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辛亥革命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他的思想和實踐不僅影響了中國歷史,也對全球范圍特別是亞洲范圍內的民主革命產生了一定影響。
1905年8月,孫中山與黃興等人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在日本東京創建中國同盟會,孫中山被推舉為總理,他所提出的革命宗旨被采納為同盟會綱領。孫中山派人到國內外各地發展組織、宣傳革命。他自己也在1905至1906年間赴東南亞各地向華僑宣傳和募集革命經費,在一些地方創立同盟會的支部。他廣泛傳播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反清革命。
從1906至1911年,同盟會在華南各地組織多次武裝起義,孫中山為起義制定戰略方針,并在海外奔走,為起義籌募經費。盡管這些起義先后失敗,但革命者前仆后繼,英勇戰斗,給清朝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給全國人民以極大的鼓舞,特別是1911年4月27日的廣州黃花崗起義,在全國引起了巨大震動。此后,全國范圍內的革命活動風起云涌,封建王朝成強弩之末,搖搖欲墜。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12月下旬孫中山回國,即被各省代表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職,組成中華民國臨時政府。2月12日,宣統帝溥儀宣布退位,長達267年的清朝統治乃至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隨后,孫中山制定和公布一系列改革和進步的法令,3月11日,頒布帶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中國這片被帝制統治了兩千多年的土地,第一次出現了沒有皇帝的共和國,孫中山居功至偉。
1929年,在南京完工的中山陵,處在山頂最高峰的祭堂,有3個拱門,分別書寫著“民族”“民權”“民生”,體現的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核心思想。
1905年10月20日,孫中山親自撰寫了《民報》發刊詞。在這篇文章中,他明確提出了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這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綱。
民族主義從最初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到尋求中華民族擺脫帝國主義侵略,獨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個發展過程。
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它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又一個主要矛盾,即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民權主義的基本內容是:揭露和批判封建專制主義,指出封建制度剝奪了人權,因而,決非“平等的國民所堪受”;必須經由“國民革命”的途徑推翻封建帝制。
民生主義所追求的大同社會是儒家文化與社會主義學說的結合體。孫中山所倡導的天下為公的和諧大同社會,最初出自儒家經典《禮記·禮運第九·大同篇》。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的“社會革命”綱領,它希望解決的課題是中國的近代化,即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使中國由貧弱至富強;同時還包含著關懷勞動人民生活福利的內容,以及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潰瘍的批判和由此產生的“對社會主義的同情”。孫中山把民生主義的主要內容歸結為土地與資本兩大問題。“平均地權”——“土地國有”是孫中山的土地方案。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倡導的資產階級民族革命屢屢受挫,終于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在國民黨一大正式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
孫中山從1920年開始與蘇俄人士接觸。這一年的12月,孫中山在桂林會見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討論建立革命黨和革命武裝問題。
1922年4月,孫中山又在廣州與蘇俄的全權代表會見,從幻想向帝國主義尋求援助轉而希望聯俄。1923年1月,孫中山與蘇聯代表越飛發表《孫文越飛宣言》,奠定了聯俄政策的基礎,隨即派廖仲愷赴日與越飛談判。10月,孫中山聘請蘇聯派來的鮑羅廷為顧問。
在1924年1月召開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孫中山指出:“重新來研究國家的現狀,重新來解釋三民主義。”他從1月到8月,作了16次講演以闡發三民主義,由黃昌谷全程速記、翻譯。這是孫中山一生宣講三民主義的最后、也是最有系統、最詳盡的篇章。這標志著孫中山思想的轉變,賦予了“三民主義”以新的含義。通過聯合中國共產黨及其所代表的工人、農民,以及聯合社會主義俄國,為“三民主義”注入新鮮血液和新的生命力,并最終成為中國國民黨新的政治綱領。新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晚年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思想體現。國民黨一大通過了其新的黨章,改組了國民黨組織,確認了李大釗等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原則,選舉了有共產黨員參加的新一屆中國國民黨中央領導機構,這就是第一次國共合作。
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一大產物就是黃埔軍校的建立。1924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長州島創立陸軍軍官學校,為革命培養軍事人才。中國共產黨人周恩來、惲代英、蕭楚女、熊雄、聶榮臻以及其他同志,曾經先后在這個學校擔任政治工作和其他工作,以革命精神為當時的革命軍隊培養了大批骨干,其中包括不少共產黨員和共產主義青年團員,其中就包括左權、徐向前、陳賡、蕭克、劉志丹、羅瑞卿、許光達、宋時輪等人,他們后來都成為我軍歷史上的重要將領。
作為革命先行者的孫中山以過人的智慧和膽識引領了中國革命隊伍的統一戰線。他發起了北伐戰爭,旨在推翻軍閥統治、統一國家。雖然北伐戰爭在孫中山逝世后受到了挫折,但這場戰爭的意義深遠,為后來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奠定了基礎。
在1924年3月5日的《北京大學日刊》上,公布了一個有趣的民意調查結果。這是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習會在北大25周年校慶紀念日對北大學生進行的一次民意測驗。該調查問卷的第六道題是:“你心目中國內或世界的大人物是哪幾位?”盡管關于國內大人物的答案涉及古今、五花八門,獲得提名的人數不少。但是最后統計票數結果顯示,孫中山先生則是眾望所歸,他以473票的絕對優勢遙遙領先。
通過聯合中國共產黨及其所代表的工人、農民,以及聯合社會主義俄國,為“三民主義”注入新鮮血液和新的生命力。
很可惜,孫中山先生即在不久之后與世長辭了。孫中山逝世后,葬事籌備處收到吊唁孫中山先生的大量唁電、祭文、挽聯,曾編為《哀思錄》一書。而1926年,又有伍達光選錄部分中外報刊對孫中山的評論,編為《孫中山評論集》,1926年5月出版,1927年再版。通過這本史料,可以看到當時外國報刊輿論對孫中山的高度評價,證明了孫中山的巨大國際影響。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王曉秋稱:“《孫中山評論集》首頁就選錄了當時美國報紙對孫中山的評價,把他列為現代五杰之一。‘五杰者,印度之甘地、土耳其之凱末爾、俄之列寧、英之威爾遜與中國之孫中山也。’而英國報紙的評論強調孫中山在民族解放運動史上的地位。‘世界留心時事之人,幾已無不認孫逸仙博士為近代民族自決運動史上獨一無二之突出人物。’這些都是孫中山當時卓著影響力的佐證。”
俄羅斯方面稱,“孫氏生命之偉大,在其不斷前進,百折不搖,好學不倦……孫氏事業必可成功,所以孫氏在偉大人物歷史中占一尊榮地位,而一切被壓迫民族心中永不遺忘者也”。日本《東京朝日新聞》也高度評價孫中山,稱贊他的“革命精神,感化力甚強,氏一生全為革命犧牲。氏不僅一思想家,亦一學者,同時又為一實行家”。菲律賓的《自由日報》刊文贊揚孫中山的高尚人格,指出“一般人士之于孫博士,無論為敵為友,皆必有同情之觀感,即孫博士之‘忠誠淡泊’是也。中國之所謂一般領袖人物者,無不剝削備至,故皆腸肥囊滿,惟孫博士則依然故我,為一‘清貧之平民’……不愧為中國人之真正偉大人物矣”。“這些歷史事實可以證明,孫中山先生在國內和國際上的崇高威望和巨大影響,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的。”王曉秋說,“諸如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等當時亞太地區一些國家的青年,受到孫中山熱情鼓動,投身到自己國家的反帝愛國運動中。印度尼西亞民族解放運動著名領袖、印尼共和國的締造者和首任總統蘇加諾就認為,自己深受孫中山影響,影響到自己的靈魂,才使得他完成了印尼革命。”