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賣—京東終于正式下場了。
京東宣布以“0傭金”的激進策略強勢入局外賣,不僅如此,2月19日上午,京東黑板報官方公眾號還發文表示,自2025年3月1日起,京東將逐步為京東外賣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為兼職騎手提供意外險和健康醫療險。
繼給快遞小哥繳納五險一金后,不少網友點贊,稱“劉強東第一個為外賣騎手上五險一金”。
一時間,京東的跨界沖上熱搜,同時又給眾人留下一種“怎么才來”但“怎么敢來”的感覺—畢竟,外賣,這樣一個重補貼、曾令無數互聯網巨頭栽過跟頭的領域,京東在此刻偏偏要迎難而上,跳進紅海。
除了外賣,近日另有消息稱,京東APP還上線了“國內打車服務”。不過,京東相關人士對筆者表示,事實上,早在2022年京東APP已接入一家第三方的打車服務,暫無推廣計劃。
就在京東進軍外賣引發外界關注的同時,有媒體報道表示,國內電商的地位出現了新的格局—2024年,抖音電商GMV達到3.5萬億元,市場份額躍升至電商行業第三,前兩位是阿里與拼多多,京東則位居第四。這一形勢的變化,難免讓外界猜測,京東跨界的壓力是否更大了。
互聯網,可以說是最沒有擴張與創新邊界感的行業了。一場又一場商業戰爭上演,將是企業戰略定力的終極考驗。
互聯網行業起起伏伏,歷經多少春秋,那些我們熟悉的巨頭們的貼身肉搏,依然在持續。
長期以來,外賣平臺的傭金模式受到廣泛關注,京東的“0傭金”無疑為商家們提供了新的選擇。2025年2月11日,京東外賣正式啟動“品質堂食餐飲商家”招募,2025年5月1日前入駐的商家,全年免傭金。
值得指出的是,早在幾年前,京東就已經在外賣領域進行布局,時任京東零售CEO辛利軍在2022年就曾表示,考慮進軍外賣業。
2024年5月,在即時零售領域,京東將“京東小時達”與“京東到家”兩大服務合并為新品牌“京東秒送”。彼時,京東就已經上線了瑞幸、Tims、庫迪等為代表的咖啡、奶茶品牌,以及以漢堡王等為代表的快餐連鎖品牌,但當時在市場上并沒有引起太大的水花。
一直以來,京東都想突破電商增長的瓶頸。從數據上來看,整個京東零售在2024年第三季度營收為2249.86億元,較上年同期的2120.59億元增長6.1%。3C和數碼家電產品增速環比回正,主要是受益于國家以舊換新的政策利好。
但這并非長久之計,業務的長期穩定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政策的利好。在這樣的背景下,京東急需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比如,跨界到本地生活服務。
本地生活領域堪稱一片規模超萬億的商業藍海,其顯著的高頻率、高黏性特質,使其成為極具潛力的“增量入口”。這一特性與電商相對低頻的消費模式形成了絕佳互補。
舉例來說,消費者日常點外賣、打車等本地生活服務使用頻繁,而電商購物并非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可見,京東選擇進入外賣市場的決策,本質上是其基于核心能力延展、生態閉環構建及行業趨勢預判的戰略選擇。
外賣市場向來以“重補貼”著稱,其競爭激烈程度堪稱白熱化。
百度進軍外賣,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回溯過去,百度糯米曾雄心勃勃地進軍這一領域,投入百億巨資,試圖在這片市場中分得一杯羹。然而,殘酷的現實卻給了它沉重一擊。
現在的外賣市場格局是,美團一家獨大、抖音穩居第二,抖音雖坐擁海量流量,卻未能憑借其流量優勢打破美團在外賣領域構建的堅固壁壘。
對于要做外賣市場的企業來說,有沒有專屬運力,是檢驗其能否成功的重要原因。
首先,末端的配送能力,大部分互聯網企業包括短視頻平臺其實都不具備。其次,美團和餓了么,二者都耗費了巨額資金,并歷經長時間的投入與建設,才成功搭建起各自的配送團隊。
從這個角度講,京東進軍外賣之所以引發巨大關注,是因為京東的配送能力同樣強大。
在物流和供應鏈管理上,京東深耕多年。外賣市場的高頻需求和對即時配送的要求,可能促使京東利用自身物流網絡來拓展新業務。同時,京東在生鮮和即時配送領域已有布局,比如達達集團。
筆者發現,在京東外賣的界面上,除了少部分商家自送的標識,其余的都顯示達達秒送,并贈送5元的外賣立減券。
如今,在京東APP“秒送”頻道已出現“品質外賣”入口,“外賣招商”也出現在秒送首屏,商家可以自己上傳信息申請入駐。
雖然達達集團還處于探索階段,但官方表示,其秒送服務在京東用戶群體中的滲透率環比持續提升。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末,京東秒送營業門店數超60萬家,同比增長了70%以上。
更值得關注的是,自2025年3月1日起,京東將逐步為京東外賣全職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為兼職騎手提供意外險和健康醫療險。
繼給快遞小哥繳納五險一金后,京東再次成為首個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的平臺。這一連串動作,足以證明京東做外賣可不是隨便試試水,而是它下一個布局的重要業務。
京東官宣的當天下午,美團也宣布將為騎手繳納社保。此前,美團還取消了超時罰款、上線防疲勞機制等配套措施,以提升騎手工作環境。
這是外賣平臺首次針對騎手社保問題開展系統性的解決嘗試,是對《社會保險法》“應保盡保”原則的踐行,亦是對“平臺靈活用工規避責任”的正面挑戰。
在互聯網行業的快速發展期,部分公司一味猛沖,看似風光無限,實則在狂奔途中滋生出一系列棘手問題。打造“以人為本”的基礎設施,重視各方需求,這對互聯網行業來說很有必要,更是它們新一輪競爭的方向。
國內頭部互聯網企業的跨界競爭早已成為行業常態,互相都在扮演挑戰者的角色。其背后既有爭奪流量入口的迫切需求,也暗含商業生態重構的戰略野心。燒錢不可怕,但燒錢過后,留下了什么?
回想這五年,移動互聯網的增長探到天花板,各種跨界令人眼花繚亂,從電商、社交支付,到本地生活服務、出行、文娛、云計算等,巨頭們都盡可能地涉及更多的業務,想要成為超級APP。
短兵相接這些年,我們看到,互聯網巨頭們的核心業務依然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但跨界創新和顛覆并不多見,發展第二曲線也常常受阻。
為什么會如此?就像最近有很多人疑惑,DeepSeek為何沒誕生在國內大廠?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創新者的窘境》中就曾指出,成功企業往往被“價值網絡”鎖定:現有客戶需求、供應鏈體系、利潤結構共同構成隱形邊界。
當顛覆式創新,比如AI相關的技術出現時,巨頭因與現有利益沖突而投入不夠,或防御性收購,又或者嘗試性合作,導致難以真正融入核心戰略,而新賽道往往由靈活的小型團隊用差異化的策略來突破。當然,這并非否認互聯網公司的創新性。
長期以來,社會上存在一種針對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片面且普遍的觀點,認為它們僅僅局限于應用層面與模式上的創新,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核心技術。
事實上,互聯網公司要滿足動輒數百萬甚至數億用戶的在線需求時,面臨著諸多嚴苛挑戰—既要確保用戶體驗優質流暢,又要將成本控制在合理區間,同時還要保障服務安全可靠,并且在經濟層面實現可持續發展。
而要達成這一系列高難度目標,若沒有技術上的創新與突破,無疑是天方夜譚。無論是新技術的應用,還是舊模式的革新,能帶給消費者價值的創新都非常可貴。
如今,本地生活服務市場目前尚未完全飽和,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利潤空間,這對尋求突破的京東極具誘惑。借外賣、出行等高頻場景沉淀支付數據,京東進一步有可能實現支付與數據生態補全,反哺京東金融。
京東的跨界本質,仍然是存量時代的防守反擊。而互聯網巨頭突破增長瓶頸的難點,在于如何對抗熵增,突破自己—既要維持現有系統的有序運轉,又要主動制造“可控混亂”孕育新物種。
當下的互聯網競爭,企業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能力,才是決定勝負的核心要素。那些既能保持核心業務造血功能,又能通過技術中臺實現能力復用的企業,將在新一輪跨界浪潮中掌握主動權。
在中國,出門只需帶一部手機,強大和便利,正在被世界認可。無論是深夜的一碗熱湯,還是急需的日用品,只需動動手指就能馬上送到你面前。
在海量信息的對比之下,中國消費者對服務效率和質量的標準,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讓企業在一切可能的方向上不斷去改進和創新。
無論是在供給端,還是需求端,互聯網一直是那一條最具能動性的紐帶。
那么,中國市場給跨界選手還留下多少機會?這其實是遠超我們想象的,此前看似阿里和京東把電商都做到終局了,拼多多還能橫空出世,殺出一條路來。我們無法預測京東能把外賣平臺做得怎么樣,但有競爭,就有服務的比拼,這對我們消費者來說就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