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教學需要的“大情境”遠非簡單意義上的“環境”與“條件”,更確切來說應是一種多元且開放的學習場域,在此情境下,學生盡情展現,探尋解決問題的策略,并持續深入地進行探究與思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
(一)真實性。“真實情境”是針對學生尤其是學生心理而言的,是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貼合學生經驗、能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活動意義和價值的“特定環境”,著重強調的是學生的體驗感。
(二)整合性。單元大情境應在大主題(大概念)的統領下,重新編排并豐富單元學習內容和資源,以確立結構化的單元學習目標與評價標準為要,將語用、審美、思維集于一體,搭建框架,建立語文學習的大格局。
(三)適切性。大情景創設時,需重新架構學科知識體系,在改造教材單元內容的基礎上,精心選擇或創設一個與整個單元整體學習相適切的大情境,只要能夠調動學生的知識基礎與生活經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使其沉浸到情境之中,就是適切的大情境。
(一)圍繞單元大概念確定情境目標。真實性情境的設計指向素養以及遷移能力的培養,而素養的培養需建立在大概念的基礎上。統編版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以“深深淺淺的腳印,寫滿成長的故事”為導語,揭開了本單元“成長”的人文主題。四篇課文展示了不同時代少年兒童成長的故事,整個單元內容也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引導學生感受不同的成長,汲取成長的力量。本單元有兩個語文要素,一是“學習把握長文章的主要內容”,指向文章內容了解和概括的閱讀訓練;二是“按一定順序把事情的過程寫清楚”,指向語言的運用和表達上面,因此本單元可以歸屬于“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學習任務群,根據此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和要求,整合本單元學習內容、資源,以“成長印記”為大主題、“閱讀概括有方法”為大概念,情景目標應當引導學生感受成長滋味、表達獨屬的成長感受。
(二)從現實世界中尋找情境原型來逆推。設計真實情境的更好辦法是逆推。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成長有印記”大主題活動中,我們知道成長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每次成長都會留下一些印記,如何將這些印記留下來呢?照片、獎狀,它們只有事件的簡單闡述,成長過程的變化展現不夠;寫成長故事,能清晰體現成長歷程,是看得見的改變,但學生主體參與度不高。如何將二者有效真實融合起來呢?教室里的黑板報中榜樣故事欄、學校六一表彰會,以及學校紅領巾廣播站《爭做好少年》欄目組等真實存在的情境,都可以將其與本次活動主題有效聯系起來,在創設學習榜樣人物、爭做時代好少年的大情境中,多種方法學習長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榜樣人物的故事,學習其優秀品質,感悟成長、學會成長。
(三)評價和打磨情境的表現形式。情境創設好之后,還需從是否符合目標、是否符合學情、是否可以實現三個維度去考量,這樣既能防止情境偏離“真實性”目標,并確保切實可行,同時也可以以此為依據進行進一步修正內容和形式,吸引學生積極投入學習之中。
(作者單位:重慶市梁平區袁驛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