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天然親近那些溫暖的東西。自外國網民擁入小紅書后,中外網友的互動,變得多了起來。其中,給李華的回信,是情感最濃的一類。
在“假定你是李華”的出題設定里,李華,這個初高中英語試卷作文題里的釘子戶,是中國考生最常用的答題“馬甲”。
那些年,李華很忙,總有寫不完的信,許多信都寫給外國筆友—英國的Chris、美國的Michael、澳大利亞的Tom、加拿大的Linda……向他們介紹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分享健康建議、分享日常生活。
1995年,李華就已經出現在高考英語作文題里,2024年的高考卷里,也還有他—30年間,李華是一代人的回憶。
這些信的答題模板里,常以“I’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做結尾,但李華們默認,這些信不會有回音。
直到外國人突然擁入中文社交媒體,被“回憶殺”的李華們留言感慨:李華終于收到信了。然而初來乍到的外國人不解:李華是誰?
看到這條留言,留學歸來的“00后”李瑤華拍了她的第一條視頻,在社媒上介紹李華,并提議網友給李華回信。幾乎同一時間,在海外留學工作10余年的湄子醬,也以視頻說明“李華的信”的原委。
3天內,李瑤華收到了7.4萬點贊,4500條評論;湄子醬的視頻下,涌現了1萬條留言,23萬點贊。
通過她們的分享,許多外國網民被李華的心意打動,開始鄭重地給李華回信,訴說自己在童年時也曾渴望連接,在這個日趨分裂的世界里,掀起又一輪回響。
湄子醬是個“90后”。12年前,她還在北京西城區(qū)念高中,是學校的尖子生,但英語卻是她最提不起興趣的科目。
那時,她始終覺得學英語沒什么用,也想象不到,會有什么場合真的需要和外國人交談,學英語就只是為了完成考試,拿高分。以“李華”的身份,高中時代的湄子醬給外國筆友寫了上百封英文信,她也曾抱怨:我畢竟不是李華,永遠也不會真的需要給什么外國朋友寫信。給假想的朋友寫英文信,有什么意義呢?
直到曾經假想的Sarah、Linda擁入中文互聯網,“就像李華的筆友突然在現實中出現了,這很神奇”。這促使她回應外國網民對“李華”的困惑。
一切突然成真了?!案杏X我們準備了十幾年,就為了這一刻,這是等待的魔力。”李瑤華想,這或許是許多中國網民如此珍惜機會、熱情與初來乍到的外國人交談的原因,而一向在社交媒體上沉默的她,也被激起了表達欲,并在視頻里發(fā)出英文邀約:如果愿意,你可以給李華回信。
北京時間1月16日晚,當湄子醬和李瑤華相繼發(fā)出“誰是李華”“李華來信原委”的視頻后,一夜之間,就在社交媒體上火了起來。
很多外國網友給她們發(fā)私信,或是直接@她們的賬號,而很多人真的寫了“給李華的回信”。
李瑤華收到的第一條私信來自美國人Linda。那條英文私信很長,Linda希望李瑤華幫忙檢查一下回信的中文翻譯是否準確。
但沒等李瑤華回復,Linda迫不及待地發(fā)布了。
為了這封回信,Linda在網上搜尋李華的信,并想象某一天,這些信成卡車地快遞到了家門口,傾倒出來,沒過了她的脖子。她想象著自己一封封地閱讀這些來自中國的信,信封上還畫著貓咪。
“Dear LiHua……”Linda在回信里寫:“你提到的音樂節(jié)怎么樣了?真遺憾我沒能參加。我最近也開始聽你們的音樂,真是動人。你上學期考了全班第一,太厲害了。你的字跡真好看,不過拼寫beast時要小心,加了一個r會讓它變成另一個意思,可能會讓美國人忍俊不禁……你多年前提到的模型飛機,還有照片嗎?至于你提到的生日禮物雖然沒送到,但你的來信已經是最好的禮物?!?/p>
她附上了自家小貓的照片,它的名字叫陽光。Linda在暴風雨中的水坑里發(fā)現了快要淹死的它?!八屛蚁肫鹆四悖驗槟愫退粯?,在一個陰郁的日子里,給我?guī)砹艘庀氩坏降墓饬??!?/p>
Linda似乎患有自閉癥和ADHD,常常整晚在哭。她說起最近食品和房租價格飛漲,總有更多的東西可以被奪走,孤獨和無助太多,溫暖太少……Linda徹夜未眠,她說自己像個孩子一樣迫切想要第一時間閱讀和回復中國網友的評論。直到第二天早上6點半,她累得睜不開眼。
第二天,Linda又發(fā)了一條朗讀回信的視頻,她希望用聲音加深彼此的聯系。
大洋彼岸,有李華給Linda更新了一條留言:李華12歲時開始寫信,她寫了大概幾百封沒有回音的信,一開始歡喜,后來厭倦,18歲時她決定不再寫信?,F在,她30歲,為生活奔波,無比疲憊的時候,她看到了一封來自十幾年前的回信,她哭了。她想把過去寫的幾百封信找出來給你,但是它們已經被18歲的她丟掉了。現在的她想對你說:我真的等了很久,謝謝你的回信。
這樣的回信還有很多。李瑤華看得出,他們很真摯,顯然仔細看了許多李華的信,才能對許多細節(jié)做回應。
另一封給李華的回信中說:“謝謝你關心我的健康,我已經遵從你給我的健康建議,不再喝冰水,而是改為喝溫水和熱茶。我已經感受到變化了?!?/p>
有時,孩子們會故作深沉,裝大人;成年之后,反倒是大人,會想要找回童真。
一位叫Alison的網友給湄子醬留言,說起這些互動特別有益身心健康。他覺得大家像回到了童年,那時候我們都是天真的孩子,互相介紹自己,向新朋友伸出橄欖枝:“你好,我是Alison,這是我的小貓,我們可以成為朋友嗎?”
很多網友在看到李華來信之后,說起童年時干過的另一件傻事:挖洞。
在中國的李華為考試而寫英文信時,英文世界里的許多孩子曾天真地相信,只要在地上一直挖洞,挖得足夠深,就能到達中國。
李瑤華發(fā)現,不只是美國人,IP在歐洲、澳大利亞、加拿大的許多留言,都從父母、老師,或游戲、動畫片里聽過“Dig a hole all the way to China”的說法。小時候,他們蹲在自家后院、海邊沙灘、公園沙坑,幻想挖一個洞就能去到中國。
其實中國和美國都在北半球,挖穿地心也無法抵達,但孩子也不深究這個說法的來歷。在許多普通孩子的記憶里,“挖一個洞就能到中國”是一個類似于“圣誕老人會給孩子送禮物”的白色謊言和異想天開。
“這是一個玩笑和天真的想法,但或許在那個時候,我們本能地在尋找一種連接?!盡ica在給李華的回信中寫道,“今天我們再次開始挖洞。”2025年的1月,他們真的挖到了中國,得知“你一直在等待我們”。
李華的信,挖一個洞去中國,是兩個微妙的隱喻。原本獨立存于各自時空和語境的信息,突然破了壁,甚至形成了互文,彼此勾連。在逆全球化的聲浪和日趨分裂的世界里,這些聲音如此珍貴,像回旋鏢一樣,猛地擊中了許多人的心。
如果說,過去“李華的來信”是無意識地以范文模版作答,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獨角戲;眼下,褪去稚氣,再度提筆寫信的李華和Michael們,真正開始走心交流,只是多了幾分成年人的幽默和省思。
像是“你們的來信被我們有毒的家長給偷走了”,或是“在交談中,我們得到了一面鏡子,照出了系統的失敗”—因為他們在直接交流當中發(fā)現了被遮蔽的信息、被制造的偏見,“別人向我勾勒了你的形象,但它并不完整,甚至失真,而我曾經以為,那就是我所能知道的,你的全部”。
一位早已褪去了稚氣的李華,再次講述自己的喜悅和悲傷。她對著鏡子,看到了一個疲憊的中年女人。她養(yǎng)育著17歲的女兒,盡管生活多艱,仍然相信,“孩子們的世界會比我那時候更美好”。
如果他們曾經都把互聯網當成宣泄情緒的垃圾桶,戾氣與仇恨讓許多人厭倦和逃離。但此刻,即便人們依然說著不同的語言,卻前所未有地達成了廣泛的和解。
湄子醬在海外生活了12年,客居異國他鄉(xiāng),她常常需要額外的努力,來扭轉外國人對中國人的先入為主的偏見和誤解。但有時她也力不從心,所有努力似乎只是“單方面的付出”,難有心與心的交流。
她的一位美國同事到中國出差,為了下載微信,寧可專門新買一個手機,也不愿意在自己常用的手機上安裝。有來到北京的美國朋友認真地問她:作為外國人,沒有中國人的陪同,我被允許獨自上街嗎?
湄子醬一度發(fā)懵。即便能在這些細節(jié)上影響身邊人,可她一個人的力量,還是太渺小—這也是為什么,當他們陰差陽錯地來到小紅書和中國人交流,湄子醬倍受鼓舞。
“好像有千千萬萬個我,在做我大學時候就努力在做的事情,效率一下變高很多,在三五天之內,也許西方國家的許多人對我們的印象就有極大的改觀,這是過去30年間都沒有見過的情景?!彼沃?,今年入學的中國留學生,能比她當年好過些。
一位美國人視頻回信說:“很多年里,我知道我們的政客是騙子,他們付了很多錢給媒體??墒牵瑢ξ覀儊碚f,分辨真假并不容易。我過去一直以為,世界仇視美國人。我很感激,這原來是最大的謊言?!薄@個認知沖擊也解釋了,為什么他們在中國網民熱情歡迎中,倍感受寵若驚。
但這樣的生態(tài)仍然脆弱。因為在海外,也有面孔聲淚俱下地哭訴,外國人持續(xù)擁入小紅書,會導致IP分區(qū),讓華人和留學生聯系不到在中國的朋友和家人。湄子醬發(fā)現,很多人相信了這個講述,覺得自己的闖入不被歡迎,紛紛留言道歉,說自己會刪號離開—哪怕后來有人反駁了失聯的說法,但他們之中,也許不會再回來。
連接與失聯,有時只在一念之間,這暴露出關系的脆弱:我們可能因為理念不和而疏離,也可能因為善良而退卻。
在李華給外國筆友寫信的30年里,也是互聯網技術蓬勃的時期。這項技術曾經許諾:打破時空、連接一切,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但現實是,即便有全球化浪潮推波助瀾,我們和世界、他人的關系,其實也遠非設想的那般更緊密、更團結。在政經利益面前,技術力有未逮,被裹挾著塑造成上位者想要的樣子。
“李華的回信”和“終于挖通的洞”的互動,給了許多人溫暖和慰藉,但我們清醒地知道,它無法療愈,也掩蓋不了我們共同的心靈危機。
哪怕互聯網沒有壁壘,地球村仍然是想象的烏托邦。在線交往是霧里看花,語言修辭也難免美化,和真實仍有距離。我們應當正視,現實中,我們仍然相隔遙遠,仍在管中窺豹。AI和AR的技術聯絡,不足以取代面對面擁抱握手,不比注目交流來得有力量。
“過去,我們從未真正理解是什么將我們區(qū)隔?!盡ica在給李華的回信中說,“我們說出了其中的不公正,看到了人性的裂痕,并著手修復它,盡管這項工作可能是緩慢的……我們的世界分裂得夠厲害了,現在是時候重新編織在一起了?!?/p>
這兩天,許多人不像前幾天那樣頻繁刷到外國人了,但其實他們中的許多人還在更新內容。只需要我們有意識地,突破算法的區(qū)隔,我們可以找到對方。
世界大概不會停止分裂和極化,但人的心靈與情感渴望連接與認同。我們仍將在拉扯中掙扎和自洽,調適心與心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