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邁可:讓世界聽到延安的聲音
中國共產黨老一代領導人都知道,延安八路軍中有一位出身于英國貴族家庭的傳奇人物邁克爾·林賽,中文名林邁可。他是加拿大共產黨人白求恩的朋友,后成為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呂正操、蕭克、聶榮臻的朋友,最后成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賀龍、葉劍英等中共領導人和八路軍將領的座上賓。他還是燕京大學經濟學講師,八路軍的無線電專家,“新華社延安”電訊發報機的發明者。面對這些頭銜,林邁可給自己的定位卻是:“以外國非共產黨員的身份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工作?!?/p>
冰心建議起中文名“林邁可”
抗日戰爭時期,許多愛國青年和國際友人奔赴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其中一條非常重要的線路途經今北京海淀鳳凰嶺、貝家花園、大覺寺、妙峰山等地到達平西抗日根據地。著名的國際友人、我黨無線電事業奠基人之一林邁可,就曾通過這條被稱為“林邁可小道”的交通線,為八路軍運輸緊缺藥品和無線電器材。
邁克爾·林賽畢業于英國牛津大學,1937年應司徒雷登之邀到燕京大學任經濟學講師。來華途中,邁克爾·林賽與白求恩同乘一船。后在燕大教授冰心的建議下,取中文名“林邁可”。
1938年8月初,林邁可在晉察冀軍區司令部與白求恩重逢??粗浊蠖髟陔x硝煙彌漫的戰場很近的破廟、戲臺和廢磚窯里緊張地搶救傷員,林邁可深受感動,用相機拍下了那張為中國人所熟知的白求恩彎腰做手術的經典照片。
離開根據地返回北平后,林邁可投身于支持中國抗戰的行動中。他利用自己外籍人士的特殊身份,冒著被日軍“格殺勿論”的風險,把稀缺物品從后方源源不斷地送往根據地。他的這些行動引起了日寇諜報機關的注意。1941年12月7日,林邁可從短波收音機里聽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消息,迅速乘上司徒雷登提供的汽車,在抓捕他的日本憲兵沖進他家前10分鐘,離開燕園奔赴平西抗日根據地。
他的鼻子如果生得矮一點兒,眼睛不是藍色的話,他就是中國人了
1942年春,林邁可抵達晉察冀軍區司令部所在地平山縣吊兒村。他是一位經濟學家,同時也是無線電技術“發燒友”。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給予林邁可極高的禮遇,聘請他為軍區無線電研究組導師。
就這樣,在一邊是刻苦學習的莘莘學子,一邊是豬和雞、毛驢和石磨,還有一個老太婆常坐在教室的門檻上搓麻繩的環境中,這所身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身的“吊兒大學”,培養出了無線電人才近300人。
其間,林邁可身穿八路軍軍裝,走遍了每一個軍分區,改裝整修無線電臺。雄渾蒼茫的黃土風沙、遼闊壯觀的長城落日、質樸堅強的中國軍民,使林邁可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也讓這位國際友人與我軍將領結下了深厚友誼。一位將軍曾說:“邁可的鼻子如果生得矮一點兒,眼睛不是藍色的話,他就是中國人了?!?/p>
林邁可為中國人民的獨立與自由獻出了熱忱與智慧,中國人民也報之以熱血。在一次與日軍的遭遇戰中,為掩護林邁可安全轉移,一個班的戰士英勇犧牲。當時,戰地文工團編了一首名為《保護國際友人林邁可》的悲壯之歌,在根據地廣為流傳。
來自延安的正宗牛津腔
1944年5月,林邁可到達延安。他結合自己擔任英國大使館新聞參贊時的見聞和在中國的感受,提出“沖破新聞封鎖,讓世界聽到延安的聲音”。他需要一臺好的發報機,但是延安沒有符合要求的零件。
一個清晨,在當時負責保障全軍通信聯絡的領導機關中共中央三局,林邁可發現了一個比他預期的還小的發射管,他覺得若能加上那輛老卡車上用木炭加水作燃料的馬達,或許能組裝出一臺能用的發報機。隨后的兩個月里,林邁可每天步行10多公里到三局去研制發報機。
在為發報機架設天線時,林邁可找到一架破舊的經緯儀。他頂著刺骨的夜風爬到山頭,等到北極星升起時,根據北極星的方位計算出天線的正確朝向,完成了天線架設。至此,中共第一個國際傳播通信設備誕生了,延安有了可以將信號發射到美國舊金山和印度等地的首部國際電臺。
1944年8月15日,延安的英語廣播開始面向世界發聲。林邁可來到新華社剛組建的英文部,參與英文新聞稿的編輯工作。
林邁可提出幾點原則:一是在選題上,遵循“團結自己,爭取朋友,打擊敵人”的方針,選擇最重要、最有國際意義的新聞編發;二是消息要清晰易懂,可對中文稿件作適當改寫,增加背景和解釋性材料,以適應外國聽眾的需要;三是要注重新聞的真實性,消息必須絕對準確,殲敵數字等必須精準,事實模糊的稿子寧可割愛也不能發;四是敘述的口吻要公允、平直、娓娓道來,避免過激的語氣,“因為我們不是在為一個會相信報道中所說一切事情的讀者寫作,而是為那些對中國形勢不甚了解甚至抱有懷疑敵視態度的讀者寫作”。這幾點原則,今天讀來也頗有深意。
1944年下半年的一天,美國負責搜集世界各地無線電信號的情報員,聽到了一個正宗的牛津腔正播報著來自中國戰場的捷報。當確定這是來自中國延安的信號后,他們非常興奮,詳細記錄并把重要內容編輯成冊,分發給華盛頓的高官。這些新華社的英語電訊對美國高層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他們對中國華北敵后戰場有了新的認識。
那些從美國西海岸收聽、記錄下來的最早的新華社英語電訊稿,至今還作為國家檔案,收藏在美國馬里蘭州聯邦傳播委員會檔案庫里。
連接中英的友好使者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英國與中國結為反法西斯同盟。作為中國通,林邁可在改善英國與中國共產黨關系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林邁可在到達中國僅幾個月內就向英國外交部傳遞了有關中國局勢的詳細報告,內容包括華北軍事局勢、共區政治組織和經濟發展等。時任英國駐華大使薛穆在向英國外交部的匯報中說:“這份報告提供了關于延安政府各方面過去我們所不知道的詳情,例如稅收的方法以及‘三三制’的運行?!?/p>
抗戰勝利后,林邁可對中國時局進行分析,預測“如果國民黨發動內戰,他們能否取勝值得懷疑……這里的所有人都堅信蔣介石目前無法通過內戰消滅共產黨人”。這些報告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英國采取了與美國不同的對華政策。
(摘自2024年11月12日《每周文摘》作者: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