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潮安區龍湖鎮鸛巢鄉是革命歷史之鄉,是潮州農民運動最早發起的地方,在艱苦卓絕的民主革命時期,鸛巢鄉人民的革命斗爭星火燎原,堅持不懈,紅遍周邊鄉村。
追憶潮安的紅色革命故事,鸛巢鄉、李子俊是不得不提的地方和人物。鸛巢鄉是孕育潮安革命運動的搖籃和最早發祥地,是潮安人民心中的革命圣地,是潮州市紅色革命的一座豐碑。而李子俊則是東江蘇維埃政府常委兼中共潮澄澳縣委首任書記。
李子俊(1893-1932),字立梁,出生于海陽縣(今潮安區)隆津都(今龍湖鎮一帶)鸛巢鄉一個老中醫世家。李子俊自小就跟在爺爺身邊學醫,長大從事農村小學教育工作,后來受進步思想影響,宣傳馬克思主義,發動進步青年,團結帶領一批進步青年創辦了隆津區平民學校。在他的引導下,兄弟多人都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為潮安的革命事業播下了希望的種子。李子俊常用自家的錢銀作為革命經費,其毀家干革命被人譽為“潮州的彭湃”,他七弟李紹發在中共潮陽縣委書記任上遭受叛軍伏擊,壯烈犧牲。李子俊以及一家其非凡壯舉,一直在潮汕大地廣為傳頌……
1922年,潮州工農運動骨干謝漢一、郭仰川、方惟精等人,深入到上莆、東莆等區的鄉村,發動進步青年,宣傳馬克思主義,李子俊受到啟發和教育,開始接受革命的道理。
革命星火鸛巢起。1924年秋,李子俊毅然辭去小學校長職務回到家鄉,與潮州金山中學畢業回來的七弟李紹法及其他進步青年,發起組織鸛巢教育促進會,在鄉村開辟教育陣地和傳播革命思想。
1925年,他參加了潮安縣第一個共青團支部組織的“青年農工同志社”,積極參與工會、農會的活動。同年春,李子俊以敢為人先大無畏精神,在家鄉鸛巢鄉創辦了潮安縣第一個平民學校—隆津區平民學校,并任校長,吸收貧苦工農子弟免費入學,贏得了農民的支持,開始播下革命的種子。同年4月,在鸛巢全鄉歡呼聲中,潮安縣第一個農會—鸛巢鄉農民協會在上園詩禮第成立,李子俊為負責人。8月,鸛巢鄉在五桂祠成立潮安縣第一個勞動童子團—隆津區勞動童子團,不久又成立隆津區婦女改進協會,這兩個團體的成立有力地協助農民運動的開展,使農民運動如虎添翼,迅猛發展。12月1日,潮安縣第一次農民代表大會在縣城扶輪堂召開,李子俊,方臨川當選為縣農民協會執行委員、常委,為潮州農運先驅。會后,在鸛巢鄉成立了隆津區農民協會,李子俊為會長。
1926年春,李子俊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國民黨軍警通緝、搜捕李子俊。李子俊臨危不懼,在黨組織的領導下,組建起鸛巢農民赤衛隊,帶領赤衛隊參加潮安縣委組織的武裝暴動。同年9月,鸛巢革命隊伍在這里領導鸛巢人民策應潮州“七日紅”南昌起義軍,為起義軍挺進潮汕建立重要支撐點。當部隊進軍潮汕之后,鸛巢赤衛隊在李子俊領導下,配合起義軍的活動查封了龍湖官辦鹽廠,并繳獲了槍支一批,次日在起義軍教導團的配合下,李子俊和李紹發帶領鸛巢赤衛隊撥掉鐵路兩旁徐隴和洪巷兩個反動民團,為起義軍南下進軍汕頭掃清了鐵路兩旁的障礙。9 月 24 日,周恩來率總指揮部人員乘坐火車移駐汕頭革命委員會。隆津區農會會員在李子俊、李紹發、曾日昌、郭永達等人的帶領下,列隊在潮汕鐵路兩旁,歡迎、慰問乘坐火車起義軍官兵,前敵委員會書記周恩來到達鸛巢火車站時,特地停下來,向聚集在鐵路東面花樓后塘的歡迎群眾講演革命道理,鼓勵工農奮起斗爭。
1928年2月,李子俊被選為潮安縣委軍事委員會主任。2月25日上午,國民黨軍警分兵三路進攻林媽陂,在潮安縣委領導李子俊、方方、許籌等人的指揮下,潮安革命武裝痛擊來犯之敵,活捉并處決了國民黨歸仁區區長顧光華。此后,李子俊、許籌率領短槍隊和部分赤衛隊員,轉移到潮揭豐邊交界的楓樹員、居西溜一帶山區堅持斗爭、敢于斗爭。
1929年秋收前,鸛巢鄉成立了全縣第一個鄉村蘇維埃政府,李子俊兼主席,帶領鸛巢農民群眾起來抗租、抗債、抗稅。同年10月至1930年春,東江紅軍總指揮古大存與東江特委農運部長盧篤茂先后率領東江紅軍進入潮安,楊少岳、李子俊等潮安縣委領導率工農武裝配合東江紅軍開辟建立了歸仁游擊區和登榮游擊區,使潮安的西北和東北兩個山地游擊區,遙相呼應,互為配合。
1930年5月,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豐順八鄉山召開,正式成立了東江蘇維埃政府。潮安代表陳耀潮、李子俊、龔文河被選為蘇維埃政府常委,占15名常委的五分之一,其中陳耀潮被選為副委員長。
1927年10月至1930年底,中共潮安縣委機關多次設于鸛巢村的雙拋祠。此間,李子俊的家成為潮安縣委的交通站和活動點,中共廣東省委常委、潮梅特委書記沈青和廣東省委書記李源先后在李子俊家居住或活動過。鸛巢鄉是美麗的村莊,英雄的村莊,在這紅色的土地上,隱含著時代的激流,也噴射出燦爛的浪花。
1930年,中共中央建立從上海通往中央蘇區的秘密交通線,有兩條交通線途經潮澄饒澳地區。為保障這交通線的安全暢通,李子俊與潮澄澳工委(縣委)領導一起嘔心瀝血地開展了艱苦卓絕的配合工作。在潮州城交通旅社開設地下交通站;在潮汕鐵路線建立鐵路總支部,沿線站區和每個車站都安插有自己的同志;在韓江上建立韓江電船支部,直接掌控著兩艘電船;韓江碼頭的管理人員和搬運工人及黃包車夫也都有地下工作者。在李子俊等的努力下,途經潮澄饒的秘密交通線歷經四年,從未出現過人員傷亡和物資損失等事故,被譽為通往中央蘇區的“紅色交通線”。
1931年5月,中共潮澄澳工委改為潮澄澳縣委,李子俊為首任縣委書記。李子俊挑著藥擔,先后活動于潮安、汕頭、澄海和饒平等地,為各地的窮苦百姓問醫送藥,因勢利導發動群眾開展革命活動,因為他醫術高明,愛民竭力,被鄉親們稱之為“刺帕仙”。縣委先后組建了樟東和庵埠區委及17個秘密聯絡站。并先后建立健全了縣、區、鄉的革命群眾團體。這時期,潮澄澳縣委卓越的工作成績,受到東江特委的表揚。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縣委書記李子俊以潮澄澳蘇維埃政府的名義,公開召集各界群眾會議,發布抗日救亡公告,號召各地工農群眾組織各種抗日團體,開展抗日反蔣運動,同時出版縣委機關報《紅潮》宣傳抗日。
值得一提,1931年夏,中共東江特委將彭湃烈士遺孤年僅6歲的彭士祿送到潮安。在潮澄澳縣委書記李子俊的精心組織和安排,彭士祿被安置到上莆區的革命群眾家中,從1931-1936年間,先后有20多位“爸爸”“媽媽”,他們不怕坐牢,不怕殺頭,始終沒有暴露彭士祿的身份,接力保護和撫養著烈士遺孤。
天悲地慘,韓江嗚咽。1932年5月,由于“左傾”路線的影響,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李子俊因公殉職于澄海縣長寧鄉。壯志未酬身先死,換得星火遍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