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老區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仍需政策大力扶持
| 本刊編輯部
老區宣傳應有新氣象新作為 | 本刊編輯部
新質生產力是振興老區的關鍵引擎 | 本刊編輯部
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發展特色產業很重要
| 本刊編輯部
創新傳承方式" 弘揚紅色精神 | 本刊編輯部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加速老區振興發展
| 本刊編輯部
示范的力量是巨大的 | 本刊編輯部
重農固本" 創新發展" 廣東老區未來將會更美好
| 本刊編輯部
小城鎮大發展的啟示 | 本刊編輯部
寫好“特色資源”的“特色文章”| 本刊編輯部
專" 題
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 本刊編輯部
2024年“三農”工作,這幾個“點”要把握好
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 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突破 | 黃 進 邵一弘 陳 薇 彭 琳
聚焦“百千萬工程” 全力推動老區振興發展
| 本刊編輯部
全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助力“百千萬工程”現場會暨會長座談會在南雄召開 | 梁伯鈞
凝心聚力" 開拓創新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 陳開枝
加強老區精神宣傳 為振興老區作貢獻 | 劉文炎
加大梅州蘇區振興發展支持力度 | 丘小宏
“三樹立” 強素質" 湛江市老促會開展干部業務能力提升培訓 | 麥馬佑
在“百千萬工程”中助推老區發展農業重點產業
| 羅 明
齊心協力" 保護傳承紅色文化 | 吳啟忠
奮發有為" 無私奉獻" 把老促會打造成新時代老區建設生力軍 | 涂運發
守正創新" 爭當新時代老區宣傳排頭兵
| 《源流》編輯部
廣東省老區宣傳工作2023年度先進單位、五年特別貢獻先進個人表彰名單
高科技為農作物增效" 企業為老區發展助力
| 劉 芳
“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暨《源流》小記者站揭牌儀式在南雄舉行 | 黃思好
大型情景劇《南雄風云》在南雄上演 | 文 方
深入實施“百千萬工程”"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 本刊編輯部
廣東以頭號力度推進“百千萬工程”| 吳筍林" 魏志鑫
廣東著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 袁仲禾
茂名“百千萬工程”2024戰法打法 | 劉棟銘" 鄒祥亮
梅州實干爭先" “拼”出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 梅 萱
海陵試驗區“多點開花”推進“百千萬工程”| 謝汝羨
博羅湖鎮“一村一歌”唱響鄉村美 | 李燕文" 湖鎮宣
“魚菜共生”為高要蜆崗鎮農業產業提質增效注入科技動能| 林茵紅" 伍堅朋
新興里洞鎮做好旅游文章" 推進“百千萬工程”
| 馮耀華 馮世炳
肇慶誕生首個AI“蘭先生”| 歐志彬
畢節特色農業產業步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
| 本刊編輯部
廣州助力貴州幫扶地區大力發展特色農業
烏蒙產好茶 馨香溢山海 | 陳澤勁" "朱 欣
施一技之長" "興一方產業 | 宋 霞
大方縣“小天麻”成為富農強農大產業
| 陳澤勁 張 宇
讓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 陳澤勁" "朱 欣
傳承與發揚" 紅色文化進校園 | 本刊編輯部
傳播紅色文化" 培育時代新人 | 梁伯鈞
茂名篇
讓“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在茂名走深走實
| 劉 芳" " 林 保" "黎巧玲
探索紅色教育之路 | 羅的亮" 柯彩群
電白區舉行“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暨“《源流》小記者站”授牌儀式| 蔡蓮珍" 林 妍
南雄篇
南雄市舉行《源流》小記者站授牌暨《南雄風云》紅色文化進校園啟動儀式 | 肖 鋒
讓學生們在紅色故事中深刻領悟偉大建黨精神
| 南雄市黎燦學校黨政辦
同講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 南雄市第一中學黨政辦
在南雄市《源流》小記者站授牌儀式上的發言
| 唐展妍
傳承紅色基因" 續寫時代華章 | 黎聆煜
參加清明祭掃活動有感 | 仇毅茹
銘記英烈" 開拓美好未來 | 潘芷晴
他們作出了好示范" 清遠市:水頭鎮" 東陂鎮" 英紅鎮 | 本刊編輯部
解碼“百千萬工程”清遠“水頭模式”
| 林良田" "廖武智" 邱偉釗
五力并發" 推動鄉村振興示范帶闖出“新路徑”
| 連州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抓好產業培育" 加快步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 英德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他們作出了好示范" 汕頭市:隆都鎮 海門鎮" 汕尾市:可塘鎮 | 本刊編輯部
隆都鎮“串珠成鏈”推動鎮域經濟和城鄉融合發展 | 汕頭市澄海區老區建設促進會
海門鎮打造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典型”
| 汕頭市潮陽區老區建設促進會
可塘鎮書寫高分“典型”答卷
| 汕尾市海豐縣老區建設促進會
他們作出了好示范 揭陽市:埔田鎮 棉湖鎮" 潮州市:鳳凰鎮 | 本刊編輯部
全力推進典型鎮建設" 助力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 揭陽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激發鄉村活力" 牌邊村要“排頭” | 黃俊煜" 英漫漫
打頭陣" 當先鋒" 全力打造縣域副中心
| 揭陽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鳳凰展翅正當時 | 林宗楷
“典型村”助“鳳凰”高飛 | 梁佳濤
他們作出了好示范" "韶關市:珠璣鎮 頓崗鎮 北鄉鎮 城口鎮 桂頭鎮 | 本刊編輯部
“四強四力”賦能" "珠璣鎮提質增效" | 陳如亮
農文旅相結合" "繪就頓崗新畫卷" |" 頓 崗
“顏值”“產值”雙提升" 項目簽約超29億
北鄉鎮從田園到詩意的華麗蛻變" | 黃 清
紅色+綠色+古村" 城口鎮解鎖共富密碼" | 曾 卓
千年古村恩村
著力打造強鎮興村富民的桂頭鎮 | 潘俊宇" "林年妹
特" 稿
2024中國縣域博覽會暨中國縣域產業發展大會在廣州啟動 | 袁仲禾
廣東各地老區掀起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熱潮 | 本刊編輯部
揚帆破浪正當時
各地老促會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關" 注
助力“百千萬工程” 促進老區振興發展 | 劉 芳
匯聚力量" 開拓創新 以新擔當新作為助力“百千萬工程”| 陳開枝
慶祝《源流》創刊30周年
卅載開拓路" 永遠老區情 | 梁伯鈞
不斷提高辦刊水平" 為老區振興發展作貢獻 | 陳開枝
2024中國縣域博覽會" 廣州博覽會的亮點多 | 袁仲禾
全國各地人民歡度國慶
【詩詞】
【七律】祖國七十五華誕禮贊 | 袁光明
【古風】花城國慶吟 | 泰 然
【七絕】五星紅旗迎風飄 | 謝德禎
【七律】國慶快樂 | 莫祖穎
【七律】國慶抒懷 | 宋文郁
【七絕】賀祖國七十五華誕 | 林偉波
紅霞禮贊詩兩首 | 鄧身足
【沁園春】國慶抒懷 | 盧忠仁
【沁園春】賀國慶七十五周年 | 黃日千
【西江月】賀國慶 | 魏臺平
【太常引】歡度國慶 | 魏臺平
【如夢令】國慶 | 鐘 儀
廣東省老區建設基金會順利換屆" | 黃思好
堅守初心十一載" 為老區振興添姿彩" | 黃思好
鄉村振興
【觀 察】
【數 說】
【廣 角】
英德把縣鎮村發展的短板轉變為“潛力板”| 鐘履雙
吳川三浪村從“會”養雞到“慧”養雞 | 伍 超" " 黃 澤
大埔紅色文旅融合" 賦能鄉村振興 | 劉遠來" "何 曉
【南粵名鎮】 濱海旅游勝地—陽西縣沙扒鎮
| 阮馬超
【觀察】
【數說】
【廣角】
薪火象嶺 | 安禮德" 梁志海
普寧全力推動“強縣興鎮富農”
| 羅凱瀚" 高浩欽" 鄭喬慧
佛岡湯塘鎮打造灣區北后花園 | 林良田" 周 川" 范美霞
【觀察】
【數說】
【廣角】
大埔西河鎮探索“美麗鄉村”到“美麗經濟”產業發展新路徑 | 劉遠來
鶴山這條老區村露營經濟火了 | 何 翔" "李德森
老區農民楊康泉的“菜園經”| 盧忠仁
【南粵名鎮】紅色熱土" 多彩聯安 | 程劍章" 余海冰
【觀察】
【數說】
【廣角】
博羅以示范帶動鄉村振興全面開花 | 李燕文" 余景勝
封開縣賀江碧道畫廊造出新業態 | 張嘉華" 歐志彬
紅色底蘊托起鄉村振興“富美新”| 張彩霞" 李秀紅
四會大沙鎮千畝“美麗漁場”初步建成 | 歐志彬
大埔北塘村成立梅州首個鄉村書畫院
| 劉遠來" "何 曉" "張 嵐
韶關水口村寫好綠與美“三篇文章”| 饒旖琦" 盧惠君
連山上帥鎮的吊瓜喜獲豐收
| 蔣振坤" "普文平" "黃春喜
德慶洞寮村打造鄉村新風貌
| 蒙木深" "劉文杰" "黃玉瑩
【觀察】
【數說】
【廣角】
潮州社光村唱響高質量發展主旋律 | 郭精奇
廉江良垌鎮首個AI接管果園荔枝數智系統上線
| 李 偉" "李黃河
羅定市推進“企業+能人+自然村”美麗牧場項目
| 范國才" 陳美玲
大埔軟橋村撂荒地變“聚寶盆”| 劉遠來" "何 曉
曲江掀起制作竹筒粽熱潮 | 李景康
【觀察】
【數說】
【廣角】
黨旗在陽江鄉村高高飄揚 | 謝汝羨
化州紅色文化旅游持續升溫 | 李政導" 董天忠
新豐軍二村朝天椒采收現場一片“紅火”
| 潘俊才" 許淦賓" "肖俊峰
連山禾洞鎮“兩片葉子”激活鄉村振興動能 | 蔣振坤
【南粵名鎮】中國金牌龍眼第一鎮高州沙田 | 劉熾勤
【觀察】
【數說】
【廣角】
“顏值”“內涵”雙提升 | 周 璐" "駱曉慧" "李宗情
信宜茶山鎮大肉姜種植有“錢途”| 高 干
“數字鄉村”助力四會黃田鎮柑桔產業騰飛 | 雷秀英
【觀察】
【數說】
【廣角】
南雄市“三抓三強”推動鄉村振興蓄勢賦能
| 涂運發" 陳如亮
大埔種下“五顆柚”" 變成“搖錢樹”
| 劉遠來" "何 曉" "張 嵐
新豐科羅村盤活優勢資源“錢景”無限 | 潘俊才
【觀察】
【數說】
【廣角】
重走長征路 五山添風采 | 黃 清
新興太平鎮“茶旅互融”激發新動能
| 馮耀華" "馮世炳
大埔角村靈芝特色產業撐開村民“致富傘”
| 劉遠來" "張 嵐
澳洲堅果在信宜文料村結碩果 | 高 干
曲江小坑鎮“姜”來好“錢”景 | 張 婷
海陵島麻禮村打響中草藥文旅“第一炮”| 謝汝羨
翁源龍仙鎮小米餅變大產業 | 許永清" 劉曉蘭
【觀察】
【數說】
【廣角】
江門蓬江區老區村迸發新活力" | 吳淑玲" "區倩文
懷集鳳崗鎮做大做強“筍經濟”
| 譚揚漢" 李嘉琪" "陳本康
新豐江下村凝聚紅色能量" 建設富美鄉村
| 潘俊才" 遙 宣
德慶九市鎮零散土地成為“致富田”
| 蒙木深" "劉蘊慧" "陳橋英" "任美芳
連山禾洞鎮的高辣度辣椒種植初見成效
| 蔣振坤" "馮春蕾
紅色文化進校園
《源流》小記者站走進惠州泮瀝小學 | 梁伯鈞
吳川市《源流》小記者站掛牌 | 伍 超" "龔 媚
恩平市老促會組織“紅色宣講進校園”活動 | 陳永雄
陽春市春灣鎮中心小學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 | 黃國倫
追尋歷史足跡 | 曹鈺璇
讀《小英雄雨來》有感 | 朱義涵
《狼牙山五壯士》讀后感 | 申啟澳
我們應認真做好每一件事 | 溫雨諾
《長津湖》觀后感 | 房雅心
廉江市青平中學七十余年紅色基因薪火傳
| 李 偉 林達琳 李黃河
蕉嶺縣堅持以紅色文化鑄魂育人 | 李思超" 李秀玲
羅定羅平鎮開展“紅領巾”童心共繪美麗長崗坡主題繪畫活動 | 范國才 陳美玲
廣寧縣民辦幼兒園的紅色基因情懷 | 蔡其智
學校變美了,變新了 | 何圭媛
《金剛川》觀后感 | 李路路
讀《愛的教育》有感 | 王 穎
讀《小兵張嘎》有感 | 歐陽天賦
打造紅色文化特色校園 | 陳敘斌
英雄村莊再出發" 奮楫飛舟看江東 | 奕 夫
泮瀝小學推進國防教育" 厚植愛國情懷 | 歐陽珊
廉江市石角三中深入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
| 李 偉" "李廷賦
始興頓崗中學舉辦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詩詞朗誦比賽 | 謝婷娟
參觀烈士陵園有感 | 房雅心
清明節祭奠烈士 | 吳思彤
有志不在年高 | 王欣然
讓未來更加美好 | 邱 晴
《覺醒年代》觀后感 | 曹鈺璇
《長津湖》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 周佳樂
觀《打過長江去》有感 | 何婧瑜
《長津湖》觀后感 | 廖海濤
紅色文化進校園的魅力 | 黃軍軍" 曾憲靈
“南粵紅綠徑”項目在揭東校園啟動 | 黃俊煜
普寧紅色故事會宣講方方的革命故事 | 黃賢平
羅定加益鎮開展“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活動 | 范國才" 陳美玲
又踏層峰望眼開 | 李淑慧
無價青山在" 含金綠水流 | 江曉涵
紅色土地的蛻變 | 葉玲羽
大榕樹下的革命故事 | 黃思琪
與革命烈士后輩一起參加敬獻花籃活動 | 張 陽
聽前輩講述南雄革命英雄的故事 | 黃鳴謙
厚植愛國情懷" 翁源紅色文化融入中小學教育活動 | 許永清
新豐舉辦“尋找韶關的中國紅”黨史小小宣講員活動 | 潘俊才 朱文芳
始興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創建“紅綠徑”雙擁研學活動 | 郭 瑩
翁源暑期紅領巾尋訪革命史記研學活動走進博物館 | 許永清" 胡金福
郁南縣舉行抗戰勝利紀念日活動 | 羅榮南
普寧紅色故事會在老區鑄魂育人又一講 | 黃賢平
【小記者園地】
永遠追隨星光 | 潘青妍
回首歷史" 致敬英雄 | 朱家欣
《小兵張嘎》觀后感 | 李紫菡
我和足球的不解之緣 | 李桂源
陽江江城區用“組合拳”繪就校園紅色文化新篇
| 謝汝羨
開辦校園紅色課堂" 紅色故事我來講
| 陳非理" 黃權謀
為了“小記者”活動經久力遠更紅火| 盧忠仁
高要開展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主題宣講活動
| 歐志彬
送“法”進校園" 曲江白土中心小學開學第一課有新意 | 譚程建" 李景康" 王文花
【小記者園地】
我心目中的紅色 | 江宇航
我與足球的不解之緣 | 嚴怡欣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 龔映君
讀《中國神話傳說》有感 | 黃家慧
輔導加獎勵" 收到好效果 | 盧忠仁
【小記者園地】
繁星點亮七十五載 | 李楚儀
一方黑板" 一片丹心 | 呂林恩
這盛世如你所愿 | 劉家欣
家鄉的國慶 | 練思園
參觀白馬鄉農民協會舊址 | 李芷琦
國旗下的承諾 | 詹櫻琪
那個永恒的姿勢 | 戚孫樂
好家風代代傳 | 謝文馨
清遠舉辦“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研學活動" | 清城區老區建設促進會
戶外采風強筆力" | 曾憲靈
郁南桂圩鎮初級中學開展紅色研學活動" | 羅榮南
窗外的丁香花" | 林燕敏
走進革命舊址存久洞" | 廖景冠
逛廣州大學城" | 譚涌銓
《小狐貍阿權》讀后感" | 邱 昊
畢節試驗區
培根鑄魂強基點 啟智潤心育新人
| 李金貴" "丁嬌艷
一“麻”當先 致富花艷 | 陳澤勁
激發澎湃動能" 奏響鏗鏘足音 | 程 紅
護好生態“高顏值” 寫就綠色富民文章 | 陳澤勁
與畢節的不舍情緣 | 劉廣琴
在上海開展革命工作的林青 | 劉宇浩
英雄氣長存 忠誠立豐碑 | 陳澤勁
一生為國終不悔 一心為民映初心
| 穆菲琳 陳再雄
“金色魚鉤”撐起的信仰信念和信心 | 李金貴
英雄從未遠去 豐碑永存人間 | 宋 霞
從云貴高原到上甘嶺前線 | 李 霓
奧運冠軍謝瑜:十年追夢不尋常 | 宋 霞
運“蔬”專線 直抵民心 | 陳澤勁
守護非遺 賡續文脈 | 穆菲琳
老區速遞
惠州市仲愷高新區泮瀝村革命老區村揭牌
| 黃思好" "卓子健
蕉嶺縣舉行“詩詞楹聯創作基地”掛牌儀式 | 李思超
湛江市山內紅色文化中心落成 | 陳元偉
鶴山市華南樓戰斗舊址投入使用 | 李德森" "何 翔
廣東省文博專家到南雄參觀考察紅軍標語 | 肖 鋒
新豐舉辦大型徒步健身活動 | 潘俊才
國能臺山電廠在老區助學 | 陳麟育
陳開枝事跡在云浮展覽 | 馮耀華" 馮世炳
新興大江鎮舉辦梅花旅游季暨農文旅產業發展大會 | 馮耀華" 馮世炳
德慶舉行首屆星鄉賢助力“百千萬工程”高質量發展大會 | 蒙木深" 劉蘊慧
興寧黃槐鎮舉行鄉村振興農產品交流會
| 張群潔" "李新財" 廖凌鋒
懷集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訓班 | 歐志彬
羅定龍灣鎮成功創建廣東森林城鎮 | 曾偉明" 范國才
郁南舉辦鄉村旅游文化周暨美食嘉年華 | 羅榮南
新豐行政服務中心打造“暖心”職工書屋
| 李麗娜" 李治文
封開婦聯力促老區婦女創業 | 劉建偉" 龍能杏
廣東老區人民歡度新春
革命小潮劇《風雨同花渡》到揭陽市揭東老區村巡回演出 | 黃俊煜
“恩陽紅色故事研討會”在恩平召開 |" 張永成
平遠“鎮村通”網點全覆蓋 | 張學遠" 梁綺璇
郁南縣無核黃皮產業正成為百億產業集群 | 羅榮南
仁化紅山鎮煙竹小學舉行了“綠色愛心電腦捐贈”儀式 | 張炳明" 許華清
封開河兒口鎮美化了“六邊地”| 劉建偉" 龍能杏
文旅項目建設凸顯“始興速度”| 盧燕明
羅定蘋塘鎮大蝦村上榜“四季村晚”示范展示點
| 范國才" 陳美玲
廣州、普寧等地舉行方方同志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 | 李耿新" 王繼偉" 黃賢平
廣東財經大學與興寧開展“雙百行動”結對共建活動 | 張群潔 鐘國安 吳嘉偉
連州市瑤安瑤族鄉田心村舉辦“紅軍節”活動
| 成培堪
郁南河口鎮送實用科技進村 | 羅榮南
《懷鄉起義》首映儀式在信宜成功舉行 | 林 保
封開杏花鎮獲批立項建設農業產業強鎮
| 劉建偉" "龍能杏
莞韶“圓夢助學”活動在仁化縣紅山學校舉行
| 張炳明
新豐縣開展“政務服務進園區”活動
| 潘俊才" 羅麗珠" "梁 彥
連州舉辦宣講馮達飛革命故事活動 | 成培堪
2024年南粵古驛道定向大賽第79站火熱開跑
| 馮小燕" 蒙木深" 劉蘊慧
新豐縣舉辦鷹嘴桃文化節
| 潘俊才" 徐俊佳" 段志勝" 李欣昕
郁南舉辦無核黃皮推介活動 | 羅榮南" 鐘志鋒
梅州市紅色文化研究會第二屆會員大會召開
| 劉遠來" 何 曉" "張 嵐
興寧市召開“八一”慰問座談會
| 張群潔 羅輝林 吳嘉偉
鶴山舉辦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相關研討會 | 李德森" "何 翔
曲江區送紅色電影下鄉 | 李景康
梅州舉辦第十五屆香港“摘星計劃”勵志助學行動 | 劉遠來" 何 曉" 張 嵐
郁南攝影愛好者走進通門老區拍攝“百千萬工程”成果 | 羅榮南" 杜海洪
廉江市石角鎮獎教獎學38萬元
| 李 偉" 許健銘" 李黃河
省文聯到德慶老區開展“藝暖童心”愛心媽媽聯歡活動 | 劉蘊慧" 溫 放" 黃玉瑩
羅定加快培育貴金屬百億產業集群 | 范國才" 盧潔明
肇慶“我是村?!贝筚惪倹Q賽在沙浦鎮舉行
| 歐志彬
南雄開展“2024紅色文化輕騎兵—從贛州到廣州(韶關南雄站)”活動 | 肖 鋒
大埔發放2024年廖光明教育基金獎教獎學助學金 | 劉遠來" 何 曉
南雄舉辦老干部喜迎新中國成立75周年紅色書法大賽 | 肖 鋒
新豐修繕盤活李任予故居 | 潘俊才
翁源開展“銘記歷史 砥礪前行”抗戰勝利日主題活動 | 許永清" "韓利蘭
曲江舉辦2024中國農民豐收節暨豐收季促銷活動 | 李景康
懷集九旬老游擊戰士返鄉參觀韓樹銓烈士故居
| 譚揚漢 蘇濃葉 梁海文
德慶舉行“勿忘九一八 共筑強軍夢”主題活動暨新兵入伍歡送大會 | 蒙木深" 劉蘊慧
封開蓮都鎮舉行淘潭文化節 | 歐志彬
第23屆汕頭·澄海國際玩具禮品博覽會正式啟動
陸河東坑鎮“瀑布+咖啡”風光帶火休閑游
乳源舉辦瑤族“十月朝”拜盤王祭祀活動
世界美食之都(潮州)2024年 城市交流活動在饒平舉行
梅江舉辦食品與電子信息產業鏈招商推介會
龍門舉辦2024環南昆山騎行嘉年華活動
廣東省級培養學員走進鄉村教育活動在揭陽榕城正式啟動
和平油茶碩果累累迎豐收
清遠清新區太和鎮獲評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鎮
百名高校師生助力陸豐農房風貌煥新“顏”
陽江舉辦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十周年慶
湛江坡頭區舉辦首屆退役軍人文體活動競賽
“看中國”系列活動在肇慶學院落幕
汕頭龍湖區十一合村榮獲廣東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稱號
汕尾城區東涌鎮舉行“金秋助學”捐贈儀式
省婦聯助力武江區江灣鎮“美麗庭院”建設
汕尾紅海灣一案例入選廣東首批“百千萬工程”民生領域改革典型案例
佛山高明稻田馬拉松吸引全球萬名選手參賽
老區風采
幸?;ň`放水路田 | 黃志超
漁歌新唱灣邊村 | 馮耀華" 馮世炳
恩平圣堂的紅色文化符號 | 馮創志
貢柑甜蜜處" 德慶平安時 | 林 迎
大埔縣種好樹" 守住綠" 增點彩 | 賴特成" "陳立明
古老畬族寨" 今朝變鳳凰 | 郭少華
綏江翠竹映璃玻 | 李文幸
風景這村特好 | 盧忠仁
岑擎村,風鈴花般燦爛輝煌 | 李俊程
走在希望的田野上 | 鄧 斌
思源亭前好風光 | 黃思好" "吳興鳳
五金重鎮金利鎮這場“村龍”大賽超燃 | 趙日堅
追尋紅色足跡" 汲取奮進力量 | 許永清
樂為老區育人才 | 盧忠仁
弘揚三河壩戰役精神" 肩負新時代使命擔當 | 袁光明
高要洞口村的發展之道 | 趙日堅
紅星農場一路向前 | 陶庭應
汾水戰旗依舊紅 | 黃俊煜" "吳明鋒
東海島漁村變奏曲 | 唐少連
小蘿卜的“大文章” | 盧忠仁
清城馬頭村活用“四色”資源
| 清城區老區建設促進會
人" 物
專訪“中國好人”陳橋頓 | 劉 芳
黎穎鈞有一個稻田夢 | 歐志彬
三大工程" 三座豐碑 | 陳開枝
永恒的懷念 | 王利文
老促會故事
揭陽這群銀發老人為民辦了六大實事 | 捷 瑄
心系老區" 竭力為老區人民辦實事 | 伍 超
茂名市老促會內外合力發展老區文化 | 盧忠仁
樂為老區鼓與呼 | 李景康
籌措千萬福彩公益金" 助力老區振興發展 | 李秀紅
牢記光榮革命歷史" 促進老區振興發展 | 胡新民
頌黨恩" 唱振興 | 梁伯鈞" "林 保" "蔡蓮珍
好戲送進老區村 | 盧忠仁
十年耕耘 | 汕頭市老區建設促進會《十年耕耘》編委會
眾志成城" 救災有我 | 肖紅陽
情系老區 造福民眾 | 李景康
退而不休顯本色" 奉獻老區映初心 | 陳永雄
老在深山有遠親 | 盧忠仁
曲江區老促會多渠道加大老區宣傳工作力度
| 李景康
老促會園地
老促會活動集錦
南雄舉辦老區宣傳通訊員培訓班" 助力“百千萬工程”落地見效 | 肖 鋒
老促會活動集錦
老促會活動集錦
老促會活動集錦
2024革命烈士后裔助學活動
老促會活動集錦
廣東省老區建設促進會召開幫扶南雄項目對接會
| 肖 鋒
老促會活動集錦
老促會活動集錦
老區論壇
信仰的力量 | 胡新民
海陸豐農民革命運動中婦女解放運動研究 | 王小梅
以“鐵軍精神”促進新時代老區發展 | 趙根樹
淺談鶴山市革命烈士紀念碑的保護和利用 | 何 翔
解決現實問題" 進入新的境界 | 盧忠仁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經濟建設實踐探析和經驗啟示 | 王停停
“百千萬工程”視域下紅色文化賦能汕尾市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 | 施小萍" 陳忠平
紅色記憶
閩粵贛邊縱隊二支七團的豐功偉績 | 廖雪標
抗戰時期的省立雷師 | 陳元偉
潮州交通旅社—中央秘密交通線中轉站展館正式開館 | 陶永慶
陽春出版《七星紅色印記》 | 李仕發
南雄舉行《南雄市革命遺址大通覽》出版發放儀式
| 肖 鋒
云浮市舉行《梁桂華傳》首發式 | 馮耀華" 馮世炳
“東江第一的中學”愛國反帝往事 | 王宗欽
七星嶺上常青松 | 蘇 衛
從銀莊少爺到堅定革命者的蔡英智 | 郭精奇
耳畔依稀聞號角" 眼前隱約動刀兵 | 盧志華
東江紅軍游擊隊征戰五房山 | 廖雪標
一門雙烈士" 兄弟皆英雄 | 伍 超" "李亞強
樂昌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獲廣西考察團點贊
| 盧志華" "黃 清
潮安河西走廊的“地下交通線” | 陶永慶
翁源核工業741礦紅色革命教育館暨核科普教育館開館 | 許永清
南雄舉辦紀念紅軍長征過境廣東90周年研討會
| 肖 鋒
臺山舉行林基路生平事跡和歷史貢獻學術研討會
| 林 生" "陳麟育
紅色金融的見證:新陸銀行 | 朱少鎮
文化大觀園
金秋延安行吟七首(新韻)| 譚世勛
延安行吟 | 盧忠仁
盧忠仁詩文集《歲月長歌》出版發行 | 吳興鳳
惠來的堡內古寨 | 方映輝
龍年話龍 | 孫麗麗
中國傳統文化—舞龍 | 仲 禾
春 聯 | 宋文郁" "袁光明" "魏臺平
趣說祭灶 | 錢國宏
從頭甜到尾的壓歲甘蔗 | 何 翔
鄉村除夕(七律二首)| 盧忠仁
【滿庭芳】迎元旦接龍年 | 魏臺平
歸 燕 | 孫彩華
閑話過年 | 袁光明
【七律】甲辰元宵吟 | 袁光明
【七律】喜迎新春 | 林偉波
【七絕】情暖今宵 | 鐘 儀
【七律】老促會寒冷之中送春風 | 盧忠仁
懷集新鄉村年初四過“豆腐節”| 譚揚漢 盧國紅
鶴山節慶日舞大頭佛 | 何 翔
喚醒沉睡的愛 | 孫彩華
水口河上賽龍舟 | 馮活源
“最美古樹”—羅定加益鎮雅榕 | 范國才" 陳美玲
南宋末代丞相陸秀夫族譜在恩平貴鋒村流傳
| 馮創志
“千年古城 狀元故里”吳川 | 伍 超" "龔 媚
詩詞
通往瑤寨的路 | 劉少安
【七律】“七一”抒懷 | 林偉波
【水調歌頭】頌“七一”| 魏臺平
七一放歌:萬里征程 | 莫祖穎
【沁園春】賀黨“七一”生日 | 黃日千
【清平樂】觀瀑 | 楊一帆
【七律】《源流》登載小草文有詠 | 邱漢章
游覽紅其拉甫口岸 | 譚世勛
詩 詞
祖國禮贊 | 袁光明
八一有寄 | 林偉波
八一建軍節頌 | 黃日千
八一軍旗頌 | 莫祖穎
【如夢令】觀奧運陳孫冠亞戰 | 蘭 翁
【如夢令】觀樊振東大戰莫雷加德奪冠感賦 | 蘭 翁
記潮州工夫茶藝茶禮俗 | 郭精奇
新豐仙人峒的故事 | 潘俊才
鶴山亭趣 | 何 翔
“茶中香水”烏崠單叢 | 郭紹令
話說進士鄉里 福美家園 | 黃福美
要實事求是不容易 | 馮創志
“便宜過蠘仔”| 阮馬超
編輯部故事
《源流》打“鬼”記 | 黃飛將
發行園地
梅縣區順利完成《源流》征訂工作 | 李耿新" 王繼偉
海豐縣《源流》征訂數穩中有增 | 程劍章
04-05月《源流》30周年綜合版
葉選平為本刊題寫刊名 01
開" 篇 06
扎根老區" 開拓奮進 | 本刊編輯部 08
慶" 賀 12
中國期刊協會賀信 14
廣東省期刊協會賀信 15
關 懷 16
抓住機遇" 再接再厲" 促進老區建設進一步發展 | 羅 天 16
給力老區建設 | 林 若 17
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廣東老區 | 張漢青 18
努力開創老區宣傳工作新格局 | 陳開枝 20
祝賀《源流》的題詞、書畫 31
見" 證 48
篳路藍縷" 脫胎換骨的原中央蘇區縣 50
梅州全域原中央蘇區30年發展紀實 | 梅州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50
蘇區南雄美如畫" 綠水青山展新顏 | 李鳳梅 54
風雨兼程" 海陸豐革命根據地的新篇章 56
敢為人先干革命" 薪火相傳謀發展 | 梁伯鈞 56
牢記囑托" 廣東老區奮進新時代 58
奮進新時代" 舊貌變新顏 | 潮州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58
風雨兼程" 揭陽奏響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 阿 龍 62
萬千畫幅入眼來 | 茂名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65
30年奮進 云浮老區呈現新景象 | 馮耀華" 馮世炳 67
奮進新時代" 邊海紅旗飄揚在漠陽大地 | 林 迎 69
江門老區精神永不褪色 | 江門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71
河源“紅綠”融合" 繪就綠色崛起的美好圖景 | 陳 星 74
牢記囑托 不負使命 扎實推進肇慶老區振興發展 76
| 肇慶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英德活化利用紅色資源" 為老區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 | 鐘履雙 78
非凡十年" 廣東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 80
立德樹人" 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 84
傳遞愛心" 助力老區烈士后裔圓夢" 86
多些情趣" 弘揚傳統文化" 88
同" 行" 90
寄語源流" 92
從源流變激流 | 盧錫銘" 92
賀" 詞 | 陳湘年" 93
祝賀·期望 | 姚澤源" 94
承載老區記憶" 發揮喉舌作用 | 劉文炎" 95
為《源流》獲得“中國最美期刊”殊榮點贊 | 劉基青" 96
薪火傳承" 再啟新征程 | 翁立平" 96
紀念《源流》創刊三十周年寄語 | 劉任民" 97
輝煌存底蘊" 譜寫新華章 | 丘小宏" 98
源遠流長" 再創輝煌 | 魏" 蔚" 99
《源流》雜志賀詞 | 汕尾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99
誠摯祝賀" 由衷敬意 | 麥馬佑" 100
祝愿“三十而立”的《源流》茁壯成長 | 謝土新" 101
揚帆再起航" 源遠更流長 | 吳啟忠" 102
三十而立" 源遠流長 | 吳平河" 103
《源流》創刊三十周年有感 | 黃伙有" 104
我和源流的故事" 105
《源流》:記錄廣東革命老區建設與發展的一座豐碑 | 侯月祥 105
我喜愛展示廣東光輝革命斗爭歷史畫卷的《源流》| 連建文" 106
愿做《源流》期刊園圃上的一棵小草 | 邱漢章" 107
源流不息鑄刊魂 | 吳作秋" 108
守正創新" 源遠流長 | 潘俊才" 109
源流雜志與陽江革命遺址“五個建設年”| 謝汝羨" 110
我與《源流》的情緣 | 李景康" 111
獨樹一幟的《源流》| 馮創志" 112
廿五年的《源流》情結 | 何 翔" 113
我和《源流》有“四多”| 肖 鋒" 114
每次閱讀《源流》都有新啟迪 | 趙根樹" 115
從初識《源流》到愛不釋手 | 曾 權 116
歲月不居" 三十而立 | 黃志超" 117
我與《源流》的30年情緣 | 廖金發" 118
我與《源流》的不解之緣 | 羅榮南" 119
我與《源流》的情緣 | 羅天興" 120
我和《源流》的故事 | 譚揚漢" 212
我和《源流》的十五年 | 陶庭應nbsp; 122
時時投稿件" 月月讀《源流》| 魏臺平" 123
源流情意濃 | 伍 超" 124
緣系《源流》二十年 | 鐘添明" 125
《源流》老區宣傳路上伴我行 | 張學遠" 126
披荊斬棘" 揚帆遠航 | 李思超" 127
情系源流" 128
在《源流》身上吮吸智慧的力量 | 湛江市老區建設促進會" 128
重視老區宣傳是做好《源流》征訂工作的關鍵 | 李耿新" 王繼偉" 130
訂好用好《源流》雜志" 助推老區鄉村振興 | 黃國倫" 131
訂好用好《源流》 做好老區宣傳工作 | 冼一兵" 132
《源流》雜志是老區宣傳工作的好幫手| 吳美娟" 133
《源流》是老區人民的良師益友 | 龍川縣老區建設促進會" 134
為了革命老區的源遠流長 | 程劍章" 134
訂好用好《源流》" 做好老區宣傳 | 普寧市老促會" 136
堅持抓好《源流》征訂發行工作 | 懷集縣老促會" 137
《源流》助力老區發展 | 李育泉" 137
詩 詞" 138
【古風】源流雜志創刊三十周年感懷 | 袁光明" 138
【七絕】賀《源流》創刊三十周年 | 鐘 儀" 138
詩詞六首 | 郭精奇" 138
【臨江仙】賀《源流》創刊三十周年 | 宋文郁" 138
“源流”三十年頌 | 宋文郁" 138
【七絕】流淌著記憶 | 梁文華" 139
【鷓鴣天】賀《源流》創刊三十周年 | 李景昌" 139
【七律】《源流》創刊三十周年賀 | 魏臺平" 139
如愿 | 鄧光鋒" 139
詩二首 | 陶永慶" 139
源流之記載 | 羅清雯" 139
老區人的期盼 | 陶庭應" 139
謳歌老區" 源遠流長 | 邱宇林" 140
《源流》啊《源流》| 黃日千" 140
我是源流 | 楊一帆" 140
【散文詩】愛你,就支持你!| 盧忠仁" 141
收" 獲" 142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源流》雜志為脫貧攻堅鼓與呼 | 梁 軍" 144
源流雜志微信公眾號" 146
《源流·學術版》" 147
源流雜志社編輯出版的作品集" 148
累累碩果" 149
《源流》榮獲2016“中國最美期刊”稱號" 149
《源流》連續四屆入選中國精品期刊" 150
《源流》獲評第六屆廣東省優秀期刊"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