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鴨傳染性漿膜炎主要侵害幼鴨,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和致死率,對養鴨業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本文概述了鴨傳染性漿膜炎的流行病學特點、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并詳細介紹了診斷方法,提出了將中藥和西藥相結合的治療方案,同時輔以營養支持、改善環境等綜合措施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為該病的防治提供參考。
關鍵詞:鴨傳染性漿膜炎;臨床癥狀;診斷方法;中西醫治療
中圖分類號:S858.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3-0092-03
鴨傳染性漿膜炎,又稱鴨疫里默氏桿菌病,是由鴨疫里默氏桿菌引起的一種高度傳染性、高發病率的細菌性疾病,在我國各地的養鴨業中廣泛存在,是危害商品鴨生產的主要傳染病之一。 鴨疫里默氏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小桿菌,具有多種血清型,不同血清型之間交叉保護力較弱。該菌主要侵害鴨的漿膜,引起纖維素性心包炎、氣囊炎和肝周炎等病變,并導致病鴨出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綠色或蛋清樣下痢、共濟失調等癥狀,嚴重時甚至導致死亡。傳統的治療方法一般使用抗生素治療,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容易產生耐藥性,且副作用較大。而單純使用中藥治療則存在起效慢、療效不穩定的缺點。中西醫結合的治療方法能夠充分發揮中藥和西藥的優勢,辨證施治,針對鴨傳染性漿膜炎的不同病程和癥狀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中藥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調理氣血等功效,能夠改善鴨的體質和免疫功能;西藥則具有殺菌消炎、控制病情發展等作用。二者結合使用,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縮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1" 流行病學
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發生沒有明顯的季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在潮濕、低溫的春冬季節發病率較高。各品種的鴨均可感染,尤其是雛鴨更易感。該病主要影響2~8周齡的雛鴨。一般鴨達到6周齡后對鴨疫里默氏桿菌的抵抗力較高,但成年鴨可能帶菌而不顯出臨床癥狀[1]。病鴨與健康鴨之間可通過直接接觸感染和擴散傳播。被細菌污染的空氣是重要的傳播媒介,病鴨通過打噴嚏、咳嗽等方式將細菌釋放到空氣中,進而感染其他鴨子。皮膚傷口也是細菌入侵的重要途徑。蛋傳遞可能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原因,但這種情況較為少見。該病的感染率可達90%以上,死亡率在5%~80%之間。
2" 臨床癥狀
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臨床癥狀根據病程可分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種類型:
最急性病例:常無任何癥狀突然死亡,發病非常急。死亡鴨基本是體型強壯的鴨,羽毛和皮膚無破損或異常。
急性病例:病鴨精神沉郁,縮頸、嗜眠、食欲減退,鼻孔和眼有分泌物,病鴨排泄異常,拉綠色稀糞;部分雛鴨腹脹。死前出現痙攣、搖頭、背脖和伸腿等癥狀,最后抽搐而死。
慢性病例:病程較長,病鴨消瘦、呼吸困難、運動失調、關節腫脹,最終因衰竭而死。
3" 剖檢變化
剖檢時,病鴨心包膜上常覆蓋一層灰白色或黃白色的纖維素性滲出物,嚴重時心包膜與心外膜粘連,形成纖維素性心包炎。肝臟表面覆蓋一層灰黃色或灰白色的纖維素性滲出物,與周圍組織發生粘連,形成肝周炎;嚴重時可見肝臟腫大、變形,壞死[2]。剖檢氣囊,可見氣囊壁增厚,表面覆蓋一層纖維素性滲出物,形成纖維素性氣囊炎。脾臟體積增大,質地變實,有時可見出血點或壞死灶。腦組織充血、水腫或壞死等病理變化。肺臟充血、水腫或出血點。腎臟腫大、色澤暗淡。腸道黏膜充血、出血或形成潰瘍等。
4" 診斷
通過流行病學調查,了解鴨群是否有過類似病史,周圍地區是否有疫情流行,再結合臨床癥狀觀察、剖檢病變檢查,可進行初步診斷,通過實驗室檢測結果進行確診。
4.1" 涂片鏡檢
采集疑似患病鴨的肝、脾、心血、心包液等組織或液體作為檢測樣本。取少量病料樣本均勻涂布于干凈的載玻片上,自然干燥或用火焰快速固定。用瑞氏染色法對涂片進行染色處理,通過初染、媒染、脫色和復染四個步驟,使細菌著色。將染色后的涂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細菌形態,鴨疫里默氏桿菌通常為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常呈單個、成對或短鏈狀排列。
4.2" 細菌分離培養
無菌條件下,將病料接種于血液瓊脂培養基或麥康凱瓊脂培養基上,置于37℃、含5%~10%CO2培養箱中培養48 h。在血液瓊脂培養基上,可生長出不溶血、圓形、光滑、濕潤、半透明、突起的菌落,邊緣整齊,有時可出現β溶血現象。而在麥康凱瓊脂平板上則無菌落生長[3]。
5" 治療方法
5.1" 中藥治療
中藥治療注重調節機體的內環境,提高機體免疫力,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針對鴨傳染性漿膜炎,可以選擇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益氣健脾等功效的中藥組方進行治療。
以1 000羽治療量為例,方劑如下:生石膏 150 g、知母 100 g、水牛角 80 g、黃連 120 g、白頭翁 80 g、車前草 80 g、黃柏 100 g、黃芪 80 g、柴胡 80 g、板藍根 160 g、甘草 40 g,將上述藥材水煎,每日1劑,藥渣拌料,藥液飲水,每天2次,連用5 d[4]。
5.2" 西藥治療
西藥治療以其見效快、作用明確的特點,在控制鴨傳染性漿膜炎的急性癥狀方面具有優勢。針對2~3周齡的鴨群,肌肉注射鴨漿靈注射液,每只0.2~0.5 mL/次,每天2次,連用3 d。3周齡以上的鴨群,使用鴨漿靈可溶性粉,每100 g兌水10~20 kg,供鴨群飲用,每日2次,連用3~5 d。配合使用氟苯尼考,0.1~0.2 mL/kg體重,每天1次,連用3~5 d[5]。同時,將10 g的黃芪多糖溶于40~60 kg的水中,連續飲用5~7 d,?提高鴨群的抗病能力。
6" 預防措施
6.1" 鴨舍全面消毒
科學制定消毒計劃并執行嚴格,定期對鴨舍內外環境進行全面消毒,包括地面、墻壁、飼養工具、飲水系統等,殺滅環境中的病原菌。選擇對鴨疫里默氏桿菌敏感且無毒副作用的消毒劑,如0.1%的苯扎氯銨或4%的來蘇爾或0.3%的過氧乙酸等進行全面噴灑消毒。消毒后,鴨舍應空置2~3周,干燥并消除舍內消毒劑異味。?
6.2" 優化飼養環境
鴨舍內保持合理通風,讓新鮮的空氣流通進來,可以減少有害氣體積累,改善飼養環境。根據鴨的生長階段調整鴨舍內的溫度和濕度。育雛期溫度,1~3日齡控制在31~33℃,7~10日齡 22~28℃,第1周濕度應保持在60%~70%,第2周后濕度可調整為50%~55%。避免舍內溫濕度過高或過低,以免成為病原菌滋生的溫床。根據鴨舍面積、通風條件等因素合理控制飼養密度,減少鴨只間的擁擠,降低疾病傳播風險。1周齡時,地面墊料平養為20~30只/m3,網上飼養為30~50只/m3;2周齡時,地面墊料平養為20~28只/m3,網上飼養為15~25只/m3。3周齡及以后,隨著鴨長大,飼養密度應逐漸降低,以保證每只鴨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和活動范圍。
6.3" 科學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是預防鴨傳染性漿膜炎的重要手段,由于鴨疫里默氏桿菌存在多個血清型,且不同血清型之間沒有交叉保護,因此應選擇包含當地鴨傳染性漿膜炎主要流行血清型的多價疫苗進行接種。在肉鴨5~7日齡時進行首免,1~2周進行第二次免疫接種,以增強免疫效果。首免時皮下注射0.2~0.5 mL/只,二免時皮下注射0.5~1 mL/只。
6.4" 加強飼養管理
提供全價、營養均衡的優質飼料,以滿足鴨只不同階段的營養需求,并保持健壯的體格。飼料配方應根據鴨只的生長階段和體重來調整,優化營養成分含量,并科學飼喂。飼料質量應符合國家標準,不得使用發霉變質或含有有害物質的飼料。同時,確保飲用水源的清潔無污染,定期更換飲水、清潔消毒飲水器,保持飲水器衛生。另外,提高鴨只的抗病能力和免疫力,還可不間斷地在飲水中適量添加電解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6]。
6.5" 控制應激因素
盡量減少鴨只的轉群次數和頻率,以降低因轉群帶來的應激反應。必須轉群時,應選擇天氣適宜、鴨子健康狀況良好的時機進行,轉群過程中動作不要粗暴,應輕拿輕放,減少鴨子的恐懼和不安。確保鴨舍內環境安靜、穩定,減少噪音、光照等外界因素的干擾。保持飼養管理的穩定性和規律性,如定時喂食、定時飲水、定時打掃等,避免突然改變飼養程序對鴨子造成應激。
7" 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鴨傳染性漿膜炎是一種有效的治療策略。治療期間,配合飼養管理、補充營養和消毒、康復管理等綜合措施,可以提高治療效果,有效控制病情,促進鴨子康復。另外,做好日常免疫接種和預防保健工作,能達到有效防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陳華愛,黃衛鳳.冬季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斷與預防措施分析[J].中國動物保健,2024(8):51-52.
[2]" 李曉.鴨傳染性漿膜炎的發病特點及防治措施[J].河南農業,2024(4):61.
[3]" 馬樹芳.鴨傳染性漿膜炎的流行與科學防控[J].山東畜牧獸醫,2024(5):36-39.
[4]" 苗新發.中西獸醫結合治療鴨傳染性漿膜炎[J].現代農村科技,2024(6):89+56.
[5]" 蘇章欽.一例番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治及體會[J].福建畜牧獸醫,2023(11):81-82.
[6]" 李威. 鴨傳染性漿膜炎的診治 [J]. 家禽科學, 2024, 46 (08): 68-70.
第一作者:張海峰(1991—),男,從事畜牧獸醫工作,E-mail:wuaiai1578@163.com
通信作者:余淑琴(1990—),女,從事畜牧獸醫工作,E-mail:wuaiai157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