級配更優(yōu),填料壓實后強度更高[5]。
(3)因該文選擇的紅砂巖土樣為Ⅱ類,根據室內試驗,路基施工時需摻入水泥,摻入量約4%。為提升路基施工質量,現場使用灌砂法檢測改良填料的壓實度,觀察路基碾壓后的外觀,確保路基平整度高,光滑效果好,重點檢查壓實后沉降情況,確定其是否滿足規(guī)范要求;同時,實施層層壓實施工措施,400~800 m2設檢測點1個,若環(huán)境較為復雜,填料要求較高,檢測點可加密。下圖2所示為改良處理紅砂巖的技術工藝情況。
(4)壓實度檢測:通常采用沉降法和外觀檢驗法對紅砂巖路基實施壓實度檢測。沉降檢測法主要通過對各樁號設置5~9個高程點,分別對各點壓實前后的高程實施準確測量,當二者差值小于3 mm,證明壓實度符合要求。
(5)水穩(wěn)定性:選擇40 m長、3 m高、與設計同寬的試驗路段,在48 h持續(xù)降水95.9 mm條件下,利用挖掘機在壓實區(qū)域開挖深2.0 m、長4.0 m、寬1.5 m基坑,分別測出坑中深0.5 m、1.0 m、1.5 m、2.0 m位置處的含水量。為防止降水干擾紅砂巖底層路基采用包邊法組織施工,路基項層采用換填法組織施工。
(6)路基強度:CBR值滿足規(guī)范規(guī)定;浸水28 d后的膨脹量試驗結果顯示,路基水穩(wěn)性能良好。
(7)路基沉降:為控制紅砂巖路基沉降問題,紅砂巖每填筑2 m沖壓一次。采用該方案對93區(qū)域路基實施填筑,其代表彎沉值為171(0.01 mm),滿足設計文件要求。
4 施工環(huán)保措施
施工時,注意保持施工區(qū)域衛(wèi)生,及時清除施工區(qū)域內的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設置專職垃圾分類管理人員,并劃定分類垃圾臨時儲放區(qū),做好垃圾分類處理,定時定點組織垃圾清運。
根據項目實際情況及國家和地方性法規(guī)要求,建立環(huán)保管理預案,加強施工過程中的環(huán)保管理和工人環(huán)保意識培訓,將環(huán)保理念貫穿于項目施工管理的全過程。
5 現場施工效果評價
路基填筑完畢,對已完路基表面回彈模量實施綜合檢測,檢測儀器采用PFWD便攜式落錘彎沉儀。檢測結果顯示,該路段40個路基回彈模量測點,檢測值均在60 MPa以上,符合設計及標準要求,驗證了該紅砂巖路基處理工藝的可行性。
路基檢測完畢并驗收通過后,及時組織后續(xù)工序施工,防止降雨等環(huán)境水害破壞路基。為進一步驗證該工程所用砂巖路基處理方案的可行性,選取典型斷面設置5個沉降觀測點,對路基彎沉狀況實施跟蹤監(jiān)測。監(jiān)測結果顯示,在路基自然固結超過1.5年以上,其累積最大彎沉值1.63 cm,總體趨于穩(wěn)定狀態(tài)。
6 結論
該文對紅砂巖路用性能及崩解特性進行了綜合分析,并結合具體工程實踐經驗,對其施工方式和質量控制實施科學探究,結果表明:對于山地丘陵等土資源匱乏區(qū)域,采用外調土方換填的方式施工成本較高,經綜合比較,采用紅砂巖改良處治的方式實施路基填筑,其各項性能指標均符合規(guī)范要求,適用于除96區(qū)域外的所有路基填筑。通過在該工程的實際應用,效果顯著,其具體結論如下:
(1)紅砂巖土樣遇水后,其含水量升高,呈現緩慢崩解現象,浸水4 h崩解速度達到最大,約30 h后,其土樣完全崩解。
(2)紅砂巖填筑施工應澆水處理,加速其崩解,采用3~4次耙壓使內部水分充分蒸發(fā)和散失,使土樣性能更加優(yōu)良,填筑壓實后承載能力更高。
參考文獻
[1]裴宗文.紅砂巖路基工程施工技術探討[J].綠色環(huán)保建材, 2021(2):123-124.
[2]何斌,邱洲,王云,付偉,等.考慮干濕循環(huán)效應紅砂巖路基填料分類方法初探[J].路基工程, 2021(02):45-50.
[3]張澤豐,劉曙光,劉詠華,等.紅砂巖路用性能試驗與施工質量控制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 2021,6(16):141-142.
[4]宮鳳強,鐘文輝,高明忠,等.卸荷和沖擊載荷作用下高應力紅砂巖的動力特性(英文)[J].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2(2):596-610.
[5]劉煒奇.高含水率紅砂巖泥化洞渣的路用改良土力學特性研究[D].贛州:江西理工大學, 2021.
收稿日期:2024-07-12
作者簡介:石通義(1992—),男,本科,工程師,主要從事公路工程試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