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尅戎先生90歲了。我仍記得廿年前在交大博學樓一次書畫展上與他初邂逅時的情況。牽頭策展的是文史館的胡鐘京先生,和蘇淵雷先生。胡老特意介紹我和蘇老認識時任第九人民醫院戴尅戎院長。胡老說他是戴院長的病人。我問戴院長是否將門出身。胡老在一邊哈哈大笑,說:“是不是‘尅戎’這個名字讓你想到了打仗?戴院長的父母都是醫生,祖父和外祖父都開藥鋪……”戴院長說,父母是希望下一代不再遭受戰亂之苦,“尅戎”二字,意即止戰。
有一對母女從內蒙古千里迢迢來滬找到九院,19歲的女孩因患多發性脂肪瘤,左腿從腳趾到髖關節廣泛發育畸形,整條腿彎擰成麻花一樣。戴尅戎的團隊找出矯正畸形的關鍵部位,確定矯正后固定裝置及手術方案,反復模擬手術再正式手術。女孩術后一年即脫拐行走、上下樓梯,如愿考上了大學。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近日初見建工醫院骨科主任倪誠醫生,我當即想到了戴先生。果然倪誠是戴尅戎高足。戴尅戎當年完全靠“白手起家”撐起骨科,身邊許多追隨他的年輕人。倪誠同樣也是,他領銜的建工醫院骨科,從無到有,而今凝聚了年輕有為的專家團隊。倪誠如今已是國內極少數幾位精于人工關節置換的專家之一,做過3000多例手術。最教人服膺的是,80歲以上的老年患者,不拒之門外。
倪醫生經常遠赴外埠甚至邊疆,在設施簡陋的環境施展“醫者仁心”。很多時候,面對患者,醫學意義上的專業挑戰和難題尤令其興奮倍增。手術再難,最后總是加深他一份“天生就是做手術”的自許和幸福感。與倪醫生握別之時,一臺手術又等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