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馬克思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正相關原理的擴展及應用

2025-03-19 00:00:00蔡繼明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2025年3期

【摘要】借鑒比較優勢學說,根據比較利益率均等假設,引入相對生產力、綜合生產力和比較生產力等概念,可以將馬克思的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正相關原理的適用范圍從單個生產者依次擴展到部門和整個經濟體系以及跨期的經濟增長。這一擴展原理為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奠定了價值基礎,為保護私有財產和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提供了理論依據,為破解跨世紀的“價值總量之謎”提供了新思路,為判斷合理收入差距給出了可供選擇的價值尺度,為國際分工交換構建了平等與效率相統一的模型,同時也為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不斷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提供了一個具有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分析框架。

【關鍵詞】勞動生產力" 比較生產力" 價值決定" 新質生產力" 基本經濟制度

【中圖分類號】F014.1/F124"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25.03.007

馬克思的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正相關原理是勞動價值論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本人以及過往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和論文通常都認為不同部門的生產力不能比較,因而把這一原理的適用范圍僅僅限定在同一部門內的個別生產者。本文嘗試將這一原理的適用范圍從單個生產者依次擴展到部門和整個經濟體系以及跨期的經濟增長,并運用擴展的正相關原理探討如何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關于馬克思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關系三原理的爭論

關于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曾先后提出三種不同表述的原理:

原理1:單個生產者的勞動生產力與單位個別勞動時間所創造的價值量正相關(以下簡稱“正相關”原理;馬克思、恩格斯,1972,第354頁)

原理2:部門平均勞動生產力與單位商品的價值量成反比(以下簡稱“成反比”原理;馬克思、恩格斯,1972,第53~54頁)

原理3:部門平均勞動生產力與部門總勞動創造的價值量不相關(以下簡稱“不相關”原理;馬克思、恩格斯,1972,第60頁)

學術界關于“正相關”原理的爭論。馬克思的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正相關原理一直是學術界爭議的焦點。贊成“正相關原理”的學者認為,由于自然力、機器設備等客觀因素的原因,勞動客觀生產率更高的企業,在相同的單位勞動時間內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衛興華,1963;吳宣恭,1964)。另一些學者則強調,延長工作時間、提高工作復雜度等主觀因素決定了勞動生產力的提高程度(馬艷、程恩富,2002;孟捷,2005)。還有一種觀點主張,隨著勞動概念外延的擴大,可以更多地使符合社會標準意義上的勞動力參與價值的創造(張薰華,2001)。反對“正相關”原理的學者指出,持上述觀點的學者,混淆了形式關系和本質關系,因此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勞動價值論(徐東輝,2012、2016)。

學術界關于“成反比”原理的爭論。關于“成反比”原理,一種觀點認為,部門平均勞動生產力和單位商品價值量存在等幅的負向變化,部門平均勞動生產力和單位商品的價值量之間互為倒數(白暴力,2002)。另一種觀點將“成反比”歸因為雖然部門平均勞動生產力和單位商品價值量都是負向變化,但單位商品價值量下降占比高于部門平均勞動生產力提高的比例(康秀華,1998;鄒新樹,2002)。

學術界關于“不相關”原理的爭論。關于“不相關”原理,李仁君(2003)從生產和供給的角度出發,提出部門商品價值總量和個別勞動投入時間之和是始終相等的。趙愛清(2001)則認為兩者關系存在著不變、同向的變化兩種情況:供不應求時,生產商品的價值總量會因為更多勞動進入產品生產而不斷增加;反之,社會價值量取決于商品價值總量。

本文對三個原理的理解及對相關爭論的評價。綜上所述,我國學者關于三個原理的研究和爭論,可能來源于對經典著作的一些誤解:三個原理中對應勞動生產力和價值量的涵義并不相同。本文認為,在假定活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的前提下,上述三個原理都可以成立并彼此相容,但當我們應用這些原理對現實中商品生產交換活動進行分析時,僅有“正相關”原理可以通過經驗證實(商品生產者提高勞動生產力可以得到超額剩余價值),而“成反比”原理和“不相關”原理難以通過經驗驗證。

首先,從商品生產交換實踐出發,如果一個部門的生產力提升后,按照“成反比”或“不相關”原理進行交換,那就意味著該部門提高勞動生產力所增加的收益全部被其他部門所獲取,該部門會失去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動力?,F實中,相對于傳統產業,快速技術進步的新興行業有著更高的利潤率和從業人員收入,無疑為“成反比”和“不相關”原理提供了反證。顯然,部門平均勞動生產力和單位商品價值量雖然看似符合負相關,但嚴格地說并不是簡單的“成反比”關系。這需要從理論上將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的“正相關”原理的適用范圍從單個企業擴展到整個部門:率先提高勞動生產力的部門與其他部門相比可以創造更多的價值。

其次,無論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世界經濟的高速發展,還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經濟增長,經濟的增長率都遠遠高于實際就業人口的勞動量增長。要破解經濟增長遠大于總勞動量增長這一“價值總量之謎”,還需要擴展“成正比”原理的適用范圍,從靜態分析擴展為經濟增長意義上的動態分析。

再次,由于勞動生產力的決定因素包括勞動要素和非勞動要素,因此無論是僅僅承認“正相關”原理本身,還是擴展其適用范圍,都必然得出,非勞動要素在與勞動要素共同創造使用價值的同時,也參與價值創造。

最后,事實上,從分工交換的產生和發展來看,不同的生產-消費者之所以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轉向分工交換經濟,具有不同使用價值的商品之所以能夠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交換,本身就意味著彼此不同的具體勞動的生產力是可以進行比較的。[1]如果我們能夠從理論上闡明分工交換產生的原因,揭示不同生產力相互比較乃至不同使用價值相互交換的比例得以形成的機制,就可以將“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正相關”原理的適用范圍,從單個生產者擴展到部門之間乃至全社會。通過這種擴展,上述理論與現實的矛盾似乎就可以迎刃而解了,而這正是筆者所領導的團隊多年研究的廣義價值論課題(蔡繼明,1985、1988、1989、1997、2003、2013、2022;蔡繼明、李仁君,2001;蔡繼明、江永基,2010;蔡繼明、李亞鵬,2012),也是本文余下部分所要探討的問題。

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正相關原理的擴展

比較利益是分工交換的基礎。廣義價值論認為,分工交換起源于生產者對于比較利益的追求。其中,比較利益指的是生產者通過分工交換而獲得的收益(效用),高于在自給自足狀態所能得到的收益(效用),這一收益(效用)等于為生產者交換得到的收益(效用)與其所讓渡的機會成本的差額。比較利益是分工交換(包括國內和國際分工交換)產生的原因。

在兩部門經濟模型中,假設生產者1生產單位產品1和產品2所耗費的勞動時間分別為t11和t12,生產者2對應的勞動時間分別為t21和t22。兩種產品的交換比例為2/1,則用分工交換節省的勞動時間所表示的比較利益即分工交換的必要條件如下式所示:

,

(1)

比較利益源自比較優勢,本文使用相對生產力差別作為比較優勢的判別式,這一差別取決于兩個生產者各自在兩種產品上的絕對生產力(也就是勞動生產力)的比例。我們用qij表示生產者i在產品j上的絕對生產力,qij=1/tij。而相對生產力(relative productivity, RP)是指同一生產者在不同產品上的絕對生產力之比。生產者1的相對生產力RP1和生產者2的相對生產力RP2之比即為相對生產力差別系數:

(2)

如果RP1/2=1,則雙方在生產上并無比較優勢,也就沒有必要分工交換。如果RP1/2>1,說明q11的生產力相對高于q12,而q22的生產力相對高于q21,生產者1和2分別在產品1和2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雙方通過分工交換可以獲得比較利益。如果RP1/2lt;1,則比較優勢的方向相反。

均衡交換比例是根據比較利益率均等原則確定的。比較利益率是比較利益的相對量,等于比較利益與機會成本的比率。用節省的時間成本表示為:

(3)

公式(3)也就是比較利益率均等原則,根據該式可以得到均衡交換比例:

(4)

公式(4)中,和分別為兩個部門生產產品2和1兩種勞動生產力的幾何平均,這里將其分別定義為產品2和1的社會平均生產力;和則分別表示兩個部門在產品1和2上勞動生產力的幾何平均,這里將其定義為兩部門各自的綜合生產力(comprehensive productivity, CP),兩部門比較生產力為各自綜合生產力之比,用CP1/2表示。

根據公式(4),兩種產品基于比較利益率均等的均衡交換比例等于兩種產品的社會平均生產力之比;兩種產品的均衡交換比例與部門比較生產力正相關、與部門平均生產力負相關。

比較生產力與價值量正相關。下面進一步推算單位商品價值,設單位商品1的價值為,單位商品2的價值為。根據等價交換(購買力平價)原則,并將用于交換部分的全部產品生產中所使用的勞動時間總量作為價值尺度,那么可以得到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為:

(5)

公式(5)表明,單位產品的價值量,與兩個部門的勞動生產力是負相關的,與其比較生產力則是正相關的關系。以部門1為例,絕對生產力的變化對單位商品價值量的總效應可以通過對公式(5)進行全微分來說明:

(6)

公式(6)將部門絕對生產力的提升對單位商品價值量的影響分解為直接的負效應和間接正效應兩部分,其中,為負效應,為間接正效應??梢钥闯?,通過部門的絕對生產力提升綜合生產力,并提升比較生產力的這一間接路徑,部分抵消了絕對生產力提升對單位商品價值量的降低幅度,因此部門總價值整體是提升的。[2]這一結論不僅修正了“成反比”原理,而且從邏輯上否定了“不相關”原理。

由此,也可以得到單位平均勞動創造的價值量與比較生產力正相關,部門內單位個別勞動創造的價值量與個別勞動生產力和部門綜合生產力正相關,部門總勞動創造的總價值量與比較生產力正相關的結論(蔡繼明,2022,第73~74頁)。

社會總和生產力與社會總價值量正相關。首先,我們從靜態分析擴展到動態分析。兩部門價值總量加總等于兩部門總勞動量的標準化方式,似乎從社會總量的角度驗證了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不相關的原理。從靜態分析的角度看,這一標準化方式是可行的,因為其考察的是兩部門當期的分工交換,旨在揭示商品的相對價格(均衡交換比例)如何決定。當考察跨期的經濟增長時,即使在t期勞動總量和兩部門比較生產力系數保持不變(即均衡交換比例保持不變)的假定前提下,如果兩部門的綜合生產力水平都同比例提高,社會總產量也會相應地增加,這時再以t-1期的勞動總量所測算的單位商品價值來衡量t期增加的總產量,總價值量必然會超過總勞動量。

接下來討論社會總和生產力及增長率的界定。如將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正相關原理的適用范圍從單個生產者擴展到部門以及全社會,就可以發現,全社會生產力水平和創造的總價值量不僅取決于投入的活勞動,還受到生產資料的規模和自然條件的影響。其中,重點需要考慮到內生的技術進步在價值總量形成中的作用。正如現代經濟增長理論所認為的,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甚至是唯一來源(Solow, 1956)。

首先,我們定義t期CP1和CP2的幾何平均為t期社會總和生產力TPt,如下式所示:

(7)

這樣,t期相對于t-1期的總和生產力增長率為:

(8)

其中,設定,由于各期勞動者在決定學習與生產普通產品之間的時間分配的生產決策一致,所以,。由此可得:

(9)

公式(9)表明,社會總和生產力的增長率體現為兩部門勞動者的技術進步增速的幾何平均的次方,而技術進步即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來自于學習導致的知識積累(Arrow,1962;Romer,1986;Young,1993)、人力資本投資(Uzawa,1965;Lucas,1988)、管理水平提高、規模經濟效應(Young,1991)、自然資源有效利用等因素。所以,跨期的總價值量的增長,既取決于社會總勞動的增長,又取決于社會總和生產力的增長。

下面具體推導社會總和生產力增長率與社會價值總量增長率正相關公式,繼續將社會總價值量標準化為生產1和2兩種產品的社會總勞動時間,以Mi代表投入部門的總勞動力,i表示部門每個勞動者平均創造的使用價值量,若以2作為價值尺度,則由兩部門等價交換可得:

(10)

t期相對于t-1期的價值總量增長率為:

(11)

各期勞動者在決定學習與生產普通產品之間的時間分配的生產決策一致,所以。由此可得:

(12)

公式(12)表明,價值總量的增長率等于作為價值尺度的產品2的部門勞動增長率2與技術進步增長率之和(積)。由此可得,跨期社會總和生產力增長率和社會價值總量增長率正相關。

至此,我們將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的正相關原理的適用范圍,不僅由個體生產者拓展到了整個行業,而且最后拓展到了跨期的整個經濟體系,由此形成一系列與傳統價值理論不同的新概念和新定理。

擴展的正相關原理的應用

為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奠定了價值基礎。一是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理論的提出。我國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理論的首創者是南開大學的谷書堂教授。谷書堂、蔡繼明在1988~1989年發表的文章和出版的專著中提出了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理論,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統一概括為按各種生產要素對社會財富即價值的創造所作的貢獻進行分配,并具體分析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勞動、資本、土地、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形式及其量化規定,闡明了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與平等和效率的關系。(谷書堂、蔡繼明,1988、1989;蔡繼明,1989)。盡管該理論最初提出時一度被一些學者視作資產階級自由化觀點而受到批判(衛興華,1991;陳德華,1990;寧向東,1991),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種觀點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張卓元主編,1999;柳欣、劉剛,2008;陳東琪主編,2004)。

二是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確立、制度健全和機制完善。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原則的確立,為保護私有財產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了合理分配的依據?!皣夜膭?、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以及“國家依照法律規定保護公民的私有財產權和繼承權”等條款,隨即寫入了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黨的十七大將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上升為“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

新時代以來,黨的十八大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黨的十九大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以及黨的二十大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始終強調要完善由要素市場評價要素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同時相繼把知識、土地和數據納入按貢獻參與分配的生產要素之中。

以上中央有關文件中包括分配原則、分配制度和機制在內的分配關系相關內容的變化,適應了生產力特別是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極大地調動了各市場經濟主體和各生產要素所有者創造財富的積極性,為國民經濟保持持續高速穩定增長提供了基礎保障。

三是擴展的正相關原理為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奠定了價值基礎。從前面公式(5)至(12)的推導中可知,無論是單位商品價值量還是單位勞動創造的價值量抑或部門總勞動創造的價值量,都與比較生產力正相關,而在兩部門經濟中,比較生產力是由4個絕對生產力變量構成的,每個絕對生產力又是由勞動、資本、土地、管理、知識、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決定的。

顯然,任一生產要素數量和質量的變化,都會引起絕對生產力水平的變動,并進而引起比較生產力和總和生產力的變化,最終引起部門總勞動和全社會總勞動創造的價值量的變化。由此得出結論,非勞動要素不僅參與使用價值創造,而且同樣參與價值決定。所謂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就是按其對價值創造所作的貢獻參與價值分配。

運用邊際分析方法和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可以分解出勞動、資本、土地、企業家才能等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邊際物質產品),然后分別乘以根據廣義價值論模型求出的單位產品價值量,即公式(5),則可得出單位生產要素的價值貢獻。如表1所示。在完全競爭條件下,這些要素的報酬與各自的貢獻將達到一致,故就初次分配而言,這種要素報酬與要素貢獻相一致的分配結果體現了公平分配原則(蔡繼明、江永基,2010)。

為保護私有財產和發展壯大民營經濟提供了理論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2023)中第二十六條提出,要加強理論研究和宣傳,堅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把握好正確輿論導向,引導全社會客觀正確全面認識民營經濟的重大貢獻和重要作用,正確看待民營經濟人士通過合法合規經營獲得的財富。根據廣義價值論和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理論,民營經濟人士合法合規經營獲得的收入,只要符合黨的十六大以來確立的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也就是說,只要其非勞動要素的報酬與其要素貢獻相一致,就與傳統政治經濟學理論所闡述的單純憑借非勞動要素所有權無償占有的勞動者創造的剩余價值有本質的區別(蔡繼明,2003)。由此得出結論,由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知識、數據等非勞動要素所有者根據其要素貢獻所獲得的非勞動收入,是與要素貢獻相一致的要素報酬,是通過合法合規經營獲得的合理收入,這就為保護私有財產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提供了理論依據(蔡繼明,2013)。

正是由于黨和國家明確了民營經濟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生力軍和高質量發展重要基礎的地位,[3]并確立了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和制度,民營經濟人士通過合法合規經營獲得的財富才具有了公平合理性,從而為我國民營經濟的發展掃除了多方障礙,使民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呈現“五六七八九”的特征。[4]

為破解跨世紀的“價值總量之謎”提供了新思路。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有目共睹,而其主要驅動因素同樣為世人所矚目。1978年至今,中國實際GDP的年均增速遠高于同期就業人口年均增速,就業人口數量的增長顯然不是驅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然而,如果根據馬克思的前述“成反比”和“不相關”原理,這意味著在投入勞動總量基本不變或變化不大的情況下,以不變價格衡量的GDP即實際GDP,也不會有大幅增長。這種理論與現實的嚴重脫節,引起學術界關于“價值總量之謎”的探討。[5]

一些學者嘗試在傳統的勞動價值論框架內求解這一謎題,這無異于用產生矛盾的原因化解矛盾(徐東輝,2012;何宇,2007)。另一些學者則試圖通過把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范圍擴大到科學技術和物化勞動等,以對勞動價值論進行豐富和擴展來求解(錢伯海,2002;武建奇,2005),而這難免會重蹈李嘉圖學派的覆轍。

隨著我們把研究的視角從狹義價值論擴展到廣義價值論,把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正相關原理的適用范圍從單個生產者(企業)擴展到整個部門和社會,并進入動態的跨期經濟增長模型(蔡繼明、鐘一瑞、高宏,2021),上述“價值總量之謎”的破解有了新思路。從數據上看,1979年至2023年,中國實際GDP保持了8.9%左右的年均增速,而同期就業人口年均增速僅約為1.4%,且失業率長期保持低位。對比上述兩個增長率的巨大差距,不難推斷正是各個部門內部單個企業的技術進步推動了各部門勞動生產力普遍提高,并導致各部門綜合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總和生產力的增長,才使得逐年創造的價值總量的增速超過勞動就業人口的增速,由此驗證了公式(12)的結論:跨期社會價值總量與總和生產力增長率正相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際GDP的年均增長率超過勞動就業年均增長率的部分,正是由技術進步、制度創新、資源配置優化和對外開放獲得的比較優勢等非勞動因素決定的(蔡繼明、鐘一瑞、高宏,2019)。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中國多年來保持全球專利申請量排名第一。根據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數據,比較過去5~6年間美國、日本、歐洲、中國四大經濟區專利數量,中國在總量中占比持續提升。尤其是在區塊鏈技術專利、計算機視覺技術專利、自動駕駛技術專利中的占比很高,分別為80%、60%和40%??梢姡覈纬尚沦|生產力的創新能力在逐年提高(黃益平,2023)。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達到53.9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到42.8%,數字經濟既是GDP增長的主要貢獻者,也是TFP增長最主要的來源。根據劉濤雄等(2023)的推算,中國人均數據資本存量從2003年的0.12萬元/人增長至2020年的1.23萬元/人,增長了10.25倍。2011年至2019年,中國數據資本的產出彈性達到0.19,數據資本對經濟增長率的平均貢獻率達到34.46%。這些技術和數據要素的貢獻為我們破解“價值總量之謎”提供了強有力的經驗證據。

為判斷合理收入差距給出了可供選擇的價值尺度。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如何推進共同富裕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然而,共同富裕的實現是一個長期過程。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推進共同富裕必須與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適應,必須承認由于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而形成的合理收入差距。而擴展的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正相關原理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判斷合理收入差距的價值尺度,即收入差距是否合理,要看這種差距是否與比較生產力差距相一致。

以作為我國現階段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突出表現的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例。2021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為2.5倍,對全國居民收入差距的貢獻率高達46.5%,遠高于發達國家和諸多發展中國家的水平,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無疑是當前推進共同富裕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然而,如前所述,現階段推進共同富裕必須以承認居民合理收入差距為前提,那么,在城鄉居民2.5倍的收入差距中,多大程度的差距是合理的呢?早在1997年,作者曾試圖運用廣義價值論的比較生產力概念分析我國城鄉居民的比較生產力差別,并根據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偏離其比較生產力的差別來判斷城鄉居民收入差別中不合理的程度。分析和測算結果表明,1995年我國實際城鄉相對收入差別為3.02,由比較生產力決定的部分占75.2%,這意味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中有2.41倍是合理的,另外0.61倍即24.8%是由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等因素造成的(蔡繼明,1998)。最近筆者領導的課題組又針對2020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2.56倍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城鄉比較生產力系數為1.395,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中54.5%(1.395/2.56)是由城鄉比較生產力的差別決定的,這部分收入差距有其合理性,但還有45.5%是不合理的。與1995年相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中不合理的成分明顯擴大了,這其中,城鄉土地同地不同權,由于農村宅基地沒有收益權和擔保物權而造成的城鄉居民高達10倍的財產收入差距,很可能是重要原因。

由城鄉比較生產力差別決定的相對收入差別反映了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如果從“三個有利于”“效率優先”和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出發,就應承認這部分相對收入差別的合理性。即使從“兼顧平等”的角度,認為這部分收入差別不宜過大,也不應以直接的方式縮小這部分收入差別,而應在縮小城鄉之間比較生產力差別上做文章。此外,超過城鄉居民比較生產力差別的收入差別應該縮小乃至消除。例如,由價格扭曲和土地制度、就業制度、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城鄉差異造成的城鄉居民相對收入差別,無論從平等還是效率的視角都不具有合理性,應著力予以消除。

為國際分工交換構建了平等與效率相統一的模型。隨著2023年5月29日,由C919大型客機執飛的東方航空MU9197航班搭載135名乘客平穩降落成都天府國際機場,C919開啟常態化商業運行,類似“8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的信息迅即充斥網絡媒體,似乎以往“8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是一種吃了大虧的不平等不等價交換。這里,作者嘗試運用前述比較生產力與價值量正相關原理對“8億件襯衫換1架飛機”作出合乎理性的經濟學解釋,以消除或緩解由于錯誤認知而造成的對我們可能不得不將繼續承受許多類似“不平等不等價”交易的無奈和苦惱。

據相關消息,當年我國南方航空購買空客A380的單架售價為3.5億美元,按照當時人民幣匯率計算,大約折合23億元人民幣;而當年國產的8億件襯衣若在國際市場上換回3.5億美元,按同樣的匯率折算,每件襯衣單價也僅有2.88元人民幣,這樣的襯衣質量和檔次是可以想象的。顯然,在這一交易模式中,中國出口的是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品,歐洲出口的是高端的技術密集型產品。如果我們假定中國生產8億件襯衣需投入1萬人年勞動,若這1萬人年勞動生產空客,則只能生產相對于空客一半價格的機身;而歐盟生產1架A380需要投入1000人年勞動,若這1000人年勞動生產與中國檔次質量相同的襯衣,則只能生產4億件。那么,在8億件襯衣換1架A380的交易中,中國實際上是以半架A380的機會成本換回了1架A380,比較利益率為100%;歐盟則以4億件襯衣的機會成本換回了8億件襯衣,比較利益率亦為100%,就雙方通過交易獲得了均等的比較利益率而言,這一交換是平等、等價的。

在上述交易中,中國之所以付出的勞動是歐盟的10倍,那是因為歐盟的人均綜合生產力()是中國的人均綜合生產力()的10倍,[6]根據廣義價值論比較生產力與價值量正相關原理,比較生產力較低的中國人就只能以1萬人年勞動的產品換回歐盟只耗費了1千人年勞動的產品,單從這一點看中國人是吃虧了。但如果中國要自己生產1架A380,則要耗費2萬人年勞動,歐盟若要自己生產8億件襯衣也要耗費加倍的勞動,從這一點看,雙方通過貿易都節省了1倍的勞動,都獲得了同等程度的比較利益,誰也沒有比誰占了更多的便宜,也沒有任何一方吃虧。

以上對“襯衣換飛機”的交易所作的分析,同樣適用于其他綜合生產力不等的產品(如玩具和芯片)之間的交換。上述擴展的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正相關原理為我們理解國際貿易關系,構建平等與效率相統一的國際貿易體系,消除對不平等不等價交換的誤解,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科學依據(蔡繼明等,2021)。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先進生產力。[7]從動力看,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征是技術創新起主導作用,推動相關部門的絕對生產力提高,進而提高綜合生產力、改變比較生產力,這是正相關原理在當前社會實踐中的深刻體現。從源泉看,現階段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更多地依賴技術、數據等多種生產要素,更多地依賴包括非公有制經濟在內的多種所有制的共同努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實現了重大變革,這既在理論層面開辟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又在實踐層面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面向未來,基于新質生產力動態發展、高度變化的特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需要不斷完善,從而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推動力、支撐力。

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大變革。在全面總結我國改革開放40余年所發生的基本經濟制度變革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2019)對我國現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作出了如下的新概括:“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這一新概括有兩大創新:一是在過去只強調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增加了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在外延上擴大了我國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涵蓋的范圍;二是將過去只適用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在時間維度上擴展到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這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作出的重要發展和深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2024)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再次強調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并對公有制與非公有制、市場與政府、生產要素按貢獻分配機制等繼續提出了深化改革的思路。這一過程,既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創新,又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的實踐創新。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制度的完善。根據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按勞分配一度被視作社會主義的唯一分配原則。黨的十三大(1987)提出“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在政策層面上承認了非勞動要素參與分配的合理性與合法性;黨的十六大(2002)進一步提出“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2019)強調要“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由此我國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實現了從原則確立到制度健全再到機制完善的持續演變。理論和實踐均表明,生產要素所有權本身并不創造價值,而只是作為要素所有者參與分配的法權基礎,生產要素的報酬大小,取決于該生產要素在財富創造方面的貢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是初次分配領域唯一公平的分配原則。

現階段,數據、技術等生產要素對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作用尤為重要。要構建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各類生產要素的活力,關鍵在于堅持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的內在統一,使各部門各類要素獲得的分配份額,與其對總價值的貢獻份額相一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2022)在“建立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數據要素收益分配制度”方面,進一步強調要“健全數據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機制”,“促進勞動者貢獻和勞動報酬相匹配”。這些分配制度的完善,是實現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的重要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必然會擴大其與傳統生產力的差距(陳章,1999),從而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收入差距,而這種行業間的收入差距是否合理,依然要以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與比較生產力差別的一致性作為判斷標準:二者一致的差距是合理的部分,應予以肯定和保護;二者不一致的部分要力圖縮小乃至消除(蔡繼明、高宏,2014)。

在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大背景下,收入分配依然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平等的原則。效率優先是在初次分配中,按照生產要素的貢獻進行分配,做到要素的報酬與貢獻相一致;而兼顧平等則是在再分配領域通過累進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以及社會保障等政策措施,將收入的不平等程度調節在社會可承受范圍(蔡繼明、高宏,2014)。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生產力表現為各種生產要素對于價值的創造力,要素對于價值的創造力又決定了生產要素的所有制和分配關系。如果將基于廣義價值論的按生產要素貢獻分配作為初次分配領域公平的原則,那么作為這一分配關系基礎的混合所有制也應被認為是合理的。

在新業態方面,新質生產力在動力上體現技術變革,在形態上則要求組織形式的變革。歷史經驗也表明,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再到數字經濟時代,主流的生產組織形態均隨著當時的“新質態”生產力的發展發生著變革。當前,OpenAI等初創生成式人工智能企業的組織形式表明,人工智能等新業態還需要新的、更具有針對性的制度安排。民營經濟在適應這些“新”的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其組織架構本身就具有相對靈活、創新動力強、試錯成本低的特點,也就天然地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以及國務院各部委推出的一系列配套措施必將為民營經濟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在新商業模式上,互聯網平臺這一新的組織形式正在改變傳統商業的邏輯,從最初的商品交易平臺到服務匹配平臺,再通過將用戶流量轉化為商業價值,并推動金融科技、游戲社交等新的商業模式發展壯大,而這些互聯網平臺企業大多是由民營企業家創建并發展壯大的(黃益平,2023);在數字經濟領域具有代表性的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網絡約車、數字金融、文娛、社交媒體等商業模式,無一不是由民營企業率先發展起來的(蔡繼明,高宏,2024)。我國一些頭部數字經濟企業位居全球前列,例如,字節跳動、螞蟻集團、希音、阿里云和微眾銀行進入全球獨角獸企業500強前10。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生物制造等未來產業加速產業化,正在形成新質生產力后備軍。可以說,沒有民營企業的參與,就沒有我國數字經濟規模位居世界第二的殊榮。

在新生產要素的維度,以A(人工智能)、B(區塊鏈)、C(云計算)、D(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表現形式。當前,數據所有權這一新的產權安排尚不清晰。對此,互聯網平臺企業要高度關注并持續跟進數據要素基礎制度的建設,以及由數智技術變革引發的生產要素革新,在做好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工作的基礎上,探索更為完善的數據所有權形式。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第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新質生產力的特點之一是動態發展,并處在高度變化之中,其對產業的影響(是否成為下一個產業化的熱點)更難以預測。因此,提供更為良好的市場環境、土壤,助推其按自身規律自然發展,可能是更為合適的策略。我國的數字經濟發展,無論是互聯網平臺企業,還是電子商務和在線支付,抑或是網約車和共享單車服務,都更多是在技術變化和市場競爭中產生和發展,同樣,ChatGPT也是根植于硅谷的市場環境和創業生態之中。這些新質生產力及其帶來的新的產業形態的發展,都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第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涉及國家安全(包括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等)的領域和全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提升方面,如在量子信息、先進計算、半導體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發展方面,新型舉國體制更具有比較優勢。2023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完成投資超2.18萬億元,同比增長約32.1%。當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且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5G基站總量占全球60%以上,這些都充分顯示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優越性。

第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會引起企業形態的變化。伴隨互聯網發展出現的大量平臺企業,之所以還稱其為“企業”,是囿于現行的法律和工商注冊制度。但類似騰訊這樣的平臺企業,其實質是一個平臺生態系統,這一生態系統以騰訊為核心,由無數與之相關的企業和用戶等平臺參與者構成??扑拐J為企業存在的目的是減少交易成本,平臺企業無疑有助于交易成本的減少,未來企業的組織可能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平臺來實現。考慮到平臺企業不同于一般壟斷企業,平臺企業自身也會形成一套內部的監管機制,對平臺企業可實行政府外部監管和企業內部監管的雙重監管體制(王勇、陳美瑛,2020),并采取與傳統行業反壟斷有所不同的政策。對數字經濟而言,應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例如使用“負面清單”等概念替代“紅綠燈”的提法,這樣會更有助于探索數字平臺治理的新規則、新方法,并促進與國際規則的相容性(蔡繼明,高宏,2024)。

總之,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只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統一的生產方式,才能更好地促進社會財富的增長和社會成員福祉的提升。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表現為價值創造力的提高,構成新質生產力的生產要素的所有制關系和分配關系以及資源的配置則是由這些生產要素的價值創造力決定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正是由包括新質生產力在內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價值創造力決定的,這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原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的具體運用。

結語

任何經濟學體系都是以一定的價值理論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是以源于英國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新古典經濟學是以源于英、法、奧、美等國的邊際生產力和邊際效用價值論為基礎的。要構建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關鍵是要創立一個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價值理論。本文將馬克思的勞動生產力與價值量正相關原理加以擴展,揭示了使用價值與價值、物質財富和社會財富以及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的內在聯系,論證了各種生產要素在參與使用價值創造的過程中同樣參與價值創造,從而將馬克思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具體化為基于各種生產要素的生產力的價值創造力決定各種生產要素的分配關系和所有制關系以及資源配置方式,以期為分析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提供一個初步的理論框架。當然,中國經濟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嘗試提出的理論框架是否符合邏輯一致性原則,能否科學地解釋現實,也還有待于學界的批評指正和來自實踐的經驗驗證。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探索”和“數據要素參與分配的價值基礎和實現形式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6ZDA241、24amp;ZD327)

注釋

[1]仔細分析上述三個定理的內在邏輯可以發現,馬克思之所以得出“不相關”定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馬克思看來:“生產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它事實上只決定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馬克思、恩格斯,1972,第59頁)由于不同的具體勞動總是創造不同的使用價值,所以,不同部門的生產力水平(在這里指絕對生產力水平)不能直接進行比較;我們不能因為生產一盎司金與生產一噸鐵需要同量勞動時間,就說金的生產力低于鐵?;蛘邠Q一種說法,我們不能因為生產一噸鐵比生產一噸金需要少得多的勞動時間,就說鐵的生產力高于金(馬克思、恩格斯,1973,第87頁)。正因為不同部門生產力水平不能比較,所以,馬克思才得出“不管生產力發生了什么變化,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的”的結論,而為了解釋現實的市場均衡價格與勞動價值的偏離,才不得不使勞動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2]康秀華(1998)和鄒新樹(2002)雖然也曾否定了單位商品價值量與部門勞動生產力的提高等比例下降,但并未由此引申出部門勞動生產力與部門價值總量正相關的邏輯結論。

[3]《(受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2023年7月19日,http://www.xinhuanet.com/2023-07/19/c_1129758014.htm。

[4]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截至2017年底,我國民營企業數量超過2700萬家,個體工商戶超過6500萬戶,注冊資本超過165萬億元。概括起來說,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制度的內在要素”。參見習近平:《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的講話(2018年11月1日)》,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41047.htm。

[5]“價值總量之謎”是我國著名經濟學家谷書堂教授提出的一個命題:價值是社會財富量的代表,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價值卻日益縮水,形成了與使用價值量變化比例的巨大落差,這種財富量和價值量脫節的現象即“價值總量之謎”。參見(參見谷書堂:《求解價值總量之“謎”兩條思路的比較》,《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

[6]這一假定與Samuelson(2004)討論中美貿易時有關中美兩國生產力所作的假定完全一致。

[7]習近平:《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2024年第11期。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197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197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II冊,北京:人民出版社。

習近平,2024,《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求是》,第11期。

白暴力,2002,《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變化關系分析》,《當代經濟研究》,第3期。

蔡繼明,1985,《比較利益說與勞動價值論》,《河南大學學報》,第6期。

蔡繼明,1988,《廣義價值論初探》,《商業經濟與管理》,第2期。

蔡繼明,1989,《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收入分配的價值基礎》,《中青年經濟論壇》,第4期。

蔡繼明,1998,《按貢獻分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原則》,《人民論壇》,第4期。

蔡繼明,1998,《中國城鄉比較生產力與相對收入差別》,《經濟研究》,第1期。

蔡繼明,2003,《非勞動生產要素參與分配不等于剝削》,《中共中央黨校學報》,第1期。

蔡繼明,2013,《消滅剝削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消滅私有制重新認識剝削與私有制的關系》,《人民論壇》,第12期。

蔡繼明,2022,《從狹義價值論到廣義價值論》(修訂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蔡繼明、曹越洋、劉樂易,2022,《論耗費的勞動與購買的勞動在價值理論中的作用》,《學術月刊》,第6期。

蔡繼明、陳臣、王勇、高宏、王康,2021,《論技術進步對貿易模式和貿易利益的影響》,《國際貿易問題》,第12期。

蔡繼明、高宏,2014,《壟斷和競爭行業的比較生產力與收入差距——基于廣義價值論的分析》,《學術月刊》,第4期。

蔡繼明、高宏,2024,《新質生產力參與價值創造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應用》,《經濟研究》,第6期。

蔡繼明、江永基,2010,《基于廣義價值論的功能性分配理論》,《經濟研究》,第6期。

蔡繼明、李仁君,2001,《廣義價值論》,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蔡繼明、李亞鵬,2012,《分工體系與廣義價值決定》,《南開經濟研究》,第12期。

蔡繼明、鐘一瑞、高宏,2019,《技術進步、經濟增長與“價值總量之謎”——基于廣義價值論的解釋》,《經濟學家》,第9期。

蔡繼明、鐘一瑞、高宏,2021,《基于廣義價值論的內生增長理論初探》,《南方經濟》,第6期。

陳德華,1990,《評否定勞動價值論的幾種觀點》,《求是》,第5期。

陳東琪主編,2004,《中國經濟學史綱(1900-2000)》,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谷書堂,2002,《求解價值總量之“謎”兩條思路的比較》,《南開學報》,第1期。

谷書堂、蔡繼明,1988,《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原則》,《理論縱橫》上篇,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谷書堂、蔡繼明,1989,《按貢獻分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原則》,《經濟學家》,第2期。

何宇,2007,《“價值總量之謎”再解》,《當代經濟研究》,第4期。

黃益平,2023,《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講座第三十一講 數字經濟的發展與治理》,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4245483621442132amp;wfr=spideramp;for=pc。

康秀華,1998,《論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商品價值量之間的關系——對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力成反比的傳統觀點的質疑》,《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

李仁君,2003,《兩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與價值決定新探》,《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期。

劉濤雄、戎珂、張亞迪,2023,《數據資本估算及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中國社會科學》,第10期。

柳欣、劉剛,2008,《中國經濟學三十年》,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馬艷、程恩富,2002,《馬克思“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變動規律”新探——對勞動價值論的一種發展》,《財經研究》,第10期。

孟捷,2005,《技術創新與超額利潤的來源——基于勞動價值論的各種解釋》,《中國社會科學》,第5期。

寧向東,1991,《試析否定按勞分配的幾種資產階級自由化觀點》,《山東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

錢伯海,2002,《深化勞動價值認識的理論思考》,《南開學報》,第1期。

王勇、陳美瑛,2020,《平臺經濟治理中的私人監管與規制》,《經濟社會體制比較》,第4期。

衛興華,1963,《價值決定規律的作用會引起部門內部剩余勞動的再分配嗎》,《學術月刊》,第4期。

衛興華,1991,《評否定按勞分配思潮中幾種觀點》,《高校理論戰線》,第3期。

吳宣恭,1964,《個別企業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的關系——與孫連成同志商榷》,《中國經濟問題》,第9期。

武建奇,2005,《生產率、經濟增長和價值總量的關系——基于勞動價值論的一個解釋》,《中國經濟問題》,第6期。

徐東輝,2012,《質疑單位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力成正比說》,《當代經濟研究》,第2期。

徐東輝,2016,《基于雙重價值轉形理論論證勞動生產率與單位商品價值量的反比關系——兼與何干強教授商榷》,《當代經濟研究》,第12期。

鄭志國、蔡繼明、蔣學毛等,1998,《關于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研討》,《經濟學動態》,第5期。

張薰華,2001,《勞動價值論深釋》,《當代經濟研究》,第11期。

張卓元主編,1999,《論爭與發展:中國經濟理論50年》,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趙愛清,2001,《論勞動生產率與商品價值量之間的關系》,《財經科學》,第2期。

鄒新樹,2002,《單位商品價值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嗎?》,《經濟學家》,第2期。

Arrow, 1962,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9(3): 155-173.

Lucas, 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1): 3-42.

Romer, 1986,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5): 1002-1037.Arrow, 1962,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9(3): 155-173.

Samuelson, P. A., 2004, \"Where Ricardo and Mill Rebut and Confirm Arguments of Mainstream Economists Supporting Globalizat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8(3): 135-146. \"Where Ricardo and Mill rebut and confirm arguments of mainstream economists supporting globalizatio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8: 135-146H.

Solow, R. A., 1956,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0(1): 65-94.

Uzawa, 1965, \"Optimum Technical Change in An Aggregative Model of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6(1): 18-31.

Young, A., 1991, \"Learning by Doing and Dynamic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6: 369-405.

Young, A., 1993, \"Invention and Bounded Learning by Do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1(3): 443-472.

責 編∕桂 琰" 美 編∕周群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美人久久久久久AV| 女人毛片a级大学毛片免费| 色成人综合|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91亚洲精选| a国产精品| 国产国拍精品视频免费看| 色老二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影院| 天天综合网站|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软件| 成人在线亚洲|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毛片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国产精品区视频中文字幕| 午夜日韩久久影院|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选无码久久久| 操国产美女|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 青青热久麻豆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a级免费视频| 成人日韩视频|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久久网欧美| 麻豆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亚洲熟女偷拍| 久久国产黑丝袜视频|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激情午夜婷婷|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五月综合色婷婷|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99在线免费播放| 欧美第二区| 久久成人免费|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四虎精品国产AV二区| 色综合久久无码网|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天天摸天天操免费播放小视频| 国产精品视屏| 亚洲香蕉久久| 91精品国产丝袜|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 国产日韩av在线播放|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一级看片免费视频| 天天操精品|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日韩视频福利| 伊人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99| 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国产区|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国产欧美又粗又猛又爽老|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国产99精品久久| 欧美日本中文| 亚洲天堂视频在线观看| 六月婷婷激情综合| 国产精品福利导航|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一本二本三本不卡无码| 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啪啪啪亚洲无码| 国产制服丝袜91在线| 亚洲精品欧美重口|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精品|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