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俗通義·折當》記載,薛宣字贛君,是西漢成帝時期的丞相,以用法公平、斷案如神著稱。他在地方上任職時,每到一地都賞罰分明,深受老百姓敬重。
漢成帝劉驁即位時,命薛宣出任臨淮太守。薛宣上任沒多久,有一天,一名農人拿著縑(古代一種絲織品的名稱,本義是雙經雙緯的粗厚織物,有防水功效),前往臨淮郡治所在地徐縣的集市去賣。不料走到半路,突然下起了大雨。農人急忙將縑打開,披在身上擋雨。
此時,一名路人急匆匆地跑了過來,想和農人一起披縑擋雨。出于好心,農人同意了。于是,兩人一起披縑趕路。沒過多久,雨停了??勺屴r人沒想到的是,搭“順風縑”的路人不僅沒表示感謝,反而一口咬定縑是他的。
農人又急又惱,便和對方爭執起來。爭執不下,兩人鬧到了官府。當時,薛宣正在府里辦公,只見兩人爭得面紅耳赤,都說縑是自己的,還說得頭頭是道。
令人驚訝的是,薛宣并沒有詢問具體緣由,只是命令手下拿來一把剪刀,不由分說,將那塊縑布一剪為二,讓他們一人一半分完了事。
在場的人看到這一幕,大失所望,看來薛太守并不像傳說的那樣英明能干,斷起案來也如此糊涂!
面對眾人的搖頭嘆息,薛宣沒有過多地解釋,只是命令兩個打官司的人趕緊拿著自己的一半縑走人。
待兩人走出官府,薛宣立即叫來一名手下,讓他暗中跟蹤那兩人,觀察兩人的反應。不一會兒,手下回來稟報,那名路人拿著一半縑喜形于色,急忙趕路,而那名農人則十分傷心,步履沉重,喊冤不止。
薛宣聽后,立即派人將路人抓了回來。路人知道無法再隱瞞,只好當場認罪,并賠償了農人一匹縑。
“薛宣斷縑”的故事被收入我國最早的法學案例著作《折獄龜鑒》中。一位英明的執法者,不可以執著于一定要抑強或扶弱,而是要深知公理和證據的重要性,只要心平氣和,以是非論是非,處理起來就不會有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